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蝶
【摘 要】保守主義一直到埃德蒙·伯克寫下《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后才成為系統性的意識形態,然而,保守主義的發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法國大革命之后保守主義雖然一度占據優勢,但對保守主義的詰難也是源源不斷,它是受到抨擊最多的主義之一,但是任何意識形態都有其不完善之處,保守主義的長盛不衰也表明了它是能夠經得起挑剔的主義。
【關鍵詞】保守主義;理性;傳統
保守主義一直到埃德蒙·伯克寫下《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后才成為系統性的意識形態,伯克反對法國大革命,認為其沒有遵照傳統,而是純粹在理性的指導下進行的。比起純粹抽象(例如“理性”)的事物,傳統更能作為立身處世的依據。因為傳統經歷了數個世代的智慧和考驗,“理性”則可能只是一個人的偏見,不但未經時間的考驗,最多也只能代表一個世代的智慧。任何既有的價值觀或傳統都是經歷了過去的時光考驗才流傳下來的,因此都應該被尊重。——“我們擔憂人們會依照自身的理性主導其生活和交易,因為我們懷疑每個人的理性其實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個人最好是依靠于國家的既有傳統。許多哲學家們都不會試著挑戰傳統,而是會利用他們的聰敏,尋找尚未被他們發掘的智慧。如果他們真的找到了,他們也會選擇繼續保留傳統,同時將理性融入其中,而非完全拋離傳統單純依靠理性;因為傳統,夾帶著其本身的理性,也會允許理性有所活動,這種互動關系是永恒不變的。”
不過,保守主義并不反對變革。如同伯克所寫道的:“無法接受改變的國家是無法生存的。”但他們堅持變革必須是透過有系統、有條理的改變,而非突然爆發的革命。革命為了某種理論或學說,會試圖改變人類社會中復雜的人類互動關系,這將會造成無法預料的后果。伯克大力呼吁應該避免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對于保守主義者而言,人類社會有時是根深蒂固而體制健全的;為了達成某種意識形態的計劃而隨意修改之和形塑之將會造成無法預料的災難。保守主義也強烈支持財產的權利。對于18世紀的輝格黨而言,沒有任何東西比財產權利更為神圣的了,財產權使得個人的利益考量高過那些華麗卻不實際的理論。
在實踐中保守主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的革命史。英國的光榮革命從1640年開始,但是英國的革命早就從13、14世紀就開始了。光榮革命前主要是是王權和教權的斗爭,光榮革命后主要是王權和議會的斗爭。總得來說英國的歷史既是一部斗爭史,更是一部革命史,只是這種革命“潤物細無聲”,而不像法國大革命是血雨腥風式的。這也就是保守主義的智慧之處。在英國的近代歷史上,議會改革也是循序漸進的,從大會議的政治性能不斷強化,到平民代表進入議會,再到議會召開的經常化、制度化及其成分的確定,再到議會初期的重大發展,最后到今天的英國議會,這期間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轟動性的政變,并且15世紀議會選舉逐漸規范化以后,議會的成分、開幕式程序等基本沿用至今,傳統的大方向也基本一致。其次,英國內閣的形成也是歷史的產物,從樞密院到內閣,也體現了濃厚的保守主義色彩。內閣在發展初期只是在國王的召集下商議國事,到后來只對議會負責,再到今天的首相內閣制,這種和風細雨式的改革雖然經過的時間跨度比較長,但是符合英國的國情和歷史傳統,也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及民意,在改革過程中國家處于穩定狀態,并且不斷發展,避免了由于改革而帶來的暴力沖突和混亂。相反同樣是革命,法國確實轟轟烈烈、狂風暴雨。從攻占巴士底獄開始,一直到第三共和國成立,這期間人民不斷起義,王權不斷復辟,王朝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使得法國民眾在理性的指導下探索民主的道路跌宕起伏。
但是保守主義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革命大多流血,像英國那種不流血的政變極少。因為當舊的國家機器不再適應社會發展時,人民便想改革舊的國家機器,使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然而舊的國家機器的控制者當然不愿意改革,交出手上的權力,損害自己的利益,于是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暴力沖突,就像馬克思說的那樣:“工人們必須徹底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國家機器,并把它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保守主義更適用于改革而不是革命。
然而,保守主義的發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法國大革命之后保守主義雖然一度占據優勢,但對保守主義的詰難也是源源不斷,它是受到抨擊最多的主義之一。例如:缺乏系統的學說,自相矛盾,缺乏原則,理論不系統,說理不“科學”;貶低認得能力,為自私自利辯護,放縱貪婪,主張強存弱態,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傾向;重視物權,輕視人權,百財產權看的比生命權還重要;有權威主義、精英主義和貴族政治傾向,對自由、民主疑慮重重;主張維持現行的制度,對窮人的困苦漠不關心,有階級偏見,導致兩級分化;反對進步,保守殘缺,故步自封,不愿意承認、嘗試新事物,難免流于守舊、頑固乃至反動;重視經濟自由、輕視政治自由和其他社會自由;等等。但是任何意識形態都有其不完善之處,保守主義的長盛不衰也表明了它是能夠經得起挑剔的主義。
【參考文獻】
[1]埃德蒙·伯克:《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
[2]浦興祖、洪濤主編:《西方政治學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