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吳江 黃敏

倉廩足,天下安;農業穩,人心定。糧食與農業、農資不可分割且息息相關。
鉀肥是糧食的“糧食”,鉀鹽稀缺折射出中國糧食安全的隱憂。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興富對于國家糧食安全問題高度重視,他在2017年舉辦的“糧食安全與農資未來發展高層論壇”上說過這樣一段話:“鹽湖股份作為民族工業企業,已經走過了59個春秋,我們將堅持產業報國的初心不會變。鹽湖股份也正是在做強最優做大鉀肥產業過程中,踐行著‘讓每一個中國人真正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有人說,國企作為領軍力量,責任與擔當更大。鉀肥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對于中國糧食安全的意義重大,這份責任與擔當讓“鹽湖人”不敢懈怠,因為在鉀肥資源的背后是中國糧食的安全。
“鹽湖人”心里裝的不僅僅是鉀肥,而是糧食安危之根本。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農業穩則天下安”,“要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以“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來形容今天中國糧食安全的緊迫性。2017年1號文件指出,我國農業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庫存高企與銷售不暢、國內外價格倒掛等矛盾亟待破解。因此,必須進一步規范農資市場的健康發展,包括農業機械、農藥、種子、化肥、農膜等等,其中化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源,是農業生產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興富曾經告訴記者,建國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從不足1億噸達到6億多噸,化肥發揮了重要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顯示,肥料對提高我國糧食生產能力的貢獻率為45%-50%,其中鉀肥的作用不可或缺。
實踐證明,提高糧食產量就不可避免地要施用化肥(主要包括氮、磷、鉀),科學使用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進作物的生長,提高產品品質,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王興富說,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在軍事上顛覆中國,和平演變、金融戰爭、石油戰爭都不可能。但食品安全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如果飯碗端在別人的手上,危險程度可想而知。”王興富說:“我們要確保糧食產量、質量和成本穩定,就是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農民增收勢頭不減。如果為了短期經濟利益而放棄糧食生產自主能力,中國將陷入災難。”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鹽湖人”心中裝著中國糧食的安危,但是糧食安全需要資源的充分保障。鹽湖股份公司作為中國最大的鉀肥工業基地和國家柴達木循環經濟實驗區的龍頭骨干企業,過去60年來實現我國鉀肥工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建成了我國最大、世界第四鉀肥基地,無疑是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巨大保障。特別是中國鉀肥產能釋放、“亮劍”市場的威懾,大幅度增強了進口鉀肥貿易的話語權。
近年來,鹽湖股份公司借助技術創新、資源利用和化工技術優勢,使肥料產業逐步由優勢主導品質向對接化工上下游的全鉀肥料品種邁進,最大化地利用資源開發鉀肥產品。他們自主研發了光鹵石水采船、反浮選冷結晶、固體溶解轉化等顛覆性技術,形成500萬噸氯化鉀、50萬噸鉀堿、40萬噸硝酸鉀、7.2萬噸碳酸鉀產能,建成了中國的最大鉀工業基地;創立了鉀資源“固液轉化、驅動開采、貧富兼采、循環回收”的獨特開發模式,資源保障由100萬噸30年提高到500萬噸50年,實現了鹽湖再造。
目前,鹽湖股份公司累計生產銷售鉀肥4540萬噸,近15年利潤約255億元,稅收約160億元,增產糧食2億多噸,十八大以來為國家至少節約外匯151.1億美元,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地方經濟社會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在中國資源匱乏、國際寡頭壟斷的局面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我國國際鉀肥價格談判主動權,為中國持續保持世界鉀肥價格“洼地”再添勝算。
除了鉀鹽資源以外,鹽湖里不可多得的其他元素資源,也為我國糧食安全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鹽湖中除了鉀資源之外,還有鎂、鋰等多種元素可進行資源綜合利用。針對察爾汗鹽湖高鎂低鋰的鹵水特征,鹽湖股份公司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新興產業布局等新戰略,著力從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新型能源,從2010年開始著手“吸附提鋰多級膜組合除雜”實驗,2013年成功攻克了“吸附提鋰”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關鍵設備及工藝優化、產品液純化等世界性技術難題,打通“吸附提鋰-氯化鋰深度純化-濃縮-碳酸鋰”工藝路線,實現連續工業化生產。據介紹,未來鹽湖股份公司將重點發展電池級碳酸鋰、氫氧化鋰、氯化鋰、金屬鋰、鋰鎂合金及其深加工產業—鋰電池的陽極材料鈷酸鋰、錳酸鋰項目,以形成年產10萬噸碳酸鋰、氫氧化鋰,打造中國鋰原料基地。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專程視察了鹽湖股份公司,強調鹽湖資源是國家戰略性資源,要做好頂層設計,制定正確的資源戰略,并要求發展好循環經濟,發揮好示范作用。”王興富表示:“鹽湖公司將進一步統籌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實施鉀肥‘走出去’戰略,為國家糧食安全發揮更多更大的引領作用。”

國際鉀鹽資源背后折射的是一場糧食“戰爭”。如果中國的糧食不能自給,就很難從高度上呼應習總書記關于“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中”的治國方針。“農以食為天”,13億人吃飯的基本需求不能得到保障,將是一種糧食安全隱患。日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在清華大學演講時提出,我國的人地關系當中更復雜的因素是我們還得自己種地,糧食得自給自足。這個問題不是經濟學問題,中國的糧食問題是國際政治問題。這其中,需要中國鉀肥乃至中國化肥的后備保障。
國際鉀肥寡頭壟斷、鉀鹽資源的被鉗制、被掌控,不僅使中國鉀肥產業面臨崩潰,也將嚴重威脅我國糧食生產安全。正像王興富說的那樣:“中國鉀資源缺乏,如果自己的資源不發展、話語權旁落,最終影響的不是公司、不是鉀肥產業,而是國家的糧食安全。”當中國必須以為數不多的耕地擔負起糧食供給的重擔之時,當國際鉀肥由于資源集中、壟斷被緊緊攥在為數不多的幾個供應商手中,鉀肥資源之痛將使中國“如鯁在喉”。
堅持本領過硬,使貧瘠變身富足,是“鹽湖人”堅持行業自信的根本。堅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不動搖,需要掌控資源,更需要牢牢掌握先進的化肥生產技術。“鉀鹽人”傾盡全力突破資源的束縛,通過產量增加提升生產能力,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了中國鉀鹽企業的魅力,維護了中國農資產業的健康持續。保障糧食安全,不僅需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更需要鹽湖股份這樣的企業,用責任、用擔當、用奉獻、用隱忍,給中國國家糧食安全一種資源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