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琳
【摘 要】孩子的成長是一步步的,孩子需要家庭的無條件積極關注,讓我們為孩子們創設可能的機會,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快樂,在玩耍中快樂,在快樂中找到人生的自我。
【關鍵詞】學齡兒童;邏輯思維
為什么我們更關注孩子童年期的發展,因為童年期的孩子具備基本的邏輯思維、表達能力。換而言之,已不是吃飽穿暖可以解決孩子的需求了。孩子們更需要關注的是高層次的需求。孩子的天性需要被尊重,發展需要被關注。那這兩者是不是矛盾的,因為目前的學習方式是枯燥的,很難從枯燥的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如何快樂地學習?
學習終究是為了工作,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就是學習的目標。那么假想一下孩子20年后的自己,成為了都是各種各樣的科研工作者嗎?這個目標是孩子自己制定的,還是父母影響到的呢?
家庭層次的固化是很多家庭所糾結的,對于自認為處于社會基層的父母來講,給不了孩子更好層次的生活,接觸不了更好的層次,所以子女永遠處于這樣的階層。對于中層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努力和奮斗會給孩子造成影響,正面激勵孩子進步。對于高層的父母來講,關注孩子的天性和創造力,讓孩子自由發展。
這些都是外部環境因素,固然重要。關鍵是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嗎?我們小時候,父母希望我們成為科學家、教師。那現在世界上豈不是很多職業都缺失了。
在現代教育中,我們確實少了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思維人來參與到自己的目標制定,到底孩子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發自內心的問,孩子自己肯定不知道。
你知道孩子們在想什么?他們覺得什么是快樂的?他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們覺得什么是有意義的?
而孩子們在想些什么問題:什么是工作?工作是為了什么,錢不是從銀行取的嗎?學習是為了什么?活著是為了什么?
一直鼓勵蹲著和孩子說話?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可無論是家庭環境還是學習環境,這種探索孩子需求,對孩子的無條件積極關注是缺失的。學齡兒童,進入學校,開始了正規、系統的學習,學習成為孩子的主導活動。孩子如同工作一樣進行著規律的活動,孩子在學校有同齡的小伙伴,更能感受到快樂。但是上課考試這件事兒具有強制性和義務性。所以讓每個孩子每天開開心心上學,對每天的課充滿了期待,是我們要做的。崇尚的快樂教育不是口頭上說的,我們需要為孩子搭建一些平臺。
一、自我的認識和學習目標的建立需要引導
那么在校學習的目標是什么呢?多數孩子的最高目標是成為“三好學生”。
學齡兒童總是以三好學生為豪,因為三好學生是有限的。“三好學生”是家長所看重的,還是有些孩子所看重的。這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給孩子帶來什么?
對于跳一跳能夠到的孩子,這個將是她們努力的目標,要好好學習,爭取語數外都拿到高分。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來講,三好學生永遠是那一個小圈子的事兒,自己夠不著,也摸不著,更加也感受不到那個光環帶來的快樂。對于已在三好學生行列或接近三好生要求的孩子,她們總是更加努力。
這類似于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最理想的教學要求,是既要高于兒童的原有智力水平,又要經過兒童經過努力所能夠達到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兒童的發展。
這只是以三好學生為例,指出了被忽視的學生群體。衡量孩子的指標孩子不理解,沒有參與制定,所以執行力也不強。
于是乎,為每個孩子制定目標是教學需要搭建的平臺,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成為制定目標的主體。孩子自己制定目標,目標分解,達成目標,無疑能夠提高孩子的自信,真正讓孩子得到發展。因為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了。
學期開始時,讓每個孩子為自己沒門功課制定最近發展區。
讓孩子制定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這個教育理念放在孩子身上,可行性不強。
那么無妨舉個例子:語文:每天上課舉手一次,回家給父母將一個自編的小故事。并在月度將小故事呈現給大家。數學:每天出一道生活應用題,將一個月最精彩的題目呈現給大家。美術:學會疊紙小青蛙,并在經驗分享會上教會小組成員。體育:學會跳繩踢毽子。
由老師家長負責修改完善孩子自己擬定的目標,并與孩子達成一致。
這樣的小目標是孩子們自己想出來的,所以印象深刻。而且每一月,孩子們都需要成果分享,這就提高了她們的興趣,同時在分享中增加了他們的自信。
學期的開始時,讓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并分解成月計劃,周計劃,這個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難以實現。因為一個學校有三千余名學生,而每個班就有將近50名學生,老師的精力有限,這就需要一個專門的志愿組織來完成。最簡單的就是讓家長參加到這個志愿組織中來,有很多家長基本是全職照顧家庭,有充足的精力、時間、并且了解孩子的狀況。
其實這種目標的制定和成年人的決策是一樣。提高了孩子們的參與度,也就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這樣的目標是高效的。
二、放空大腦有益于開發想象力
首先學習和玩耍一定是對立的嗎?就認知方面而言我們這種經歷過高考的成年人基本認為:學習是艱苦的,玩耍是快樂的。兩者不能融合在一起嗎?在少年兒童的認知水平和現在的教學模式來看,很難。對于某些孩子,坐十分鐘就困難,你讓他讓靜坐的講課中感受到快樂,非常困難,尤其是最不感興趣的學科。
那么我設想在學校開設一個想象力課?也叫“賣呆課”。這個課可以在安靜的可以聽得見一根針的課堂環境下進行。老師(或者心理咨詢師),先讓孩子們放松,休息。讓后放飛自己的思想,可以想象自己在空中飛翔,想象自己是大魚,是小鳥,是野豬,是大象,是兔子。
在想象的海洋里遨游。最后安排個別孩子分享一下,一學期內每個孩子都有分享機會。也可以放一個想象力的索引,引導孩子的想象。孩子們可以想興奮了,想笑了,想睡著了,這都不做要求,關鍵是讓孩子們享受一堂放飛思維的樂趣。
三、接近自然引導孩子用手指觸碰世界
還想在學校里增設一堂農作課,也可以叫自然生長課。在學校里開辟一個小花園,提供一些勞動工具,分好組,以班級和花期為單位,讓孩子們自行種植管理小花園,觀察植物也可以是蔬菜,從種植過程開始就安排孩子觀察植物成長的細節。這當然有農場教學的味道,可以拉近孩子們和自然的距離。提高孩子的愛心,自己種植的植物,他們會想自己的孩子一樣耐心對待。讓他們在生命中尋找愛。
四、游戲設計促進團隊合作
分析現在孩子的現狀除了電子產品,現在的孩子還會玩兒嗎?
最普遍的是視頻,圖畫鮮活,刺激孩子的視覺神經,吸引孩子的眼球如同磁鐵一般。
然后是電子游戲,孩子模擬任務角色中尋找快樂。甚至有些游戲的設定就是殺戮。他們在原始的殺戮中尋找本我的快樂。
過家家,裝扮游戲是女孩子所偏愛的。假想自己是美麗的公主,有一個白馬王子追求的愛情。
設計游戲的初衷是由于游戲是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社會性活動,游戲是想象與現實的獨特結合,游戲能最大程度的讓孩子放松和愉快。
適合少年兒童的游戲有:聯合游戲,讓兒童共同參與游戲,彼此間有交談。這個彼此的小游戲的設定可以讓同桌進行。兩人設定游戲規則,最后操作示范,鄰近小組間進行評選。這樣幾堂游戲課下來,孩子們的三八線就會淡化,同桌的感情就會增進,在學習效果上就會起到正面影響。
合作游戲是有明確目的、分工和合作的。將班級劃分為各個小組,完成游戲的設定,并讓兒童按角色完成任務。
兒童是最具創造力和生命里的生物,他們腦海中有著奇思妙想,很多想法也就停留在想象的階段,給他們一個團隊,讓他們把假想的游戲變成現實,提升的是創造力和團隊的合力。這樣的課程比掰一根筷子和十根筷子的課程更加具有操作性和實用性。
作為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渴望能夠自己做決定,希望自己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希望能夠快快長大,成為家長。真的長大后有會變的迷茫,不會分析自己的現狀,不會給自己定目標,不會是自己的人生得到發展。而這種自我發展的能力,需要從兒童時培養,兒童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
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假想自己是小鳥,裝上翅膀可以飛翔,那就讓我們放飛夢想,讓思維遨游,你所想的一切可能會存在另一個維度的空間里,只是現有的狀態沒有能力發現。完事皆有可能,別讓束縛的想象力禁錮了可能。
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渴望大自然,而現在的生活環境很難讓我們再接觸到自然。植物生來就這樣的嗎?他們強大的生命里是不是只有在電視的縮影里才能看到。讓孩子能夠觸碰到自然,尤其是自然生長的過程。生命的生長是尤其可貴,我們要珍愛生命。
孩子的成長是一步步的,孩子需要家庭的無條件積極關注,讓我們為孩子們創設可能的機會,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快樂,在玩耍中快樂,在快樂中找到人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