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碩
【摘 要】后真相時代的到來給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都帶來了影響,伴隨著新聞價值標準的改變,輿論也呈現出不斷反轉的現象。互聯網的低門檻和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給受眾創造自由的同時也帶來了影響。謠言四起,輿論場嘈雜,媒體公信力下降,公眾對信息產生恐慌,因此后真相時代里的輿論分析和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后真相時代;輿論反轉;輿論引導
一、后真相時代下的“羅爾事件”
“后真相”作為2016年的熱度詞匯,牛津大學做出了以下解釋:相對于客觀事實的陳述,民意更容易受到個人所攜帶的情感和信念的影響,在這個時代,事實已退居到第二位,態度和情感占據了主導地位。繁雜的信息加深了社會的復雜程度,不斷反轉的新聞已經讓受眾難以辨別。在這種情況下,受眾會從主觀或客觀的角度出發進行情感的訴求,在情感的釋放與相互取暖中得到共鳴。新聞事件引發的社會議題也不再是事實本身的爭論,而是事實背后的情感決斗。這些情感摻雜了受眾的刻板印象,使得原本模糊的信息更加破朔迷離。2016 年 11 月 25 日,深圳作家羅爾在微信公號發表《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在微信朋友圈被瘋狂刷屏。羅爾稱,5 歲女兒羅一笑不幸罹患白血病,因病危住進了重癥監護室,費用“每天上萬塊”,而自己“花不起這個錢”。短短幾天該文章的總閱讀量已接近 1 億;僅 11 月 30 日當天,羅爾收到的網友打賞已多達 252 萬元。但很快有網友曝出,羅爾全家有 3 套房產,且羅一笑醫療費自付部分僅 4 萬余元。真相“反轉”,羅爾從一個可憐的父親變成了一個騙捐者。
二、后真相時代公眾輿論轉變的原因
(一)事件不斷的發展
在如今的新媒體時期,“低門檻”的設定導致諸多信息并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查就發送出來,且隨著事件細節的不斷挖掘,導致公眾在還并沒有完全消化上一條信息的狀態下就被迫接受信息反轉,對事件的真實性產生疑慮。受眾本能選擇運用情感和觀點對事件以及人物本身進行判斷,而更多的忽略事件本身的真實性。9月7日羅爾被檢查出血小板偏低;12日,羅爾表示公號打賞功能暫停,此前文章所得賞金全部幫助白血病患兒;14日,笑笑確診,羅爾恢復打賞功能;11月25日,羅爾發布《羅某某,你給我站住》一文,打賞單日突破5萬上限;同月30日,羅爾被爆擁有3套房產,隨后醫院公布費用顯示,羅爾僅自費3萬多元其余全有醫保支付。12月1日,羅聲明款項將用作建立慈善基金會并道歉。從羅爾事件的發展過程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件的發酵,事件成螺旋上升狀不斷的發展,牽動著人們的情感,影響著社會輿論的走向。
(二)情感共鳴的尋找
羅爾從先前偉大父親形象一夜之間變成了為騙取公眾同情心的偽君子。事實的快速反轉使得公眾對羅爾產生了情感變化:一部分網友持有不可平息的憤怒,斥責羅爾是騙取公眾情感和錢財的騙子;一部分網友認為得病的孩子是沒有錯的。一方面倡導善心一方面倡導理性,指導公眾做出評判的是他們本身角色的情感共鳴。網絡事件的營銷者利用了受眾想要尋找情感共鳴的這一需求,販賣公眾的同情心,加強了輿論的對立。對于熱點事件的多角度分析是社會思想進步的表現,但單純的放大社會情緒卻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三)受眾媒介素養不足
一個事件之所以可以引發受眾的高度關注且伴隨著輿論的轉向,是因為這些事件一方面抓住了受眾的情感心理,另一方面觸碰到了社會的敏感問題。受眾之所以想要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里尋找情感共鳴是因為其自身的媒介素養還不夠,面對海量信息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還不足。在自媒體時代,有爭議的話題和片面的信息從未停止滲透進我們的生活。為了蹭熱度搶眼球,諸多自媒體都會發表自己觀點,宣泄自己感情,很少會像專業記者一樣基于事實擺出真相。受眾缺乏對事件本身深刻的洞察力,容易盲目從眾。長此以往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輿論就會被引爆從而做了情感的奴隸。
三、后真相時代里,情感主導輿論后的負面影響
(一)刻板印象導致信息誤讀
有研究者指出:“網民的刻板印象是網絡事件形成的重要社會和文化心理因素之一”。羅爾事件的反轉以及大眾對羅爾“重男輕女”的誤讀,很大程度上和刻板印象效應有關。當《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一文被刷屏時,基于目前有限信息,受眾出于情感需求將羅爾一家構建成經濟窘迫的家庭,羅爾是一個愛女心切的偉大父親。因此,當羅爾家有三套房的信息被披露之后,直接顛覆了此前公眾的假定,人們覺得愛心被玩弄,進而激發了極大的憤怒。然而,此時的受眾又進入了另一個刻板印象——將羅爾定義為借女兒生病為由進行詐騙的“騙子”,各種關于騙子的想象又附著到羅爾身上。大家很少去探尋事件的真相,也很少有人去思考: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騙子為了洗白而公開宣揚自己重男輕女的價值觀,這是否是正常的行為呢?在刻板印象的效果下,公眾自然而然的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評估當事人,并且延伸出其信息背后的內涵,這一系列的思想活動會影響受眾理智的判斷導致信息的誤讀。
(二)情緒化宣泄導致輿論偏激
后真相時代,受眾受到情感的影響其判斷更容易喪失理智,導致偏激。在諸多自媒體的帶領下,個人進入群體后極易喪失自我意志,他們的言論與觀點帶有強烈的情緒化。在羅爾事件中,在退還了將近200萬的網友捐款后,14日晚,有媒體報道稱羅爾再次在朋友圈就女兒的病情發文:《羅一笑,你給我頂住》。他在文中表示女兒已經進入重癥室22天,在這期間她幾乎滴水未進。隨后附上了女兒最新的治療費用。據說這篇文章在發布后的一小時內點擊量就突破了十萬。而這一次網友們所表現出的多不是同情,而是一種厭惡的情緒。有網友評論稱:“你的每一次出現都是對善良人心的一種褻瀆。”而羅爾則表示社會上有很多愛心人士在關注女兒,發布此文是想讓大家了解目前女兒的情況,自己也想“說說話”。顯然,網友常以高高在上的道德姿態對其作出情感評判,這些心理將會影響受眾對于基本事實的判斷。
四、后真相時代輿論引導路徑
(一)主流媒體盡早發聲。當下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發聲的權利,但傳統媒體依舊肩負著引導輿論、教育公眾的責任。主流媒體應該盡快將事實呈現,滲透進新媒體中,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增強信息的可信度,及時進行輿論的引導。
(二)受眾提高媒介素養。面對海量信息,受眾應該提高甄別和篩選的能力,學會應對感情外衣包裹下的真實的信息內容,等待主流媒體發聲。以旁觀者的角度客觀的發表言論,拒絕做情緒的奴隸。
(二)提升媒體人的素養,明確報道的內容。在后真相時代,新聞的價值標準已然發生改變。雖要順應時代的改變以尋求自身的立足之地,但也不能忘記職責準則。在拓寬新聞報道范圍的同時也要做有溫度的新聞。我們要在新聞品格和新聞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促進新聞事業的良好發展,進行社會輿論的積極引導。
五、總結
后真相時代,新聞媒體越來越從信息輸出平臺轉化為情緒煽動平臺,媒體不應該淪落為公眾情緒的宣泄口,而應該對公眾情感進行有效疏導,在輿論洪流中保持冷靜理智的態度,以事實的真相與正確的觀點引導輿論,敢于發聲,肯于反思。
【參考文獻】
[1] 張華. 后真相時代的中國新聞業. [J]. 新聞大學. 2017.3
[2] 易艷剛. 后真相時代新聞價值的標準之變—以羅爾事件為例. [J]. 青年記者. 2017.4
[3] 房玉婷. 后真相時代下的輿論引導思考. [J]. 傳播與版權.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