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欣妍
一、我國農村地區糾紛解決機制的困境
如何保障農村地區的繁榮和對農村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進行完善與發展,進而實現讓廣大農民能處理好農村的糾紛,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是一個我們需要面臨的重大歷史和現實難題。
現在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新時期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農村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得到很大發展,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現實狀況有了較大的改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糾紛解決方式方法多樣化,呈現出自行協商和解、調解和公力救濟等多種手段并舉的局面。其次,從數量上看,解決糾紛的機構不斷增加。在農村,存在著許多解紛機構,有基層人民政府、鄉鎮司法所、基層法院和派出法庭、人民調解委員會等,這些機構在不同種類的糾紛解決中,發揮著及其關鍵而又重要的作用。同時,由當地習俗,民族風俗等自發形成的社會規范在農村糾紛解決中的作用各有不同。
二、完善農村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路徑
(一)完善人民調解機制
在目前我國農村地區,人民調解制度在糾紛處理化解上發揮了主要作用,通過人民調解不僅解決了大量糾紛,也減輕了我國司法資源有限的壓力。因此,有必要完善人民調解制度,以期更好地解決農村地區糾紛。但是實際運行中,調解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為了充分發揮人民調解機制的作用,引導高效自主解決糾紛,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完善和改進:
首先,規范調解程序。調解首先是依照法律法規規定進行,這對調解工作人員有著較高的要求,他們務必牢固樹立依法調解的意識,這樣才能充分保障調解程序的正規化,才能切實地提高人民調解工作人員在群眾中的權威力。需要注意的是,要重視人民調解協議的格式化,力圖保持在內容和形式上與民商事合同基本一致,努力創造條件以實現調解制度與訴訟制度的有效銜接。各級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需要加強對調解委員會的指導,切實杜絕解紛過程中出現違法程序,讓調解協議書制作不正式的現象予以改善,,提高調解人員的業務能力。
其次,提高調解質量,做好調解隊伍建設。要發揮人才的作用,充分利用人才的優勢保障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基層維穩職能得到良好運行。提高人民調解工作人員的政治、道德素養、業務與技能。
最后,建立外部監督和內部問責機制。所謂的內部監督是指人民群眾可以以行政復議的方式監督行政機關的調解。至于外部監督,可以通過檢察機關來進行。檢察機關是糾紛解決體系的一個重要主體。因此,要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與此同時,還應該建立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的問責機制,實行“誰主管,誰負責”的制度,切實提高部門領導對預防與解決多元化糾紛的重視程度,將處在萌芽狀態的糾紛切實解決掉。
(二)提高訴訟解決糾紛的效率
首先,加強基層法律服務與法律援助工作在農村的推行力度。通過法律援助的途徑,當發生糾紛時,整個訴訟過程中都有援助律師進行跟進,這樣一來,農民可以省去很大的一筆開支,對于農民來說,法律援助對于基層農民而言意義重大。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力度不僅能幫助農民節省了訴訟成本,更重要的是重拾法制信念在農民心中的意義,使得整個社會的法治建設更加順利和通暢。但是由于嚴格要求法律援助的申請,所以可能存在人數較少的人從法律援助獲益。因此,應當加緊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站的建設。
其次,增強 “送法院下鄉”的活動力度,以減少鄉民的訴訟成本。法院可以在農村地區多建立小額法庭,簡易法庭,通過巡回審判的方式切實提高司法審判在糾紛解決時的作用。大部分村民,他們訴訟能力較弱,法制觀念淡薄,他們對法律程序和證據的意識不強,因此,基層法院法官在司法審判過程中要注重化司法被動為主動,并且與司法能動性結合起來,協助糾紛案件當事人完成訴訟活動。i再者,如果法官在進行司法判決活動時能做到尊重當事人所處地區的風俗習慣,長此以往,也許不需要國家強制力的干預,司法裁決就能得到各方的認可,并順利被執行。為了能夠切實提高司法裁判在社會中的認可度,需要法官在不違背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結合當地實情,并且充分考慮習慣、風俗等在各鄉土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
(三)加強不同類型糾紛解決機制的銜接
1、加強訴訟與和解的有效銜接。
訴訟和解是指在處理糾紛時以終結訴訟為目的,在當事人之間,經過協商達成的合意。它能夠能夠以平和方式解決糾紛,使當事人在充分行使自己的處分權的同時,能夠通過公平自愿的方式處分自己的權利,并借此實現“雙贏”的局面。訴訟和解既可以自主進行,也可以由法官主持開展。ii訴訟過程中,當法官提出的和解意見時,當事人雙方都有權根據自己的意愿決定其是否采納。和解協議在訴訟過程中是獲得法院認可的,另外,在實踐過程中,要明確糾紛當事人與法院各自的地位。訴訟中,法院應保持中立,僅為當事人提供和解的條件和法律保證,不得變相強迫和解,應當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自主決定權。iii有些訴訟和解在訴訟之前就已經達成和解,這減少了訴訟聯系,彌補了法院調解制度的不足之處。所以說,要加緊促進訴訟與和解的有效銜接。
2、加強調解與訴訟的協調配合,實現“調判結合”。
法院根據不同種類的糾紛,需要采用的調解方式并不一樣,但是,無論采取何種調解方式,都要將真實情況告知當事人,從而使當事人各方能夠了解案件處理可能發生的結果,并最后由當事人決定是否采取這種調解方法。如果當事人都同意調解,法院可主動提出適當的調解方案,應當堅持以“能調則調、調判結合”的原則進行。并且,要強化法官的調解意識,以此避免訴訟調解僅僅作表面功夫,而做不到調解和訴訟的真正有效銜接,因此,在調解過程中,務必要嚴格遵循國家法律法規,落實好、執行好關于訴訟中必須進行的調解工作才能徹底化解糾紛。
3、加強人民調解、訴訟調解、行政調解的協調。
首先,要促進行政調解與人民調解的積極互動。農民群體在我國占據過半數人口,農民即便怕訴,但是在遇到糾紛想要化解時,還是愿意相信享有公權力的政府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方面的能力。但是因為當前我國在社會治理結構中,存在諸如自治自律功能不健全的情況,所以行政機關的行政調解作用在農村解決糾紛中不能完全凸顯出來,其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我們在對一些糾紛進行分析時,要考慮其所自身的政治因素。當農民到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時,可以發揮行政調解的力量,在此基礎上實現行政調解和人民調解的有效銜接,使得行政調解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影響。iv
其次,要有效協調人民調解、訴訟調解與行政調解。尤其是對于一些未經行政調解、人民調解解決的糾紛,比如小額債務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等,首先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可以選擇調解能力高的法官,抑或是經驗豐富的調解人員對當事人進行庭前調解工作。為了幫助當事人可以理性選擇糾紛的解決方式,人民調解員可以幫助當事人更清楚的了解糾紛的性質、特征等關鍵性問題,并適當給當事人說明訴訟這一糾紛解決方式的優缺點,并且要釋明可能出現的結果,用對比的方式向當事人陳述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的成本、效率等差異。如果當事人拒絕調解的芳,而堅持訴訟解決糾紛,法院應該及時立案受理,如果當事人接受調解工作,法院可以將糾紛交給基層的人民調解組織抑或是行政調解機構進調解。
注釋:
i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262頁。
ii唐峰.糾紛和解研究[D].山東大學,2011.
iii王華文.村民間民事糾紛解決機制考察[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8.
iv戴建庭:《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