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摘 要】西漢《鹽鐵論》是文學賢良與御史大夫兩派通過對于國家鹽鐵官營等問題的爭論,來深入探討國家的財政政策走向的一本書,其中在貧富問題上雙方爭論的焦點是富民與富國孰先孰后的問題,這一問題在經濟層面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國家對待財富分配的基本態度。那么在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究竟如何發揮出其統籌支配的重要作用呢?本文以《鹽鐵論》中貧富思想的分析為起點,結合當今經濟發展和貧富分化的狀況,從經濟分配的層面來探討財政如何發揮出國家治理基礎和重要支柱的作用。
【關鍵詞】財政;分配;貧富分化;國家治理;《鹽鐵論》
《鹽鐵論》是根據西漢年間著名的鹽鐵會議梳理而成,這部著作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內容,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這部著作中的很多思想至今都熠熠生輝,諸如義利觀、本末論、貧富觀等等,其中,貧富觀可以說是義利觀和本末論在經濟分配領域的繼續和集中體現,在這一問題上,文學賢良與御史大夫針鋒相對,繼承儒家思想的文學賢良主張富民優先,并認為貧富差距是國家公共政策作用的結果,國家應該制定合理的政策幫助民眾脫貧,而具有法家思想的御史大夫等則認為民富應以國富為前提,況且民眾貧富差距乃是個人能力之間的差別所致,與國家政策無關。
一、《鹽鐵論》中的貧富思想
(一)《鹽鐵論》中論述的貧富觀
1.賢良文學的貧富觀
作為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賢良文學一直秉承著“民為重,君為輕”的治國思想,他們認為國家要想富裕起來,必須首先做到藏富于民,讓百姓先富裕起來,就像在“禁耕”一篇中所指出的那樣:“民人藏于家,諸侯藏于國,天子藏于海內。”所以他們理想的君王應當是“王者不畜聚,下藏于民,遠浮利,務民之義,義禮立則民化上”i。
因此,賢良文學極力反對鹽鐵官營,認為政府的這種壟斷性經營是與民爭利,這種做法不僅會使民眾生產勞作不方便,而且也將民間的財富收于政府,在實現國富百倍的同時導致民眾越來越貧困——“昔文帝之時無鹽鐵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見利之所利也,而見其害也。”另一方面,鹽鐵官營實質上也并沒有幫助國家富裕起來,反而是一批官員在其中漁翁得利。賢良文學認為當官者應當都向古人學習——“古者事業不二,利祿不兼,然后諸業不相遂,而貧富不相懸也。”但是當時西漢時期不少官員卻借著鹽鐵官營的推行大肆購置田產,“食湖池,管山海”,即使是富商大賈也不能與之爭利,而且這種“因權勢以求利者,入不可勝數也”。這種風氣和行為的結果不僅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富裕,而且還會助長豪強權貴的勢力,致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社會的貧富差距愈加嚴重。
就像賢良文學在“取下”一篇中所指出的那樣:“夫高堂邃宇、廣廈洞房者,不知專屋狹廬、上漏下濕者之痛也;被紈躡韋,搏粱嚙肥者,不知短褐之寒、糠糟之苦也;從容房闈之間、垂拱持案食者,不知跖耒躬耕者之勤也。”可見,當時貧、富階層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賢良文學還進一步指出,造成民眾貧富差距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制度因素,不合理的國家政策、貪婪殘忍的當政者都會導致民眾的貧苦,比如漢武帝時期的土地稅是按照土地面積征收的,盡管稅率較低,但實際稅負卻并不低:“田雖三十而以頃畝出稅,樂歲粒米狼戾,而寡取之,兇年饑謹,而必求足。加之以口賦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農夫悉其所得。或假貸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饑寒遂及己也。”
所以,賢良、文學認為如果要讓民眾富裕起來,就必須首先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經濟制度,為民眾營造一個公平競爭、公正合理的制度氛圍。從當時來看就是他們主張的廢除鹽鐵官營,同時要求公卿大夫退回園田,做到讓利于民。
2.御史大夫的貧富觀
與其說御史大夫等人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不如說他們是實用主義者,因為他們的一切主張都是為了能夠實現富國強兵,富民應以富國為前提和基礎,所以在二者出現矛盾沖突時,富國是被擺在優先考慮的位置。
因此,從富國的角度講,御史大夫大力支持鹽鐵官營。首先,鹽鐵官營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御史大夫以商鞅在秦國變法圖強為例:“昔商君……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因此,由國家對鹽鐵事業實施壟斷,本來由民間獲得的利潤實現了收歸國有,可以幫助解決國家財政資金不足的難題。故“鹽鐵之利……足軍旅之費,務蓄積以備乏絕,所給甚眾,有益于國,無害于人。ii”另一方面,鹽鐵官營的政策還有利于中央政府打擊地方豪強,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國家的穩定。御史大夫認為:“夫權利之處,必在深山窮澤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iii”更有吳王劉濞之類的人,借著鹽鐵經營的巨大利潤,積聚自我威望,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政府的存在。所以,必須將鹽鐵經營的權利收歸中央,才能打擊并兼之徒,減少暴強勢力。
再者,對于貧富差別形成的原因,御史大夫等人與賢良文學的觀點也大不相同,他們認為,每個人都各有其特性和專長,貧富全在于個人能力及其努力,即:“道懸于天,物布于地,智者以衍,愚者以困。”大夫還以自己為例進行說明:“車馬衣服之用,妻子仆養之費,量入為出,儉節以居之,俸祿賞賜,一二籌策之,積浸以致富成業”,所以,在御史大夫等人看來:“分土若一,賢者能守之;分財若一,智者能籌之iv。”即:貧就是愚者,富就是智者,一切貧富之差都是個人能力施展的結果。所以,御史大夫等人認為國家無需對個人貧富負有任何責任,也不需要對民眾貧富差距進行干預。
(二)評析《鹽鐵論》中的貧富觀
在鹽鐵會議上,辯論雙方不僅就富民與富國孰先孰后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而且還分析了造成貧富差別的原因以及相應的政策主張。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雙方在鹽鐵會議上對貧富問題的爭論,歸根結底都是對于國家財富如何分配進行的探討。
對于國富、民富問題的討論,自古有之,國富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實現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而民富則更側重于提高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縮小貧富差距。理論上來說,國富和民富并不矛盾,恰當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可以實現二者共贏的,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偏差,比如單純強調富國優先會導致財富過度集中于少數人之手,忽視大多數民眾的利益,出現財富差距擴大的危險;一味強調富民優先也會出現財富過度平均,帶來平均主義的風險。所以鹽鐵會議上辯論雙方對于富國與富民問題的爭論,都有適當之處和不足之處。為了既實現一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又保障社會的公平穩定,一國財政當局必須審慎地運用財政職能。不僅在西漢時期,即使是在現代,國家財富的分配仍然是各國財政領域中的關鍵性問題。
二、財政的新定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對財政進行了新的歷史定位:“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這個定位將財政的作用上升到了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也預示著財政制度的優化轉型。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財政制度大體有建設財政、國家財政、公共財政、民生財政這幾個稱謂。建設財政和國家財政是與國家發展水平較低的現實相適應的,在經濟建設的初步階段,建設財政,尤其是國家財政的確能夠較好地發揮財政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的大踏步前進,諸如貧富分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等一系列社會和民生問題日益嚴重地擺在面前,于是公共財政、民生財政應運而生。
可以看出,不同的財政制度通常與不同的國家治理制度相聯系,并意味著不同的國家治理水平。如今,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相適應的財政制度應當使財政在一個公開透明的民主環境下實現高效運行,既承擔起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責任,又擔負起國家治理、社會經濟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使命。簡而言之,現代財政制度要以增進財政活動效率,貫徹公平正義為基本目標。
所以,從分配層面來說,今后財政應當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幫助實現初次分配中的機會公平,但不直接干預財富的初次分配;同時強化其再分配的職能,充分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和社會保障支出的穩定作用,以更有效地促進結果公平、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財政在解決貧富問題上應當發揮的作用
收入分配職能不是財政所特有的職能,市場本身也具有收入分配職能。市場實施的分配是在社會產品的初次分配過程中,實行遵循經濟公平的分配原則,強調付出與回報的對等。而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不單純體現在對社會產品的初次分配上,更重要的是在初次分配造成社會收入差距的基礎上進行再分配,對初次分配形成的不平衡通過一定的財政手段加以調節,使社會的收入分配差距盡可能縮小。
財政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主要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等方式實現。首先,財政可以通過稅收手段對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再調節。稅收不僅能為國家籌集財政收入資金,還能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和高效的征管手段調節納稅人之間的收入,實現縱向和橫向的稅收公平。
其次,財政可以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將籌集的財政資金補貼給那些需要鼓勵或需要照顧的人群。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把籌集到的財政資金按照盡可能滿足社會公平的思路,對一些需要鼓勵和照顧的人群地區或項目進行經濟上的扶持,以此來調節實際存在的收入不平衡,這種分配方式不是對初次分配結果的否定,而是對初次分配的調節和補充,在保證市場經濟公平的基礎上,控制貧富差距,保證和扶持相對貧弱人群的基本生活。
再者,財政還可以通過轉移性支出,為社會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財政的轉移性支出不直接形成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是單方面的無償的資金轉移。通過這種資金的無償轉移,使一部分資金用于那些生活能力比較弱的,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的人群,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水平,保證他們的生活穩定。
另外,對于地區和行業差距,財政還能夠通過政府投資的方式來予以調節。將籌集的財政資金投向具有宏觀調控效果的行業和項目,能夠調節產業結構、行業結構以及地區經濟結構,使得全社會的經濟朝著健康、有序、均衡的方向發展,給社會收入分配創造均衡的可能。
但應該注意的是,一方面財政對收入分配的調節更多地在事后調節,即對初次分配中出現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予以調節和補充,有一定的時滯性和不充分性,還有可能引起資源配置的損失,對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造成消極影響。另一方面,財政要想充分發揮再分配職能,必須要有穩定充足的財政資金做后盾,因此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以及高效可行的財政收入籌集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注釋:
i陳桐生譯注:《鹽鐵論﹒禁耕》,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53頁。
ii陳桐生譯注:《鹽鐵論﹒非鞅》,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69頁。
iii陳桐生譯注:《鹽鐵論﹒禁耕》,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51頁。
iv陳桐生譯注:《鹽鐵論﹒貧富》,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71頁。
【參考文獻】
[1]朱義明.《鹽鐵論》的經濟及政治問題辨析[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10(2):132-136.
[2]李興.《鹽鐵論》經濟倫理思想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3]李一花.財政在國家治理中基礎和支柱地位的理論分析[J].公共財政研究,2015(1):49-60.
[4]高培勇.論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財政基礎理論建設[J].中國社會科學,2014(12):102-207.
[5]段龍龍,葉子榮.財政本質“新國家分配論”與國家治理體系下的財政功能轉型[J].管理學刊,2016(3):6-12.
[6]戴毅.促進收入公平分配必須強化財政分配職能[J].經濟問題探索,2011(4):186-190.
[7]白彥峰,張靜.國家治理與我國現代財政制度構建[J].河北大學學報,2016(1):111-118.
[8]陳桐生.鹽鐵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