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向 波
現代社會,癌癥已經成為第一大死亡原因,人人談癌色變。然而,有一種癌卻因為“不勤快”,被人們稱之為“懶癌”——它就是甲狀腺癌。


甲狀腺位于人體脖頸處,形狀酷似一只蝴蝶,被醫學界喻為“人體中最美麗的腺體”。別看它并不大,但作用可不小,是掌管著甲狀腺激素分泌的“人體發動機”,它可以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心跳、體溫、情緒和其他重要的身體機能,甚至還會影響身體內幾乎所有的獨立細胞。而甲狀腺癌是頭頸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毫不夸張地說,和共享單車一樣,近些年甲狀腺癌忽然就遍地開花了。有數據顯示,在我國,近20年來,甲狀腺癌發病率一直呈上升趨勢,且女性患病率還明顯高于男性。目前,我國甲狀腺癌的平均發病率為7.7/10萬,在惡性腫瘤發病率排名中居第5位,其中女性甲狀腺癌發病率為8.28/10萬,是男性的3倍。甲狀腺癌現已成為大城市女性中患病風險最高的癌癥之一。不僅如此,甲狀腺癌也成為全球發病率上升最快的實體惡性腫瘤。
事實上,從近幾年很多單位的體檢項目中都加上了對甲狀腺的檢查就不難看出,甲狀腺癌發病率逐年升高這一切并不是偶然。不過,好在甲狀腺癌屬于一種相對“懶惰”的腫瘤。它病程長,發展慢,癥狀輕,而且生存率相對較高,所以被形象地俗稱為“懶癌”。盡管患上“懶癌”短期內無生命危險,但毫無疑問,忽視也會帶來無法彌補的后果。
前不久,“中國癌癥地圖”在網上瘋傳,平時鮮為人關注的甲狀腺癌竟在全國各地處于高發態勢,尤其是在女性當中,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高于宮頸癌,處于女性高發癌癥前5位。
最近,33歲的張女士就不幸地突然患上了甲狀腺癌。“先是老媽突發腦梗搶救治療一個月才脫離生命危險,可是卻需要長年臥床有專人照顧,繼父見勢不好撒手而去,我當時是又急又氣。不久就突然感覺身體極其疲勞,喉嚨有異樣感,到醫院體檢,經甲狀腺彩超診斷懷疑甲狀腺癌,經穿刺確認甲狀腺癌并轉移淋巴。”張女士告訴記者,當時她的心如同過山車,忽上忽下,一下子被恐怖的癌癥擊倒了。
好在,不幸中的萬幸是,張女士患的是甲狀腺乳頭狀癌。這是甲狀腺癌中最輕的一種,只要采取規范及時的治療不影響壽命,不影響生存。在醫院,張女士經歷了4個小時的甲狀腺癌根治手術。手術效果很好,第二天她就可以下地行走,正常說話。“甲狀腺癌的患者是不幸中的萬幸,大多數患者不影響壽命,不影響生存。但前提是及時規范的治療。由于是癌癥,甲狀腺癌患者特別恐懼和緊張,擔心手術晚了威脅生命,但大多數甲狀腺癌進展緩慢,性質溫和,預后恢復良好。經過規范化治療,大多數甲狀腺癌可以被有效控制。”張女士的主治大夫如是介紹。
“其實,甲狀腺癌不僅在全國各地高發,就是在全球范圍內,它也是發病率增高最快的實體癌。”本刊醫學顧問、普通外科專家向記者列舉了甲狀腺癌作為“懶癌”的特點:不勤快——病程長,發展慢;難發現——癥狀輕或無;沒感覺——99%以上的患者不痛;不嚴重——惡性程度相對低;易治愈——基本不需化療、放療。“甲狀腺癌在年輕人中多見,中位發病年齡為30多歲。國外的統計顯示,20~30歲年齡段,排在甲狀腺癌檢出率的第一位。另外,我國女性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排在腫瘤整體發病率的第四位,可能與雌激素有關;男性則約為第十位。”

前不久,34歲的郝薇(化名)來到醫院,對自己的甲狀腺癌進行術后復診。醫生給出的復診結果是“恢復好”。2014年,剛滿30歲的郝薇因頸部腫塊越長越大,已壓迫到氣管,求診于醫院,進行了切除手術,最后診斷為分化型甲狀腺癌。據郝薇透露,在患病期內,自己除脖子大外無任何不適癥狀。
“雖然‘懶癌’惡性程度低,近90%可以治愈,但近年來發病率卻越來越高。”專家介紹,甲狀腺癌是目前所有癌癥中存活率和治愈率最高的癌癥。在美國的治愈率超過90%,國內也接近85%。韓國發病率最高,其6~10年的生存率達到99.8%。“事實上,盡管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明顯提高,但死亡率卻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始終保持穩定。而且甲狀腺癌的10年生存率非常高。”
甲狀腺癌按病理可分為4種:乳頭狀癌、濾泡癌、髓樣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頭狀癌占90%以上,術后10年的生存率高于90%。它對健康的影響甚至還不如我們熟悉的高血壓、糖尿病高,過去的病患可能到七八十歲了都未必發現自己患有甲狀腺癌。濾泡癌和髓樣癌相對少見,這兩種腫瘤的惡性度雖然比乳頭狀癌稍高,但經過規范的治療,療效也相對較好。未分化癌的發病率極低,但惡性程度非常高,病人就醫時往往已到腫瘤晚期,治療效果很差。
眾所周知,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提高,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主動進行定期的健康查體,以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甲狀腺正是常規體檢項目之一。近年來,在醫院的甲狀腺專科門診,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因查體發現甲狀腺結節的患者憂心忡忡地來看醫生,認為需要馬上治療,甚至手術。這種緊張的情緒是他們錯誤地把甲狀腺結節等同于甲狀腺癌,俗稱“恐甲癥”。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
“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的多發病和常見病,但兩者不完全等同。”內分泌專家介紹,甲狀腺結節是指出現在甲狀腺腺體內,不同于正常甲狀腺組織的腫塊。導致甲狀腺結節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增生、囊腫、炎癥、腫瘤。雖然甲狀腺有良性、惡性之分,但80%的結節是良性的,根本就不需要做治療,只需要每半年做一次復查。而且,從最新研究成果來看,甲狀腺良性結節與甲狀腺癌在遺傳進化上完全不相關,甲狀腺癌更傾向于從正常甲狀腺直接發展而來。“以往,人們普遍認為,甲狀腺生良性結節,再進一步演變成甲狀腺癌。其實,甲狀腺癌大多都不是從良性結節演變而來。即使是惡性的,大多數甲狀腺癌也分化較好,惡性程度低,其生物學行為是發展緩慢,不愛轉移。造成甲狀腺結節的原因很多,如放射線、飲食因素、基因遺傳、不良情緒、激素水平等,因此患了甲狀腺疾病并不能將其單純地歸咎于加碘食鹽。碘鹽并非造成甲狀腺腫瘤增加的原因,但碘鹽攝入過多過少確實對人體都有害。”

事實上,與當下甲狀腺結節被過度關注相反,甲狀腺癌相對其他癌癥,因其通常愈后較好,反而往往不被重視。那么,這一直被忽視的甲狀腺癌,究竟是怎么引起的呢?專家表示,甲狀腺癌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走訪四川、廣東、北京等地的茶葉銷售點和批發市場時,銷售茶葉的店里在為顧客開湯時幾乎都是選用蓋碗茶具為顧客進行沖泡。詢問茶人得到的回答,歸納大意也就相對茶壺沖泡,壺蓋閉合后隔離外界的“壺天”之境,蓋碗茶具端的是平易近人的碗中之茶的“一覽無余”。確實,雖然也有文人賦予“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氣場,但碗蓋起落自如和碗托任君拿捏,襯出的核心之碗的氣質,是親“人”的張力。
第一,遺傳因素 甲狀腺癌與家族基因離不開關系,若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甚至是子女,其中有一人或多人患上甲狀腺癌,那么這種人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比一般人要高得多。
第二,電離輻射 由于甲狀腺位于頸部的表淺位置,因此最容易受到電離輻射。而兒童以及青少年的甲狀腺由于更加敏感,因此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脅。當然,這種電離輻射必須是大劑量范圍內才會引發癌癥。而一般的醫療輻射,例如X光以及CT檢查,所產生的電離輻射劑量很小,不會造成癌變。
第三,碘攝入 研究表明,當碘攝入含量過量,就會引發乳頭狀癌等這類惡性程度較低的甲狀腺癌,而碘攝入不足,卻會引發惡性程度較高的甲狀腺癌如濾泡狀癌。
此外,雌激素過多會增強甲狀腺癌的遷移能力;而肥胖者體內的胰島素水平較高,因此過多胰島素會刺激甲狀腺細胞增殖、轉化;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煙等,也會誘發甲狀腺結節出現,最終引發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的癥狀不明顯,即使到了中晚期,不少患者的甲狀腺功能仍然表現正常,因此很容易延誤診治。想要及時發現甲狀腺癌癥狀,一定要抓住“蛛絲馬跡”!那么,甲狀腺癌早期有哪些癥狀?
【頸部腫塊】一部分患者因為發現頸部腫塊隨吞咽移動而就診。還有一部分患者的頸部腫塊伴有吞咽困難及頸部壓迫感。頸部腫塊較大者可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聲音沙啞、吞咽時有阻塞感等。
【甲狀腺結節和淋巴結腫大】甲狀腺乳頭狀癌癥狀非常不明顯,除了甲狀腺結節和局部淋巴結腫大以外,一般沒有其他癥狀,而且如果腫瘤體積較小,或者位于甲狀腺深部時,更難發現。濾泡細胞癌表現為結節性的甲狀腺腫,以單結節多見,質硬如石,可累及整葉甲狀腺。
【咳血】咳血一般認為是肺部癥狀,但如果甲狀腺癌轉移到呼吸道,也會引起咳血。比較少見。
雖然甲狀腺癌不像肝癌、胰腺癌那么可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要做好預防。
遠離電離輻射像核電站這類,自然離得越遠越好。而對于X光和CT檢查,每年一次兩次也無需擔心。但若短時間內連續多次進行,那么建議檢查時給甲狀腺戴個防輻射的圍脖,可以預防甲狀腺被輻射到。
碘攝入要適中碘攝入過量或缺少均可導致甲狀腺功能發生改變,高碘飲食也是誘發甲狀腺癌的重要因素。平時喜歡吃海產品或腌制品,得控制量。另外,只要平時堅持食用碘鹽,就不用再額外補碘,特別是女性朋友。
避免雌激素濫用注意盡量少用雌激素類的藥品和保健品,另外對于含有雌激素類的化妝品更需要避免,以免對甲狀腺癌的發生起著促進的作用。
體重要控制肥胖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控制體重、保持健康的飲食和運動,可以讓患癌癥的風險明顯下降。
改掉不良生活習慣調整好情緒,盡量化解壓力,保持心情愉悅,樂觀開朗。因為長時間處于壓抑的狀態,會對內分泌系統有很大損傷。
最后,再教給大家一套甲狀腺自查方法:
首先是“看”。照鏡子時,仔細觀察脖子是否變粗;然后是“摸”。如右圖,一個人站在患者背后,用除了拇指的4個手指仔細觸摸,如果摸到隨著吞咽活動的腫塊,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