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葉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一部把不斷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文化進行不斷融合和創新的歷史,解讀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特點,對于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進而更好的指導社會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特點
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它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產物,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特征。
一、正確認識中國的國情
認識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就是認識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這是認識中國近代一切社會問題和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依據。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就是近代中國的最基本的國情。[1]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使本來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中國,淪為表面上獨立、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中國原有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經濟結構起了很大的解體作用,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初步的發展,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變為有了一定程度資本主義成分的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2]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就面臨兩大歷史問題,即國家的獨立和現代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工人階級領導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應運誕生,并從成立之日起便擔起了民族獨立和階級解放的重任。
二、始終堅持正確的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建立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正確回答了在一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農村占國土絕大面積、農業占國民經濟絕大成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里,如何實現民族獨立和工業化等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從而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并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帶領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接著,中國共產黨又帶領人民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通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幅度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國際地位,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正是這一切,贏得了中國人民對她的信任和擁護。
三、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
在延安時期,全黨開展整風運動,認真學習馬列主義,使全黨在思想和行為上達到了高度的一致。為取得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把進城比作進京趕考,要求全黨進一步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習馬列著作,學習經濟和城市管理,為建立新中國創立了條件。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在此發動了全黨的端正思想路線,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黨的十五大后,全黨興起學習鄧小平理論新高潮,為新世紀新階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理論基礎;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理論武裝,不僅推動全黨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而且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要戰略思想,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理論保證;黨的十七大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革命理想高于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
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3] “新時代”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的新概括。顯然,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實踐基礎和現實依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性實踐中生成的,具有典型的內生性特質和鮮明的時代色彩。推進新時代的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必要要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面,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參考文獻】
[1][2]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