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摘 要】從古至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被一代代的人引用,其中更出現了鱗次櫛比的詩歌及文章,而古人更喜愛用圖像藝術來表示自己內心更深層次的情感追求,例如石濤的《桃源圖卷》,仇英的《桃花源圖卷》,都是在借山水意象,來表達自己內心對美好的追求和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懣之情。而他們之間的意境又有些許的差異,繞過影壁之后,意境是如何呈現的,本篇文章就意境間的差異對比來進行討論,漸漸的幫助讀畫者呈現出一個立體化,多維化的意境世界。
【關鍵詞】桃花源記;石濤;趙孟頫;意境
影壁,也稱照壁,古稱蕭墻,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中國畫的呈現方式不僅是一個以視覺傳遞的過程,更是一個透過表面去理解其后深意的思考過程,通過不斷的揣摩,我們能更深入的進入影壁之后,接近于古人的內心世界
一、桃花源意境的產生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這是陶淵明最為人稱道的作品《桃花源記》。尤侗《西堂雜俎》三集卷三《蒼梧詞序》:“文生于情,情生于境。”在桃花源的作品中,他構建了一個理想化的社會形式。把自己的內心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寄托于桃花源這一虛構的空間中。雖說虛構,但桃花源存在的意義便是讓文人紛雜內心有更清靜的歸屬,文人在污濁的世道中觀覽了很多山河美景,心境由此打開,桃花源從心產生。心中生境,境中生心,心境相接,以抒胸中氣耳。在陶淵明之后,許多文人騷客便把桃源視作表達內心的工具。張旭作有《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短短四句便概括出了尋訪桃園的過程,由遠及近,意趣盎然。但其中也隱隱暗含著張旭內心的郁寂,有股清冷之意。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有時候藝術家更像是一個天真地孩子,雖然穿梭于世間的燈紅酒綠之中,但一直渴望擁有一個大同的完美世界,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在張旭筆下,他心中的桃園被其具象化,真正的心境被表達出來,而我們所說的桃源仙境在他筆下都變成了肆意飛舞的筆畫,張旭的桃源心境隨著筆畫的萬千變化而變得更加生機盎然。所以我們平時提到的桃源仙境可以是存在于城市之外的一片安靜怡人的郊區,那里沒有城市的繁雜,那里沒有燈紅酒綠的霓虹,有的只是泥土的芬芳,花朵的嬌艷以及鳥兒的鳴叫。另外,也存在于我們每個人心理的舒適區,在面對了一天繁雜的社會后,我們回到家,躲進自己的心理舒適區,靜靜的看書,聽歌,在那一刻桃源之境便隨著我們的心鋪展開來了。所以桃源仙境既存在于我們能用肉眼看到的,也存在于我們內心的一片靜謐之處。如何把肉眼看到的和用心感受到的進行結合,營造出屬于自己的桃花源,便是每個人一輩子的命題。下面舉的兩個例子主要以石濤和趙孟頫為主,我們來探求一下如何去尋找畫作背后的桃源之境。
二、石濤繪畫背后的意境特征
石濤為明末清初人,他畫有《桃源圖卷》,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若有若無的云氣和高低錯落的石山,在山中還能看到少許的村落,石濤的畫中有文人畫的精神。簡和禪,是他繪畫的特點,在桃源圖卷中我們可以看到漁船正順著溪流尋訪桃源所在之處,右邊的屋舍儼然,圖中人物或坐,或站,談笑風生。遠遠望去,田地里還有人在勞作,一片和諧,猶如陶淵明文中的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如此景象的組合便誕生了一種大隱于世的心境,可是我們如何才能深入影壁之后作者的內心去觀賞這一幅田園勝景呢。這便要從他的時代切入,開頭提到過石濤是明末清初人,清四僧之一。而他的身世是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其父靖江王朱亨嘉,于崇禎帝自縊之后,為反抗異族之統治,在廣西桂林自稱監國,因勢力單薄,遂被殺害。國破家亡的痛心和舉目無親的痛苦,恐石濤已經品嘗過。他出家為僧,潛心佛法,但心中的執念卻揮之不去,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他一直在漂泊中度日,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他無力抵抗時代的時候,他便拿起筆來書寫心中的憤懣。畫里飄散的云氣就如同他內心揮之不去的陰霾,他向往桃源,但現實又無法讓他身居其中,在矛盾中過活,內心的糾結無法與外人訴說。但也因此,石濤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引用宗白華先生《美學散步》中的一句話:因為這意境是藝術家的獨創,是從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觸時突然的領悟和震動中誕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觀的描繪,像一照相機的攝影。所以藝術家要能拿特創的“秩序的網幕“來把住那“真理的閃光”。
三、趙孟頫的畫境特點
元人趙孟頫,作為一個書法家,畫家,詩人,成就也都無需贅述。而他的一幅畫《鵲華秋色圖》卻讓我感受到了桃源之境。這幅畫本的原意和桃源無關,是他為一個思鄉心切之人周密所畫的作品,周密從未回過家鄉,但內心的思鄉之情早已掩映不住,趙孟頫為了緩解他的思鄉心切,畫了這幅鵲華秋色贈與友人。畫中描繪了山東濟南的風光,以青綠山水設色,場景簡逸蕭疏,讓人心曠神怡,圖中還有漁船和屋舍,一片安逸的景象。趙孟頫作為一個文人畫家,用他的畫筆為友人勾勒出了一副故鄉的情景。他在創作這種山水圖卷的時候也明顯地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與石濤屢屢不仕的情況不同,趙孟頫受皇帝重用,在官位上盡心盡力,但仍免不了有一種出世之感,雖在官位上如魚得水,但他心里卻也有歸隱的打算,這幅作品表面上是贈友人以免除其思鄉之情,但影壁之后也有他自己的心境融于畫中。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周密雖不能再回家鄉,但在趙孟頫的幫助下,也算看到了故鄉的情景,減輕了思念。趙孟頫借此表達了自己的心境,在周密手中這是故鄉的桃源之境,而在趙孟頫手中,便是他內心桃源的展現。所以《鵲華秋色圖》也是一副趙孟頫內心的寫照。
上文舉石濤的例子,是以他已經創作出來的作品《桃源圖卷》來闡述的,而在舉例趙孟頫時,并不是以他創作的桃花源圖卷來表明的,而是以《鵲華秋色圖》來闡述觀點的。這說明了我們能通過石濤的《桃源仙境圖卷》體會出作者的思想,而我們通過探求趙孟頫作品背后的深意和其人仕途也可以表達出其心中的桃源之境,這就能更清晰地表明,我們在欣賞一幅畫作時只要弄清作者的身世以及作品的含意后,就能幫助我們體味出其作品更深的意味。
畫作背后的意境讓人難以捉摸,而我們觀者更應該通過畫家背后的身世,以及他們的命運去理解每幅作品背后意境的差別所在,因為心境不同,所以表現不同,每位畫家都是一個個獨特的個體,我們不需要以一個仰視的姿態去解讀他們,而是要把我們代入到他們的情境中,這樣的話你會發現,他們的喜怒哀樂也和我們相同,都是作為一個人對未來,對過去的期待和回憶。走到影壁之后體會繪畫的深意,更能讓我們理解作者內心的苦悶,憂郁。如若只是視而不見,那么你是無法與古人身心相映的。用謙卑之心去解讀畫意背后的差別,這也不失是一種趣意所在。
【參考文獻】
[1]黃燕燕. 仇英《桃源仙境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馬起來.見怪不怪藝傳百代——清黃慎《桃花源記圖》卷賞[J].收藏界,2014(04):91-93.
[4]石濤.石濤話語錄[M].杭州:西泠印社,2009.
[5]朱良志.曲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M].北京:中華書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