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輝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振興是關鍵。我們迫切需要加大農村人才隊伍,保證鄉村各項事物的良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要求 “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就需要我們組織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營造良好環境,各類鄉賢匯聚,完善培養機制,新聞媒體宣傳等方面多措并舉,將人才“引得來,用的好,鍛煉強,留得住”,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人才振興
一、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實需要
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振興是關鍵,人才也是最活躍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偉大征程的歷史交匯處,人才對于我們是多么重要。而新時代的“三農”工作,亦亟需人才。鄉村產業靠人才興旺,生態宜居靠人才變美,文化鄉風靠人才發揚,組織治理靠人才變強,因此必須引得來、鍛煉強、留得住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的舞臺演奏壯麗篇章。
二、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實困難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城市發展迅速,城鄉差距較大。農村學生離開農村赴城市求學,青壯年進城務工,鄉村精英離鄉創業造成了鄉村社會“空心化”“老齡化”。政府在城市發展資金投入比例大,導致城鄉差距較大,城市生活水平質量高。在生活質量上城市有健全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享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福利;城市公共服務完善,有富裕的經濟水平帶來良好的社會福利,有滿足人們保健身體的場所,豐富文化精神生活的場所;城市的教育水平相比農村,擁有教育良好的校園環境,優異的教師資源,先進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實踐等一系列優勢,使得農民想把孩子送進城讀書受教;總之城市的社會資源豐富,衣食住行便利,醫療教育領先,基礎設施配套,吸引大批農民涌入城市、留在城市。
鄉村人才也是鄉村“五個振興”中的薄弱短板。當前,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不足以適應新時期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據客觀成長條件來看,部分鄉土人才整體素質不夠全面,知識水平、技術水準、業務素質等與鄉村振興的需要還有一定差距;新型技術不夠熟練,新興產業不能掌握,多種產業不能有機融合,營銷、管理水平較落后。因此,加快培養和吸引各種急需人才,尤其是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公共服務、公共管理、新興服務業等領域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亟待破解的難題。
三、鄉村人才振興的加強措施
(一)健全組織引領 政策機制保障。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要不斷完善組織建設,把它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發揮頭雁引領作用,將人才工作貫穿在鄉村各項事務之中。各級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做好人才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要強化機制保障,營造敬才愛才惜才的濃厚氛圍。加強組織引領作用,建立、發揮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達到知人善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健全政策機制,完善人才工作獎懲機制等制度,在資金項目扶持、創業支持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鼓勵科技、醫務、文化、教育等各類人才深入基層,扎根農村,進一步強化“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意識,做到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進到哪里。
(二)鄉愁親情召引 各類鄉賢聚力。從農村走出去的精英人才生于農村、長于農村、根在農村,無論是出去求學或是經商、從業,對故鄉都有著難以割舍的鄉愁、不可忘懷的親情。因此我們要用感情留人、鄉情動人,不斷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農村,號召新時代鄉賢——先進基層干部、企業家、退休返鄉干部、教師、工人和農民工返鄉創業,積極投身新時代農村建設,推動人才回鄉、企業回遷、資金回流、信息回傳,使人才資源走向鄉村、助力鄉村、反哺鄉村,要讓他們真正成為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富裕一方水土的主力軍。
(三)牢記人民中心 群眾管治共享。鄉村振興目標是生活富裕,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群眾是鄉村振興的主體。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說:“農村要發展,根本要依靠億萬農民。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鄉村人才,不論是什么層次,不論是各行各業,都要始終牢記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學習教育,將個人利益始終與集體利益統一起來。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主動性,讓他們參與管理、治理、同時也共享發展紅利,可以通過人才下鄉、鄉賢返鄉,把村民組織起來,通過租賃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把經營人才和本土鄉土人才互動起來,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四)營造親清環境 媒體積極宣揚。產業給人才提供平臺,人才以產業為施展才華的載體。各級政府要優化服務,著力營造鄉村人才振興的良好環境。一、提供良好的生產環境,發掘優勢產業,提供資金、技術、場地等條件支持,保證人才在良好的生產環境中更好的帶領農民群眾產生高效益生產活動;二、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關乎鄉村發展的持續性,決不能因為短時間提高經濟效益而破壞生態環境。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興產業等多措并舉;三、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三年行動為契機,切實改善農村面貌。妥善解決優秀人才家屬就業和子女就學等實際問題,真正熱愛新農村,愿意奉獻農村,堅定人才扎根農村的毅力。新聞媒體要把鏡頭對準人才事跡,講好人才故事,大力宣揚各類人才在鄉村發展各個方面的奉獻精神,帶動更多的人返鄉創業。
(五)多種人才培養 外引結合內培鄉村振興需要各類人才共同發力,同心合作將新時期“三農”工作推向高潮。生產型、經營型、管理型、技能服務型、復合型等等,要積極培養多種人才,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獻才獻智。同時在積極吸引外來人才的基礎上注重鄉土人才的重要性,將“外引”“內培”有機結合,利用遠程教育平臺、農民培訓學校、農家書屋等資源,采取以會代訓、專題講座、科技培訓等形式,對各村有一技之長的“田秀才”“土專家”進行“菜單式”培訓,培養了一批復合型鄉土人才。舉辦賽、展、會、演等多類方式的交流競賽以提升人才積極性,促進鄉村周邊地區就地取“才”,互幫互助、共同提高。
(六)校企合作助力 教育久久為功。各級政府力促校企合作洽談,讓不同企業的企業家從市場需要角度、各類工人用前沿技能輔助提升、各類學者研究論證、青年學生實踐奉獻,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來,掀起新一輪“上山下鄉”熱潮。鄉村振興,人才振興都非一蹴而就,要久久為功,要繼續不斷重視農村基礎教育,讓農村的孩子能念書,念好書,擁有日益增強的教育平臺、教育環境、教育質量,農村的發展方可持續發力,成其久遠。
【參考文獻】
[1] 侯嫣.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N]. 新疆日報(漢),2017-11-14(003).
[2] 沈立宏.打好農業農村“人才牌” 培育鄉村振興生力軍[J].農村工作通訊,2017(23):54-55.
[3] 戴元湖. 大力開發鄉土人才 助推鄉村振興戰略[N]. 中國組織人事報,2017-12-25(004).
[4] 張杰. 培育鄉土人才 服務鄉村振興[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3-14(006).
[5] 王文強.全面加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J].中國鄉村發現,2018(01):34-38.
[6] 楊軍.弘揚鄉賢文化 發揮鄉村新鄉賢作用[J].文化學刊,2015(0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