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俠
【摘 要】要實現治理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政府職能轉變是明確政府職能定位、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我國在進行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服務者。政府角色定位不清、黨政部分、市場監管不嚴是當前推動我國政府職能轉變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文通過相關概念界定,分析了我國在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原因,進而找到了相應的解決對策。政府進行職能轉變,這對實現政府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政府;政府職能;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職能轉變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結合點”,長期受到學界和政界的廣泛關注。政府在進行職能轉變的過程中,漸漸轉變成服務型政府,更多地在于如何完善政府職能,政府職能轉變受到經濟因素、體制因素、政府部門內部矛盾因素的制約,進而政府職能轉變所達到的效果并不那么理想。
一、概念界定及必要性
(一)概念界定
政府的概念通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政府是指行使國家權利的所有機關,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狹義的政府是指國家權力的執行機關,即國家行政機關。
政府職能轉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一定時期內,依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其應承擔的職責和所發揮的功能、作用的范圍、內容、方式的轉移及變化。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性受到政府職能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管理職權、職責的改變(對哪些事務負有管理職責,管什么,管多寬,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轉換,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轉變等。
(二)必要性
1.轉變政府職能,是依法治國的客觀要求
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方位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客觀要求。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就是運用法律手段推動改革進程,憑借法律形式固定改革成果,最終為建立現代行政管理體制提供法律依據。
2.轉變政府職能,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服務型政府是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1](P144)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就需要對相關保障機制進行完善,政府轉變職能,對行政機構進行合理設置,理清中央和地方關系,為滿足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需要建立政績考核指標,從而使得社會實現全面且可持續發展。
3.轉變政府職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政府轉變其職能,放松對市場的管制,放開政府不該管制的領域,從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轉變。[2](P66)管理型政府已經嚴重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應該為市場經濟服務,進而打造一種服務型政府,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新要求。
二、問題及原因
(一)政府職能轉變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我國政府職能的“越位、錯位、缺位”現象
政府沒有把自身需要做但是市場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做到位。[3](P254)當前,政府依然在扮演大政府的角色,管了不少不該管的事,以及管不了且關不好的事,日漸出現政府職能的越位,對于企業生產經營的直接參與比比皆是,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已不是新鮮的事。政府“越位”現象主要有: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地方保護的盛行;短期政績的追求;社會事務的包辦。政府“缺位”有: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不到位;環境資源保護不力;統籌協調作用發揮不夠;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分配不公。
2.黨政不分、各級黨組織對政府部門的事務干預過多
眼下中央和地方,不同級別之間的權限并不是很清楚,特別是財政權和人事權,中央的機構組成與地方機構的對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央機構之間很多相近職能機關并存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樣導致上下左右責任不清,有利益的事情大家爭著做,要承擔責任的事情,大家相互推諉。
3.市場秩序的規范和監管不夠
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這兩類關系。[4](P67)我國政府在職能轉變的過程中,對市場秩序的規范和監管不夠。首先,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秩序;其次,法律執行時不嚴格,管理上的松懈,紀律上的松弛,甚至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導致已有法律、規章和制度形同虛設;最后,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分割不斷,使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受阻。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1.經濟因素
盡管國有商業銀行一直在降低不良貸款比例、回避金融風險,盡管國家在實施控制銀根的經濟措施,但是政府舉債度日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政府的金融安全存在的巨大的威脅和隱患不僅影響到政府職能轉變的順利,更有可能帶來地方政府破產的危險。
2.體制因素
政府習慣于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和行政手段為主的管理模式。因此,不單導致政府權力的膨脹,而且使市場機制和社會自律機制作用的發揮受到影響。這樣的例子我們經常在報紙、新聞中看到,造成了供大于求,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保證本地區的發展對外來經濟單位進行各種限制以提高準入條件等。
3.政府部門內部矛盾
我國行政機關實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鑒于部門間的專業性很強,不同工作部門之間的信息傳遞和溝通,不能僅站在政府管理的整體利益上通過溝通來尋求彼此的結合點,進而導致部門之間不協調現象的出現。政府部門之間的不合作,甚至相互推諉,進而造成公民利益被忽略,最終政府職能轉變的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
三、政府職能轉變中存在問題的改進對策
政府職能轉變關系著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成敗,是構建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和責任政府的基礎[5](P112)。經過研究,我國政府進行職能轉變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
服務型政府是以人民為宗旨并承擔服務責任的政府。[6](P5)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完善,重點是著實需要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公共服務職能需要加快完善。要加強基礎設施、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建設,義務教育需積極發展,對基本醫療保健水平進行提高,給群眾提供健身場地,進行環境的美化,豐富并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社會保障體系需健全,對國際與國內的安全進行保障等。更何況需要依據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與財政情況,公共基礎設施的覆蓋范圍需要擴大,服務水平需要逐漸提高,進而提高公共產品的使用率,力爭讓全體人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務,滿足社會生存的需求。
(二)加強社會管理職能
政府職能轉變厘清和界定的是政府在何種范圍內行動、行動的邊界是什么的問題。[7](P25)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自身能夠解決的讓市場自己來解決,政府只需要管市場做不了和做不好的事,與此同時對市場進行引導,使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政府職能轉變的價值與目標必須服務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需要[8](P61)。此外,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需要理順,也就是改變原來由政府包攬所有一切事務的舉措,由當初的“大政府,小社會”逐步轉變為“小政府,大社會”,政府與社會間的社會管理權限進行了合理配置。
(三)完善市場監管職能
政府理應對市場中需要介入的領域實現有效監管,以彌補市場失靈。首先,管制機關需要獨立,壟斷性行業與國有資產等方面需要加大監管。目前,我國對壟斷行業的管理除電力之外,都隸屬于國務院各行政主管部門,作為其行政職能的一部分。其次,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需要落實,對市場監管的法律體系進行完善。通過完善對市場監管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一方面要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對市場主體的行為進行規范,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最后,監管的公開性和民主性需強化。政府在網上公開其相關政策、規定,對政府工作的相關信息進行發布,提供便捷的信息通道,政府職能運作的透明度得到提高,充分保護和尊重公民的知情權,公民參與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實現監管的民主性、公開性。
(四)完善政府經濟調節職能
我國歷次進行的宏觀調控多數憑借于行政手段,副作用不小,不但政府的誠信受到影響,而且企業的利益承受不少損失。因此,政府職能的方式需要憑借宏觀的間接管理代替以往的微觀的直接管理。一來,經濟方面的行政干預得到放松,微觀方面的管理職能得到弱化,進而政府的宏觀調控得到加強。換句話說是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些自身所能夠掌握和運用的經濟變量來影響市場經濟中各種變量的取值,通過對私人經濟部門行為的政策過程施加影響來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及快速發展。二來,宏觀調控還應該被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從法律上對宏觀調控各個部門的權力進行明確的界定,進而使宏觀調控行之有據。
四、結論
加快對政府職能的轉變,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十九大報告強調,政府需要進行職能的轉變,簡政放權需要深化,監管方式也要進行創新,進而使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得到增強,打造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從而明確政府進行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的總體要求與目標。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還是有很多挑戰的,仍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才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所在。總而言之,可以看出,雖然我國政府進行職能轉變的任務是艱巨的,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并且正沿著正確的方向加速前進,人們有理由相信,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將最終取得預期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翔.“互聯網+政務服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突破[J].中國行政管理,2016(11):144.
[2]龔露露. 政府職能視角下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安徽省為例[J].2017,26(2):66.
[3]董海軍.關于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轉變的思考[J].時代金融,2018(4):254.
[4]孫榮,梁麗.“互聯網 + ”政務視域下的政府職能轉變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7(9):67.
[5]馬君昭.基于權力清單制度的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研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3):112.
[6]熊光清.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政府職能轉變[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6,18(2):5.
[7]齊海麗.政府職能轉變與機構內部“三定”互動關系研究[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6(5):25.
[8]王亞茹,韓瑞波.政府職能轉變研究在中國:熱點、向度與展望[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7(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