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中國夢時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中國夢是當今中國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幟,是推動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中國夢更激發和喚醒了人們深深的歷史記憶,是從沉淀了我們整個民族集體記憶的歷史中孕育出來的。
一搞洋務而自救,夢碎甲午之戰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東方大國。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曾是世界上的頭號富強大國。直到清代乾隆年問,中國的經濟規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然而,從明朝中葉開始,到鴉片戰爭,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此時的西方經過文藝復興及資產階級革命,特別是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加速發展:英國、法國等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工業革命,經過宗教改革,經過啟蒙運動,跑在了世界最前面。甚至落后的封建俄國也在1698年開始改革,努力趕上了世界發展潮流。而中國卻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開始墮落。到清朝乾隆皇帝時期,國家看起來還很強大,但實際上卻是殘陽斜照,不了解世界的變化,故步自封,思想僵化保守,做著天朝上國盡善盡美的黃粱美夢。中國當時的落后,除了經濟的落后,國力不行外,最主要的是思想的落后和生產力性質的落后。1793年英國特使馬噶爾尼訪華,引起東西方兩個世界的文化撞擊。馬噶爾尼與乾隆帝的外交禮儀之爭讓乾隆帝龍顏大怒,不答應馬噶爾尼開放中國沿海通商口岸等一切請求。外交途徑走不通,英國決定用鴉片加大炮打開中國大門——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從“天朝大國”的美夢中跌落。鴉片戰爭的失敗,促成了中國封建統治階層中的部分成員看清了洋人科技的產物——洋槍洋炮的厲害,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鎮壓農民起義,中央的奕?、慈禧;地方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主張引進、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開辦近代企業,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興起了洋務運動。但洋務派屬于守舊派,他們的目的并非要發展資本主義,而是要用西方的科技挽救中國落后的封建清王朝,其辦洋務的指導思想是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后來張之洞將其概括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以中國封建倫理綱常所維護的統治次序為主體,用西方的近代工業和技術為輔助,用中體來支配西用。洋務運動不可克服的硬傷是企圖依賴外國來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這種與虎謀皮的夢想和帝國主義要全面侵略、控制、瓜分中國的野心完全不在一個對話層面上,而且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和資本主義生產力也是風馬牛不相容的東西,表現出洋務官員既要發展近代企業,卻又采取壟斷經營、壓制民族資本,侵吞商股,企業管理是封建衙門式的,內部腐敗,貪污受賄,揮霍浪費等官場惡性全部都有;既想培養洋務人才,又堅持封建科舉制度選拔官員這種矛盾的行為和心態。甲午中日之戰讓洋務運動的短板及硬傷暴露無遺,其失敗的命運早已注定。
二戊戌變法圖強,百日曇花夢滅
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喪失,霸主地位的“天朝夢”分崩瓦解,中國淪為西方列強掠奪的對象,瓜分危機擺在國人面前,大國夢變成一場噩夢。近代以來幾乎所有帝國主義國家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列強逼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達七百個,主要戰爭賠款合計十九億兩白銀;各帝國主義國家侵占中國領土約170萬平方公里。中國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的“俎上之肉”,割地賠款,葬送主權。如果說鴉片戰爭后還只是林則徐等少數人睜眼看世界的話,甲午戰爭后割臺灣、償二百兆,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人才開始有了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在接踵而來的瓜分狂潮面前,更使中華民族各階級、各階層普遍產生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代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要求的知識分子,站在了救亡圖存和變法維新的前列,他們把向西方學習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即不但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要求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維新派的推動和策劃下,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諭旨,開始了103天的變法。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要求發展資本主義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維新派主張用君主立憲制取代君主專制制度,突破了洋務派“中體西用”的思想局限:戊戌維新運動最大的亮點是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這場運動大力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宣傳自由平等、社會進化等觀點,有力的沖擊了封建主義思想,在封建壁壘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民主思想從這個缺口開始在中國傳播。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決定了其維新變法夢最終破滅。
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近代中國人民在苦難中不斷奮起抗爭,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偉大的中國夢;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終于找到了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