周銘慧
【摘 要】本文依附清朝和珅在賑災時向粥里摻黃沙這一現象,探討當市場出現信息不對稱時的一系列問題。信息不對稱會引發市場失靈現象,無法達到最優的資源配置效果。在機制設計理論中,促使經濟主體自利行為自愿實現機制所制定的目標要滿足激勵相容約束。為了達到機制目標進行信息甄別時,是需要某些有成本的行為來達到這一目的的,而這些行為的成本是需要處在信息劣勢的一方來承擔的。處在信息優勢的一方所掌握的私有信息享有信息租金。即需要劣勢一方支付信息租金來得到信息,進而達到機制目標。在現實中,這種損害了底部群眾利益的進行信息甄別的行為,特別是機制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維護底部利益的行為,帶來的利弊往往飽受爭議。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信息甄別;信息租金;激勵相容
一、前言
資源配置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市場尤其是完全競爭市場在所有資源配置中是最有效的,能夠實現帕累托最優。而在現實情況中,大多數市場都并非完全競爭市場,信息不對稱在眾多市場中出現。信號發送理論和機制設計在很大程度上研究有關信息的問題,并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本文通過歷史事件用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信息不對稱引發地一系列問題,并結合現實情況,探討因信息甄別而引發的眾多社會情況。
二、和珅為什么要這樣做?
和珅在賑災時向粥里撒沙這一舉動看似無理但卻行之有效。下文將用經濟學視角分析這舉動背后的經濟原理,并探討根本原因引起的一系列問題。
賑災時,把有限的糧食盡可能多得分給災民,涉及到稀缺資源的配置,這正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而在分發糧食時,會有許多富人偽裝成災民混入其中爭奪糧食,這樣就難以達到賑災的效果。因此,如何把糧食發給真正的災民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只有民眾自己清楚自己的身份,,官府是難以甄別來人是窮人或者富人。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才導致賑災時問題的發生。
在《勞動力市場信號發送》中講到信息的不對稱存在于競爭性勞動力市場中,勞動者比雇主對自身才能了解得多,其中具有較高才能的勞動者可以通過某些有成本的行為進行信號發送,雇主通過觀察勞動者的情況對勞動者的才能進行甄別,從而解決在信息不對稱市場中出現的逆向選擇問題。
同時斯彭斯的研究也引發另一個問題,缺乏信息的一方能否通過某些有成本的行為對另一方進行質量甄別?
在賑災這件事情上,官府、窮人和富人之間也形成互相博弈的關系,富人比官府對自身情況了解得多。官府要把糧食分發給窮人用以救命,是不希望富人來爭奪有限的資源,可官府和窮人是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那么官府為了達到所要實現的目標,區分出富人,使整體社會福利達到最大。是否也可以或者怎樣通過某些有成本的行為來達到信息甄別這一目的?
三、怎樣做到信息甄別?
由赫維茨創立,馬斯金和邁爾森進一步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加深了信息不完全情況下我們對優化分配機制的屬性和私人信息的理解。
機制設計理論涉及的激勵相容概念指如果某個機制使得顯示偏好策略成為占優的均衡策略,那么這一機制就是激勵相容的。當信息不完全并且不可直接控制時,所制定的機制要能夠給每個參與者以激勵,使參與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能達到機制的目標。其次,要滿足激勵相容約束,促使經濟主體自利行為自愿實現機制所制定的目標。
在這個問題中,富人可以裝成災民,而災民不可以裝成富人,設計的機制必須考慮激勵相容,使粥處于窮人愿意吃而富人不愿意吃的狀態用以區分兩類人。為了使設計的機制處于能夠區分兩類人的狀態,通過削弱物品的效用來達到這一目的。與此同時,兩個激勵相容約束僅有富人的激勵相容約束是緊的。
前來討要糧食的富人可以進行喬裝打扮,在外表上可以裝作窮人,但他們仍然和窮人有著本質區別。對災民來說,只要有吃的就完全夠了,哪里還會在乎吃的質量。處在及饑餓狀態的災民可以毫無顧忌地吃混有黃沙的米湯,這些糧食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效用極大,而對于溫飽沒有問題的富人,依據邊際效用遞減,摻有黃沙的米湯已經難以再滿足需求和心理感受。富人也沒有必要再進行這一行為:裝作窮人混吃。也會讓更多真正災民分到糧食。
四、進行信息甄別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米湯摻沙確實讓更多真正災民分到糧食,更多人活下來。但也是上文提到的,進行信息的甄別需要通過某些有成本的行為達到這一目的。那么甄別信息的成本要由誰來承擔?
信息是權力的來源,具有信息優勢的個人掌握著實際有效的權力。而信息也因為信息租金的存在成為一種信息權力,有私人信息的人必然享有一定信息租金,在官府、災民、富人中,富人掌握著自己是否是富人的私有信息,這一信息享有一定的信息租金,官府和窮人想要得到這一信息,強制性把富人的私有信息披露出來,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而這個代價是由位于信息劣勢的窮人來承擔,如果富人不參與賑災,那么窮人本可以喝到純凈米粥而由于富人的介入,想要分辨出他們,窮人只有喝摻沙的米粥才能減少富人的介入,保全性命。
這樣的方式,通常會造成底部無效率,這些位于信息劣勢的人群需要付出更多成本來獲得一定的收益。災民為了保住性命,付出了更多代價,由原本可以喝到純凈米粥變成喝摻黃沙的米粥。達到了目的,但物品的功能效用被削減。
五、結論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廉租房沒有獨立廁所,信用卡低凈值客戶權益少,經濟學發中文期刊獎勵低等現象。這些現象都是由于私有信息的存在而難以區分對象造成的。在這些現象中人群通常會分為兩類,即底部和頂部。頂部往往是私有信息的掌握著,要區分這兩人,得到信息,通常會讓底部人群來支付信息租金,會造成底部無效率。削弱物品的效用滿足頂部人群的激勵相容約束,使設計的機制位于能區分頂部人群和底部人群之間,一定程度上能夠甄別人群,到達機制目標,但同時也會使底層人民的利益受損。所以究竟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是很難得到一致結論的。
【參考文獻】
[1]方燕等.機制設計理論綜述[J]. 當代財經,2012,7
[2]汪紅梅等.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學術貢獻述評——信息與激勵:看得見的機制設計[J].當代經濟,2008,3
[3]劉峰.不完全信息、激勵與機制設計理論——200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評述[N].光明日報,2007年10月30日(010)版
[4]王雄元.自愿性信息披露:信息租金與管制[J].會計研究2005,4
[5] 張祥穩,余林媛. 乾隆朝災賑類型考論[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4)
[6] 郭常英,岳鵬星. 近六年來中國近代慈善史研究述評[J]. 中州學刊. 2014(10)
[7] 楊春雨. 乾隆時期的糧食短缺及原因[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5)
[8] 張艷麗. 從辛酉災賑看嘉慶中衰[J].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