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建設“浙派民居”熱點下,選取其代表性浙東寧波地區,沿湖沿線且相對集中保存完好的東錢湖三村落(陶公村、莫枝村、韓嶺村)作為案例村落。并通過寫生過程中所見村落修復中存在的問題,嘗試性提出從繪畫視角,以實地寫生作品為實例,用構圖、肌理等概念去分析傳統村落肌理的特點,希望對后續傳統村落修復和保護提供思路。
【關鍵詞】村落肌理;繪畫視角;浙派民居
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有因缺乏有效“認知”和“延續”傳統村落肌理的形態,導致傳統村落肌理在更新改造過程中,存在因變異消亡的問題。筆者在東錢湖寫生過程中發現,村落修復墻面項目對比圖如下。雖美感不能一概而論之,有人喜歡干凈整潔白房黑瓦,有人喜歡歲月流逝的漏雨痕跡,但我想村落的修復不應只是簡單的粉刷。小到地面墻面的肌理,大到村落街道紋路布局的整體肌理,都反映了當下傳統村落的特征和形態。
(東錢湖陶公村東北沿湖民居前后對比圖2015年)
故結合寫生歷程,以繪畫視角作為研究點切入,從村落肌理基本概念和理論出發,以寧波東錢湖三村落(陶公村、莫枝村、韓嶺村)作為研究的案例。通過實地寫生,比較作品圖例中村落肌理的特征與繪畫的特征及內涵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其傳承和保護的思路。
一、村落肌理的概念
村落肌理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俯視所呈現的圖形來看,在不同尺度不同比例的觀察范圍下,表現出的組合圖形規律、清晰度與質感完全不同。在本研究中,對鄉村聚落肌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種體系:
宏觀街道體系:村落中自然形成的或者規劃的河流與街道體系構成的村落肌理,細小街道組織劃分,村落的肌理脈絡形成肌理走向。----面。
院落布局:人們在區域中通過建造房屋院落,形成村落的肌理形態,如建堂前排屋的形式、屋前長廊的樣式等。---線。
微觀局部肌理:微觀墻面漏雨痕、街道鵝卵石、瓦片縱橫門前溪流等呈現的不同程度上不同質感的肌理。---點。
二、繪畫視角下村落肌理特征及內涵
肌理是“符號學”的一種特征,其構成要素,呈現于二位平面出現強烈的符號化。這些符號化元素,可歸類為繪畫視角中的“點、線、面”等元素,從這一視角展開分析古村落肌理的特征及內涵:
點:古村落點的元素特征,可以從微觀、典型、均質去分析概括,微觀如漏雨痕跡的發霉的斑點;典型江南水鄉的青磚白瓦;均質的依水而居的鵝卵石街道。體積小、分散的“點”狀,有序的形成圖形,是構成古村落肌理最基礎的視覺形式,也是最基礎的肌理特征符號。
線:線是村落肌理中最具動感的元素,是聯系點和面的紐帶。因東錢湖村落地勢錯綜、建筑久遠等,線元素呈現層次分明、虛實變化、清晰完整的特點,反映了浙派民居所特有臨水街巷的特征,如挑檐、排屋、長廊等樣式。
面:面是以院落為單位的肌理細胞,主要作用于構成古村落“體”的分區與填充,構成了村落的院落和街區。面的表象更加立體直觀,如微觀點的集合呈現的斑駁的墻面、鵝卵石面狀的街道、灰瓦房頂面的構成,如線的集合構成浙派民居特有的面的形態等。
三、肌理保護的延續和對策
觀東錢湖三村落應側重于發展旅游產業,挖掘旅游產品賣點,而歷史的傳統村落就是東錢湖三村落得天獨厚之處,因此古村落修繕過程中,應遵循保護和延續古村落的肌理。課題開展研究過程中,正直韓嶺古村落開發項目建設,以開發過程中所體現的保護村落肌理為例,總結修繕過程中的幾點原則:
(一)保持浙派符號提煉肌理---點
繪畫視角下,點是最基礎的元素,其單個的點有吸引視線的效果,有序的點形成線裝或者面狀的集合,給人平穩、安靜的感覺。如屋頂青瓦點的集合、鵝卵石點的街道;自由化、非規律性的點排列,又會給人豐富、渙散、平面的感覺,如墻底基石、墻面瓦片點的肌理。點形態的多樣,有序或自由的排列都給人不同的美感。
村落修繕過程中,應注重取舍提煉浙派元素符號,選取最能體現村落特色的點元素,加以保護、延續和展開,如東錢湖韓嶺村,因其地理位置的地處原采石場,其代表性碎石瓦片形成特有的視覺美感,村落北首新商業區建筑設計就強化了點元素肌理符號,極具現代感又不失古村落的風貌特征。
(二)保持傳統風貌編織肌理—線
古村落圖象中線的形態,有直線、曲線、不規則的線等,因方向、粗細、形態構成的不同,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如廊柱的粗細、屋檐曲線的變化、斗拱線的集合等,都反映了古村落特有的風貌特征。
保持傳統風貌線肌理的編織,是將木質廊柱、堂前屋檐、民居斗拱等線的肌理,進行有序的編織合為一體,關注和協調整體的形態、尺度、肌理、材料之間的關系,注重線的虛實變化、韻味的營造等,使古村落呈現傳統風貌特有的美感,韓嶺村修繕過程中,大到新老街區線狀的劃分,小到仿古建筑線的編織,都遵循保持傳統風貌原則。
(三)修舊如舊原則修復肌理--面
面,作為古村落“體”的外表,即是肌理點的放大,又是編織線封閉的構成,應遵循點線肌理的修舊如舊原則。村落肌理整治中,應探尋村落肌理面的“原型”,通過舊的原型來指導新村落的整治,選擇保存較好老建筑作為樣板。參照原型進行適當的修剪,呈現古村落面的原始肌理。如韓嶺村開發過程中,老街的留存和修繕,不做過多主管設計保持原貌,新開發商業區參照古建筑建設,明確的區分新建建筑和傳統民居建筑,注重不同建筑面的協調,建筑風格上提取傳統面的肌理特征,將其融入建筑設計中,呈現出古村落新的面貌。
四、總結:繪畫視角出發,延續傳統打造“浙派民居”
東錢湖古村落的肌理,以院墻為邊界,建筑的實體與院落的空間虛實組合,形成本土風貌特色形體特征,營造出特有的建筑意蘊,其建筑與環境之間面的與暗、線的虛與實、點的分與合的關系,以及建筑灰瓦、廊軒、梁架等所呈現出來鄉土肌理特征,都呈現浙東所特有的建筑意蘊。古村落修繕過程中,應從繪畫視角出發,提煉點元素、編織線肌理、修如舊的面,進而延續傳統打造“浙派民居”體。
【參考文獻】
[1]韓建華.鄉土建筑之于環境的適應性研究--寧波東錢湖陶公村為例.《華中建筑》.2015年7期
[2]張建忠,劉家明,柴達.基于文化生態旅游視角的古村落旅游開發——以后溝古村為例.《經濟地理》.2015年9期
[3]于鯨.東錢湖傳統民居形態及整治研究.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4]潘俊杰.浙江省寧波東錢湖下水村景觀設計.深圳大學.2017年
[5] 孫亮,何依.基于生產方式的傳統村落肌理研究——以寧波市東錢湖殷灣村為例.《持續發展 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9城市文化遺產保護)》.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