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毅
【摘 要】隨著社會邁進了網絡化時代,民族主義社會思潮也出現了一種新的表現形式—網絡民族主義,并且在這興起的近二十年間影響日益擴大,國家和社會對于網絡民族主義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尤其是要防范網絡民族主義中的極端民族主義力量。作者通過對這近二十年間發生的網絡民族主義事件的分析,總結概括出了網絡民族主義所呈現的時代特征,并對網絡民族主義的發展走向做出了大致的判斷。
【關鍵詞】社會思潮;網絡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
正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揭示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也紛至沓來。尤其是邁進了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網絡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作為民族主義在網絡時代的表現形式,網絡民族主義思潮應運而生,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一、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在中國的興起
中國的網絡民族主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具有標志性的事件是1998年屠殺印尼華人,愛國人士通過互聯網為無辜華人奔走呼號。緊接著中美、中日之間爆發了一些事件,引發了中國網民帶有民族情緒的討論。隨著1999年中華網“強國論壇”的建立,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的序幕悄然拉開。“網絡民族主義”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現在2003年《國際先驅導報》中關于《京滬高速鐵路撞上民族主義浪潮》的一組報道。但是,關于網絡民族主義的明確定義,目前學術界還未形成統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網絡民族主義作為網絡技術的衍生物,隨著網絡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網絡的發展而發展,是民族主義思潮在網絡時代新的表現形式。
關于中國網絡民族主義思潮興起的成因,學者們各有各的表述和分析,其中頻率出現比較高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四個。一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網絡民族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二是植根于中華民族兒女內心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認同;三是屈辱的近代史,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刻影響;四是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國際背景變化帶來的挑戰。這四個重要影響因素分別從技術、文化、歷史、現實四個維度著手,對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的成因作了基本的概述。當然,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的時代特點,更多具體的成因在本文中就不進行一一陳述。
二、當前網絡民主義思潮發展所呈現的主要特點
民族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了百余年的歷史,每個歷史階段都會呈現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時代特點。通過對近二十年間各類網絡民族主義事件的分析和思考,將當前網絡民族主義思潮的主要特點歸結如下。
1.發展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短短的近二十年間,網絡民族主義的迅速發展和引起廣泛影響與互聯網的普及與應用息息相關。一方面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網民數量的躍增。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同樣,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國的網民總數為1.11億,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增長了七倍,龐大的網民數量基數為網絡民族主義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網絡輿論的環境比較自由,政治參與成本低。傳統的民族主義者主要是通過報刊雜志的形式進行民族主義思潮的傳播,報刊雜志的發審是有相關政府部門進行管控的,約束性比較高。但是,網絡平臺在這方面的約束性就比較小,受到制約的幾率比較低。再者,網絡實名制度尚未推行,在網上發表言論的隱匿性比較高,所要擔負的責任和義務比實體媒體大大降低,所以通過網絡進行民族主義的傳播成了新時代民族主義者的首選和主要途徑。
2.宣傳主體的年輕化和去中心化。在互聯網使用者的調查中,知識層和年輕人是占了絕對優勢的,他們更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更高。并且由于網絡時代的特點,對自由和個性的推崇,所以他們擁有更強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欲求。縱觀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主義運動,多是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主體和先鋒的。香港鳳凰衛視的資深評論員楊錦麟甚至這樣寫道:新一代的“憤青”尤其是在學的“憤青”們,是目前網絡民族主義的主要構成成分。網絡時代是民主傳媒時代,人人都有發表自己想法和言論的自由權利。所以網絡新媒體的興起打破了傳統民族主義那種從體制內部發起,由官員、學者、專家、知識分子、媒體評論員等從自己的知識體系或利害關系的角度發表民族主義言論的固有模式,以往由政府主導的“一元化”輿論模式因為網絡“去中心化”特點正在逐漸轉向“多元化”的輿論模式。網民們越來越傾向于通過網絡平臺來表達自己的民族主義思想和情緒。
3.自發性、非組織性和非正式性。互聯網的技術特征塑造了網絡民族主義自發性、非組織性和非正式性的特點。傳統的政治參與,無論是正式組織或是非正式組織都是具有一定組織性的。然而,互聯網是去中心化的,個體網民日益成為網絡行為的主體,網絡民族主義的行為也具有了非組織性的特征。比如,在“釣魚島事件”中,全國各地都有居民舉行抵制日貨的活動,但是這樣的活動并不具有組織性,都是網民自行發起的活動,并作為獨立的個體自發參與其中,因為網民參與數量的較多,從而形式上看起來像有組織的群體活動。再者,雖然網絡民族主義發展了十余年,但是網絡民族主義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作為支撐,因為網絡是提倡個性化和多元化的舞臺,每次事件一出,網絡民族主義也會出現“百家爭鳴”的情況,眾說紛紜。其次,網絡民族主義每次事件都具有突發性,平時狀態下,網絡民族主義的影響在網上還是處于低熱度的,沒有正式的組織系統和運行模式,成了一種以事件為中心、以事件為主導的非正式性、非組織性、自發性的社會思潮和社會活動。
4.以民族精神為核心的應激型、自衛型民族主義。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秉性、精神紐帶和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標識,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4]從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中可以明顯地凝練出中華民族所具有的自強不息、崇尚倫理道德、重視“仁”“義”、以“和”為貴等民族精神,這與農耕地域的民族個性溫順、務實、勤勞、淳樸的本質不無關系。縱觀這些年發生的網絡民族主義事件,1999年抗議轟炸駐南使館、2000年日本右翼憑吊“靖國神社”、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2003年中日釣魚島爭端、2008年西藏暴亂事件、奧運火炬手在法國巴黎被襲事件、2009年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等等,其根源都是因為深深地觸及到了中華民族兒女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尊嚴,這是一種“被動式”的民族主義。由于民族的利益和尊嚴受到侵犯和踐踏,植根于中華兒女內心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一下子被激起,采取了一系列的抗議和抵制行為。中華民族始終秉承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道德底線和行事原則,但是當民族主權、利益和尊嚴受到侵犯時,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所以,近些年來的網絡民族主義從民族的角度來思考和總結的話,就是一種以民族精神為核心的應激型、自衛型民族主義。
5.理性民族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的交織。縱觀近些年的網絡民族主義事件,可以看出每次網上都會充斥著理性民族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聲音,沒有絕對化,只是力量的對比。理性民族主義是一種理性思維中的民族主義,是一種開放的、溫和的、包容的、成熟的民族主義。在侵犯民族利益和民族尊嚴的事件爆發后,理性民族主義者一般會從大局考慮,從理性角度出發,充分權衡利弊,提出一些符合客觀實際和發展現實的解決途徑和建議。理性民族主義是愛國主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因為理性民族主義在進行價值理念訴求的時候,并沒有忘記作為愛國主義者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相反,極端民族主義卻不能與愛國主義劃上等號,有著本質的區別。極端民族主義是一種非理性的、進攻性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的實質是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以各種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極端民族主義以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和排他意識為特征,鼓吹民族歧視,閃動民族仇恨。[4]極端民族主義在中日關系上體現得較為明顯,尤其是在中日釣魚島爭端問題上,極端民族主義者出現了打砸日本商店、砸燒日系車的行為,對社會的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和監管網絡民族主義中的極端民族主義,防止民族分裂勢力、不法分子利用極端民族主義勢力破壞中華民族的團結,阻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中國網絡民族主義思潮的發展走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隨著網絡民族主義的發展和影響的日益擴大,政府和社會其他力量對于網絡民族主義的關注度和重視度越來越高,積極引導著網絡民族主義的發展,嚴密防范極端民族主義在網絡上的傳播和影響。
在對網絡民族主義發展走向的分析和判斷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理性溫和的網絡民族主義將逐漸成為主流,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的網絡民族主義也在進化,在經歷了《中國可以說不》《中國還可以說不》《中國仍然可以說不》《中國為什么說不》等一系列“說不”風潮之后,激蕩的民族主義歸于平寂,高亢的熱情退卻之后留下的是真知灼見,留下的是理性的拷問。中國網絡民族主義正走出浮躁、茫然,走向成熟、冷靜,走進深層次的對國家命運的思考之中。一方面是植根于中華民族兒女內心深處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影響,農耕地域的民族個性溫順、務實、勤勞、淳樸,崇尚倫理道德,以“和”為貴,重視“仁”“義”。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的崛起、國力的增強,使得中國人的民族心態日臻成熟,更能夠以理性客觀的眼光和思維看待審視國際間的沖突和紛爭,使得網絡民族主義者的價值理念的表達更符合理性愛國主義者的要求。再者,國家和社會的其他力量也十分重視網絡民族主義的極端化傾向,每次事件爆發之后,能夠及時做到輿論的監管、控制和引導,積極防范極端民族主義對社會秩序的穩定造成的不良影響。所以在網絡民族主義的后續發展過程中,理性的聲音會越來越多,理性溫和的網絡民族主義會成為主導。
【參考文獻】
[1]劉鐘澤.網絡民族主義概念辨析[N].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02-15.
[2]佟芳.淺析網絡民族主義[J].青年與社會,2014(5).
[3]陶文昭.網絡民族主義探因[N].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06-26(11).
[4]羅坤瑾.網絡民族主義的民族學解讀[J].廣西民族研究,2010(4).
[5]羅迪,毛玉西.爭論中的網絡民族主義[J].中國青年研究,2006(5).
[6]郭旭.淺析我國網絡民族主義的興起[J].商業經濟,2006(12).
[7]張梅花,王清.以網絡民族主義理性構建理性網絡民族主義[J].貴州民族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