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怡萍
【摘 要】大學應屆畢業生需要面臨諸多問題,本文運用任務中心模式的方法,以一名大學應屆畢業生為個案,充分發掘案主的優勢,最終幫助案主走出困境。關鍵詞:應屆畢業生,任務中心模式,個案社會工作
【關鍵詞】任務中心模式;社會工作;大學應屆畢業
一、緒論
大學生進入社會,適應社會,必然會帶來心理和生活上的劇烈變動。而作為應屆畢業生面臨就業壓力、情感沖突以及角色轉化等問題,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調節和控制,容易引起心理障礙,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二、任務中心模式的概念和界定
為了解決社會工作服務中效率低下的問題,學者們開始研究如何提升服務效率。1972年雷德和愛潑斯坦合著的《任務中心個案工作》中第一次提出了關于任務中心的概念。
任務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設是:“(1)強調案主自身的能動性,相信案主具有解決問題的能為與潛能;(2)目標是案主的問題而非案主自身,根據問題所設立的任務是具體的、有限的;(3)人的生活與成長是一個不斷解決生活中問題的過程,當無法解決問題時就會產生問題。”
問題的界定:任務中心模式對問題的有明確的界定。問題必須案主認識到并承認的,案主認為自己需要解決并且有能力解決的才能作為問題。
案主的界定:任務中心模式注重服務對象的自我能力。如果案主處在失智、缺乏自我決定能力的情況下,則不符合該模式。
任務的界定:任務需要充分考慮案主的需求、能力等方面因素。
三、大學應屆畢業生案例分析
(一)案主背景資料
張某,男,24歲,為西安某一本院校的大四學生。張某的父親在張某大二的時候突發疾病去世,家里只剩下母親和正在上高中的妹妹,經濟來源靠母親打工來維持。隨著學校秋季招聘的進行,張某投遞了許多簡歷,但都沒有找到想要的“好工作”,因此張某準備考研,但得到了母親的反對。張某的舍友有的找到了大企業的工作,有的準備考研,只有張某還沒有著落,張某內心很焦急。由于復讀過兩年,其女朋友目前已經畢業,收入穩定,但是近來兩人矛盾增多,經常吵架。最近張某迷戀上網絡游戲,整日逃課呆在宿舍玩游戲,經常一玩就是一個晚上,舍友對其意見很大,張某不得不去校外網吧打游戲。由于家里給錢有限,張某經常手頭拮據,沒有錢吃飯。近來張某發現自己大把掉頭發,經常會頭暈頭疼,而且心情煩躁,脾氣暴躁等癥狀。
(二)案主問題分析
第一,生活方式不健康。案主經常通宵打游戲,白天睡覺。由于生活費有限,經常一天只吃很少的東西,省錢去網吧,導致身體出現掉頭發、頭疼和營養不良問題。
第二,沒有合理的畢業規劃。案主對未來充滿迷茫,不知道畢業后何去何從。
第三,情感問題。案主與女朋友近來爭吵越來越多,感情出現問題。
第四,不合理的宣泄方式。案主經常出現煩躁、易怒等一些非理性情緒和行為,并且為了逃避現實壓力,把自己沉浸到網絡的虛幻世界中。
(三)個案介入目標
第一,幫助案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尋找合理的宣泄方法
第三,引導案主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正確認識自己。
第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尋求社會支持。
四、大學應屆畢業生個案介入
(一)第一階段(建立關系)
第一次會談,社工認真傾聽了案主的服務需求,鼓勵案主宣泄心中的壓力。案主意識到自己身上存在問題,也有強烈想要改變的欲望,但是不知道該怎么做。社工和案主一起分析案主身上所存在的問題,羅列出主要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排序。第一次會談中,由于案主有強烈改變的欲望,因此能夠容易建立相對信任的關系。
(二)第二階段(初步改變)
第二次會談,社工向案主建議從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上開始。首先,和案主一起在紙上寫出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及其危害。其次,案主自我對照不良習慣帶來的影響。最后,社工同案主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并在會談結束前給案主留有家庭作業,每天按照制定的作息時間表來生活。
(三)第三階段(自我認知)
會談一開始社工就了解案主遵循時間表作息情況,案主表示剛開始執行起來很困難,但是每天堅持下來已經基本上形成了習慣。社工對案主的努力進行贊賞并鼓勵案主繼續堅持下去,案主開始有自信心,改變的動力更強。會談中,社工對案主進行職業測評,給案主建議了合適的職業方向,并向案主解釋工作沒有好壞之分,在任何一個崗位上,只有踏踏實實的做,都能做出一番成就。案主也意識到自己的技術水平距心目中的工作還是有差距的,最應該做的就是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最后,社工給案主布置家庭作業,即制定合適的工作目標,并找出自己與工作之間的差距。
(四)第四階段(情緒管理)
會談開始,案主向社工展示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標,但是距離這個職位仍需要學習相應的技術知識。社工鼓勵案主努力學習技術知識,爭取在校園春季招聘上被錄取。
會談中間,社工第一步直接向案主解釋ABC理論的基本原理,使案主了解其思維方式、所持信念是不合理的。第二步,使案主明白其情緒困擾之所以延續至今,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導致,案主應對此負責。第三步,通過與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幫助案主認清自身信念不合理性。最后,幫助案主改變不合理信念,以理性認知代替非理性認知。會談結束后,社工給案主布置家庭作業。案主每天記錄下自己的非理性情緒,并用理性認知代替非理性認知的過程。
(五)第五階段(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會談開始前,案主向社工展示自己每天記錄的情緒認知改變表,并表示自己每天都在進步和改變。會談中,社工向案主解釋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并與案主一起繪制社會支持網絡圖。通過社會支持網絡圖,社工與案主一起討論案主的社會支持情況比較弱。社工向案主講解了溝通的要素以及技巧,尤其是對于男女兩性差異在思維上的不同,建立起與女朋友和母親之間的有效溝通。社工鼓勵案主多參加一些運動活動,多認識朋友更加豐富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
(六)結案階段
社工與案主共同回顧了每一次會談的內容以及案主的成長。案主已經建立了基本合理的生活方式,與女朋友、母親和朋友都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通過運動也結交了不少好朋友,也不再沉迷于網絡游戲,身體恢復健康,每天覺得充滿了希望。對于結案,案主表現出一些離別情緒,覺得自己還沒有完全達成目標,應該繼續進行到找到工作為止,但社工經過評估,認為已經可以結案,并對案主的改變和進步進行鼓勵和肯定。通過結案后的聯系,幫助案主能夠在生活中不斷強化自己的行為,使之內化成為習慣,鞏固案主已經取得的進步,增強案主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
五、反思總結
(一)任務中心模式作為一種實務模式僅向社工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理念,而并未提供服務方法。在具體的介入中,需要多種方法有效整合,本文中運用了理性情緒治療法和社會支持網絡構建法等等。服務對象面臨的問題是多而復雜的,往往多種問題糾纏在一起出現,因此社會工作者在介入過程中要不斷的進行評估,抽絲剝繭,根據案主的具體情況靈活的使用不同方法。
(二)該地區學校社工非常少,也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大多數學生沒有聽說過社工,在遇到問題時更不會找社會解決問題。有的學生把社工與心理咨詢師混為一談,因此學校社工與學校心理咨詢的作用的區別應該得到凸顯。
(三)由于經驗有限,社工在介入的過程中方法和技巧仍顯不足,在使用理論方法時,社工的解釋更偏理論性不利于案主理解。在使用溝通技巧時,對澄清、聚焦等技巧使用不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