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哲宇
[摘要]共享經濟是對產權結構不斷細分創新的新經濟模式,要穩定和發展共享經濟核心在于保護個人產權。首先要對產權進行清晰的界定,明確個人的權責范圍。其次運用法律手段對清晰的產權進行保護,對處于產權模糊邊界的糾紛要提現法律的公平合理。同時網絡平臺的大發展吸引社會各界參與其中,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高效、公開和透明。共享經濟借助網絡優勢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維度,形成龐大的規模效應,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共享經濟 產權
一、共享經濟的產生
“共享經濟”一詞由馬克斯·費爾遜和瓊·斯潘思于1978年發表的論文中首次提出。共享經濟基于三點:過剩產能、共享平臺和人人參與。它通過建立一個公共平臺實現信息在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的公開透明,并鼓勵閑置資源在社會問共享使用權。這些共享物品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雨傘、充電寶大到交通、住宿、教育、醫療等等都可以進行全社會共享。早期人們在熟人或小范圍的團體間進行物品的有償租借,這便是共享經濟的前身,由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和市場間信息的高度不對稱阻礙了共享經濟社會化大發展?;ヂ摼W的出現為共享經濟提供了技術支撐,它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交易風險。隨著線上線下監管的完善,信息公開化、透明化水平越來越高,供需雙方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促進共享經濟的發展。
二、共享經濟的產權基礎分析
共享經濟的理論實質其實是一場無形的產權革命。首先使用權與需求端相匹配。所有者通過交易轉移物品的使用權;而需求者通過一定的成本獲取物品暫時的使用權。供給者獲得一定的報酬將自己的閑置物品讓渡他人有償使用。需求者以低成本的代價解決了現實問題,供需雙方都實現了他們的目的。與傳統經濟相比,供需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物品的產權被完全轉移而沒有進行進一步的分割。隨著交易的結束供需雙方的經濟關系也徹底結束,這種經濟形態使得供需雙方站在了交易的對立面,不僅增加了購買端的交易成本,同時導致物品大量的閑置和產能過剩。與共有產權相比較,后者產權模糊、公私界限不明往往得不到最恰當的實踐導致“公地的悲劇”。而共享經濟正是在物品所有權私有而使用權社會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即解決了傳統經濟形態中交易成本過高、物品閑置和產能過剩的問題,使得供需雙方得到了雙贏。又解決了共有產權經濟中由于產權界定不清晰而導致的公共資源濫用又無法監管從而導致的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其次顯性收益權與供給端相匹配,隱性收益權與需求端相匹配。收益權是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可以分為盈利權和使用權即顯性收益權和隱性收益權。盈利權屬于所有者,即供給端;使用權屬于使用方,即需求端。在傳統經濟模式中,需求方完全獲得產品的全部贏利權和使用權,并為此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這種經濟模式中產權是以全部產權集合來進行交易而沒有對此進行細分,這就導致了在物品流通過程中,需求方要承擔所有產權集合的成本,不僅不利于下一個需求方的生產經營管理而且也帶來了產能過剩。而共享模式下供需雙方之間不再是割裂分離的關系,供給方在保留對標的物所有權以及絕大部分產權的條件下出讓物的使用權,作為回報獲得顯性的利益報酬。在這一過程中,供給方始終擁有物品的控制和所有解釋權。而對需求方而言,他不再需要購買物的全部產權,取而代之的是標的物某一時段的使用價值。在這一過程中,需求方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他僅僅只需要支付標的物使用價值的部分成本就可以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同時也降低了承擔物品產權所帶來的后期風險。這種共享經濟模式促進了閑置資源和過剩產能的再流通,供給方獲得了顯性的利益報酬,需求方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后期風險,獲得了隱性的利益報酬,提高了全社會的福利水平。再者管理權與信息平臺相匹配?,F實生活中,由于社會化大生產和信息的不對稱,僅僅通過買賣雙方之間自由促成交易變得十分困難。這種復雜的不對稱信息如果沒有一個中介平臺進行監管和監督反而會導致許多問題,加大供需雙方之間的交易成本。因此管理權從所有權中被剝離出來,雖然管理權從本質上歸于供給方所有,但并不一定由供給方行使。它可以由有實力的供給方行權,或委托第三方信息中介平臺代為行使,包括第三方中介機構或政府部門。
三、共享經濟發展的條件
首先是清晰的產權。在共享經濟模式下,標的物不再是“一個”,而是各種可分割權利的集合,這使得交易的種類更加的細化,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等等都可以進行交易,這就需要法律對不同的產權進行細致的分類,哪些產權是可交易的,哪些不能上市流通,哪些權利歸供給方所有,哪些權利歸需求方所有,哪些權利歸第三方第三方信息平臺所有必須足夠的清晰。
其次是完善的制度。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是以產權清晰為前提的,在產權束清晰劃分的前提下,通過法律制度對私人產權進行保護,對侵犯他人產權的行為以司法手段加以嚴懲。在共享經濟形態中,產權既是橫向的又是縱向的,尤其是交易發生前到交易歸還清算過程中,對標的物狀態的認定,是否需求方在使用過程中侵犯到供給方的物品所有權。對物品前后狀態的認定很容易引發法律糾紛。
再者是網絡的發展和社會監督的參與。由于地理隔離全社會信息的高度不對稱使得傳統的共享經濟無法大規模發展。隨著我國互聯網的興起,網絡與實體經濟的對接,信息的高效和集中拉近了各個地區人們之間的距離。這種信息平臺使得原本不對稱的信息變得公開和透明,交易的全社會化伴隨著信息流的全社會化高速發展?;ヂ摼W技術的運用不僅使交易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實現了時空共享,而且讓共享經濟更具靈活性,隨時隨地滿足需求。同時越來越多的大企業、社會團體、政府機構、新聞媒體以及公眾輿論參與其中,并為此進行背書。這進一步促進了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