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北燕
[摘要]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對于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就業實現起著關鍵的作用。近幾年,法學本科學生就業價值出現就業延遲化、選擇多元化、地域回鄉化等變化,這些變化背后有著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影響因素。探討就業價值的取向對于法科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具有現實的意義,高校應當通過宣揚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校企平臺、培育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等措施,從多方面引導法科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
[關鍵詞]法學本科就業 就業價值取向 就業影響因素 就業引導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精英化轉向大眾化的發展,應屆大學生就業人數與日俱增,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壓力大,如何引導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引起社會、高校、家庭和大學生個人的關注。引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是影響其就業實現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正確價值取向,盲目隨大流,人云亦云,缺乏對社會了解,自身定位不準,那必定影響大學生就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對大學生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科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變化概述
法學作為一門曾經就業比較困難的“紅牌”專業,一直有著這樣的印象:一是畢業生就業率低;二是畢業生就業方向不對口;三是缺乏用人單位對人才的甄別機制。以往法科學生就業具有價值取向功利化、盲目追求“鐵飯碗”、片面崇拜一線城市、過度依賴學校與家庭等特點。2017年初,西南政法大學發放了《西南政法大學2017屆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問卷》,本次調查覆蓋了西南政法大學6個學院的2017屆全部法科畢業生,數據較為全面、信息真實可靠。通過本次調查數據并結合西南政法大學近年來法科學生就業的基本情況,發現就業價值取向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就業延遲化趨向明顯
法學學生就業延遲化趨向明顯。這種變化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愈加強烈的就業競爭壓力。現在全國有一百多所高校開設了法學專業,導致大量法科畢業生為了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選擇繼續讀研或者出國深造。第二個方面,就業單位招聘條件也發生了變化。就業市場對法科學生的基本要求是通過司法考試,一些更好的單位或者崗位還需要研究生以上的專業學歷甚至海外留學經歷。第三個方面,隨著社會整體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畢業生的生存壓力減少,許多學生家長也對繼續深造予以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這也造成了許多二戰考研、二戰司考等延遲就業的情況。
2、就業地區選擇日益多元化
相較以往本科畢業生大多選擇回生源地或者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就業不同,現在就業地區的選擇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但同時通過就業統計數據我們看到,回生源地就業的畢業生比例依舊較高。此外選擇一線城市的畢業生人數有所雖有所降低,但依然傾向于前往新一線城市或者區域中心城市發展,選擇三四線城市或者西部偏遠地區的法科學生仍然不多,甚至這些城市提供傳統認為較好的法律類公務員崗位也鮮有人問津。
3、傳統就業形態人仍占主導地位
從統計數據上來看,除了選擇考研、出國等延遲就業情況外,法學本科直接就業的形式仍然比較傳統,就業方向主要集中在公務員和法務行業領域。具體來說,就業人群中公務員占32%,律所占比30%,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法務占比12%,選擇私營企業的比例不足5%,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比例更是只有2%左右。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就業崗位、新工作方式不斷出現,新的就業形式與創業成為了這個時代新的就業形態,如賴德勝提出:“創業本身也是一種靈活就業”。現有的這樣的就業格局與現階段中國經濟多元化、經濟發展形態變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以及鼓勵更多年輕學生創業的氛圍是有差距的。
二、法科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
就業價值取向是畢業生就業價值觀的直觀體現,其形成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影響較大的因素包括家庭環境、社會環境、高校教育等三個方面。
(一)家庭環境影響不容忽視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家庭環境對畢業生就業價值的取向有很深層次的影響,父母或者家中關系密切的親屬是孩子接觸最早,相處最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就業觀等深深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選擇。總的來說,家庭環境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價值。首先是家長的受教育程度、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家庭背景、從事的職業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等都對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產生著深刻影響。家長的職業現狀以及職業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和發展前途的思考往往影響著子女的職業選擇。有些父母從事的職業會成為孩子職業的選擇,有一定經濟條件的學生,在就業時會更關注自己個性發展的需求,經濟相對貧困的學生,會更加看重穩定和收入。心理學研究也指出:家長們在金錢觀、責任觀、婚姻觀等影響就業價值取向形成方面也會有著直接的正面影響和潛移默化的熏陶。當然,如果家長長期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或者對某一職業的認同感不強,也會導致孩子對該職業初步的負面印象的產生。其次,家長的擇業觀念與經驗對畢業生的就業選擇起著很大的導向作用。例如,有一些家長認為除了公務員、事業單位這種傳統的“國家鐵飯碗”崗位、國企、銀行,還有世界500強等福利薪酬高的大公司、大企業是理想的工作崗位,是屬于“工作”外,在其他的小型私人企業就職就不算就業。最后,家庭的物質保障也對孩子的就業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很多家庭已經達到了不錯的生活水平,這就造成了畢業后專心考研和考公務員的人數越來越多,以前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已經逐漸轉變為先擇業再就業。
(二)社會環境建構主流取向
社會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社會環境對法學本科畢業生的主流就業價值取向起到建構的作用,這種建構作用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體現:一是表現為社會態度建構了社會人的主流價值取向。有學者提出:“自我價值實現與社會價值的矛盾,社會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組成的社會態度建構了社會人的主流價值取向”。二是表現為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影響法學本科畢業生的擇業判斷。這里有四個因素:首先是人數眾多,2017年全國畢業生共795萬,法學畢業生25萬,畢業生的人數眾多和結構不協調充分反映了就業形勢的嚴峻;其次是學歷結構不對等,尤其是研究生、本科生、高職生的人數分布與社會的需求不對應;再次是畢業生的區域分布不均衡,可以看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多的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和各大城市,相較于此,中西部地區和中小城市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不利于畢業生的人才輸送;最后是性別出現的新變化。現在畢業生中女生數量增多,男生在減少,而我國的產業結構與傳統的招聘觀念還是偏向招收男性,這加劇了企業招工難和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三是表現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職業差別、社會分配差別明顯,這些因素對法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李家春老師指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利益導向原則是其首要原則,這種利益原則日益影響制約和引導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四是表現在社會保障制度、勞動人事制度、戶籍制度等其他因素影響法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選擇。私人企業與國家單位的保障有很大差別、自主創業的支持還相對較低尤其是創業者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
(三)高校職業教育影響直觀
高校職業教育直觀地影響著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一方面,學生畢業院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校園風氣、校友宣傳等深刻影響著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就業選擇的視野。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誠信教育、社會責任感等德育教育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學生就業價值的確立。最后,高校教學教育方式,創新創業的培育等影響著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直接影響著就業價值觀的獨立思考能力。在高校的學生培養方案中,職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環,高校應當在發展自身特色專業水平的同時,在職業規劃教育、就業指導等課程方面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校友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普遍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差異就業輔導。
三、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引導措施
(一)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就業責任感和幸福感
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發展和成果共享有利于滿足大學生就業選擇的需要和個人價值實現,同時社會發展需要有社會責任感、奉獻意識、創新能力的人才支持。通過一些諸如“有國才有家”、有“大利”才有“小利”、大河有水小河方能漫的樸實語言引導學生。倡導法學本科畢業生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和職業理想,將自身的職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擇己所愛、擇己所能、擇世所需。做到能夠客觀分析當前的形勢,正確評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準確定位自己的職業錨,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樹立科學的就業觀。
價值觀的教育離不開好的載體,將傳統教育載體結合互聯網新載體,利用課堂教學,通過黨團,班級、社團,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列集體活動,營造好學、和諧、發展的氛圍,再利用微信、微博、空間等互聯網新載體,并與大學生日常生活及其關心關注的事件結合起來,引導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加強校企合作平臺質與量,促進大學生實踐能力提升
要想提升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光靠學校的職業規劃教育是不夠的,就業也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機械照搬。為此,高校應當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一是豐富職業規劃課程培養的模式,增加職業規劃心理團體活動,根據不同年級,打造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團體活動。增加校友對職業環境的介紹,舉辦類似“校友零距離”方式,邀請法官、檢察官、知名律師、公司法務、創業人員等社會工作人士做校外輔導員,給同學們介紹職業工作環境和給同學們做職業規劃輔導。二是增加學生對職業環境的實訓,增設實訓平臺,讓學生能在實訓中直接了解職業環境。將法律診所從學校延伸到學院,在學院創設法律診所,讓更多的學生在診所中鍛煉受益。增加學生實習的次數,利用寒暑假,學生多次參與不同崗位的社會實習,直接了解多種職業的發展狀況及就業前景。另外,還可以借鑒其他學校的優秀經驗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等專項校企合作項目。具體而言,可以做出如下舉措:①加大對創新創業教育項目的支持力度,在創業實踐項目的組織上,可以加強校企合作,聚集企業與高校的共同資源。除了學校的創業導師,可以依托知名企業家、人力資源專家等指導,讓創業的實踐項目按正式的企業流程,對學生提供更大的鍛煉平臺。增加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數量,從輻射一小部分人,慢慢擴展到大部分人,讓創新創業的培養覆蓋更多的學生。②增加訓賽的數量與開展頻率,依托學校在實驗、實訓、實習、科研基地以及其他方面的辦學資源,并以“培訓、練習、比賽”一體化為路徑,來培育和提升本科生的卓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三)建立并完善社會就業制度,促進畢業生資源優化配置
就業政策氛圍是國家繁榮昌盛和可持續穩定的經濟保障,是就業價值觀形成的動力機制。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大學畢業生到非公單位就業意味著工作和風險會成倍上升,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更是需要承擔起全部的工作和生活風險。因此,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是損害大學生就業環境公平性的重大制度因素。幸運的是,黨和國家對社會保障制度與大學生就業問題十分重視,2007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中央政府先后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意見》等一系列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法規與政策,積極而有效的就業政策扶持,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寬松的就業氛圍,也為大學生擇業提供了保障。國家通過加強創業政策扶持、建立創業的激勵機制、對選擇創業的學生起步時提供一些培育、孵化、資金支持、稅收減免、補助等舉措,為大學生就業創業保駕護航,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頑疾開了一劑良方。很多大學生在求職的選擇中,對職業崗位所涉及的“區域、單位性質、薪酬水平、發展前景等等”相關因素必然有一套衡量標準。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有利于大學生在職業選擇時更加自由,游刃有余,學生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讓學生能夠以更加平穩的心態投入到工作中,讓優秀學生大膽去不同類別的就業崗位貢獻自己力量。此外,健全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服務保障機制,解決地區間的就業政策差異,減少國企與民營企業社會保障的差距,也是需要繼續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