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婧怡
[摘要]在今天我們熟悉的眾多美國文學作品中,美國著名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可以說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社會,女權運動的發展也代表著父權社會的瓦解。《飄》之所以占據了美國文壇的重要地位,不單單是由于這部小說自身獨到的審美表達,更關鍵的是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映,非常客觀準確的刻畫出了當時女性意識的萌芽和覺醒。本文嘗試對這部小說進行評價與賞析,探討了其中女性意識的萌芽和覺醒之路。
[關鍵詞]《飄》 女性意識 評價賞析
引言
《飄》這部小說中包含了很多南方女性形象,她們在過去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受到壓榨,但卻并非是無知的群體,她們身上具備博愛、智慧以及堅韌的優良品質,而這也是這群女性支撐起美國南方文明的重要因素,恰恰證明了女性是有能力的,她們并非單純的依靠家庭而生活,也并非是男性的附屬品。借助于對《飄》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解讀和評價,能夠看出作者米切爾具有一種顛覆傳統的使命感,一般來說小說作者自身思想情感和自身價值觀念往往會借助于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來,而從小說中女主人公斯嘉麗身上我們就能夠看到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身上所蘊含的女性意識。
一、主人公斯嘉麗女性意識的萌芽與發展
美國南北內戰對小說女主人公斯嘉麗的成長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她的人生一共經歷了三次婚姻,其中兩次守寡,在這樣殘酷的生活壓力下,斯嘉麗并未放棄,她承擔著一切,努力振興家業,最終蛻變為一位亂世佳人,所以她女性意識的萌芽和發展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
(一)戰前
剛剛翻開這部小說,就能夠看到一幅寧靜的畫面,作者描寫了遼闊的大地、勤勞的奴隸以及優雅的美國南方淑女,那時的美國南方地區依舊推行奴隸制,表面看上去一片優雅繁榮,但從本質上來說傳統觀念非常嚴重,在美國南方的婦女可以說是被傳統的家庭與社會觀念束縛,她們不具有自主權,也沒有經濟來源,需要依靠男性和家庭而生活。小說中的斯嘉麗是一名保持反叛精神的女孩,她從小就不希望自己做一名無知的女孩,常常違背母親的教導,同時也對社會中給女性做出的不合理規定嗤之以鼻。比如說,女性若在宴會中吃太多食物會影響到自己的形象,也會受到他人的嘲笑,但斯嘉麗卻不這樣認為,她盡情的在宴會上享用美食。另外在了解阿西里要與他人結婚之后,斯嘉麗完全不顧淑女形象,大膽的向他表達愛意,同時主動提出要和對方私奔,在遭到拒絕后她拋棄了矜持,怒斥對方不懂珍惜。在美國南方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斯嘉麗的這種敢于追求愛情的做法,本身就可以說是女性主體意識的萌芽體現。
(二)戰爭期間
南北戰爭爆發之后讓美國南方地區的很多家庭都失去了男性,從此開始女性需要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而站在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為女性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可以說為女性創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間,讓她們慢慢開始尋求自身價值。小說中女主人公斯嘉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當她冒著生命危險回到莊園尋求庇護時,面對父親發瘋、母親離世、妹妹生病、缺乏經濟來源等諸多家庭變故,她并未畏懼和退縮,而是挺起胸膛,在戰爭、饑餓以及貧窮的逆境中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慢慢的成長起來,當時年僅19歲的她開始肩負起一家人的生活負擔。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讓斯嘉麗失去了過去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讓她開始從一名上流社會的小姐蛻變為自強不息的女性,所以,南北戰爭可以說是斯嘉麗人生中的關鍵轉折點,也讓她開始成熟起來。斯嘉麗成為一家之主之后,帶著整個家庭謀求生存,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也體現出了她的獨立性和勇敢的性格。
(三)戰后
南北戰爭結束后,當時新社會制度逐漸建立,過去的奴隸主失去了社會地位,城市與鄉村一片狼藉,傳統的南方文明價值體系不復存在。對于新建立的社會制度,部分人沉浸在過去的日子中難以自拔,部分人由于無法適應新的社會而選擇逃避,但經歷過戰爭之后的斯嘉麗卻并未退縮,反而更加主動的讓自己去盡快適應戰爭后的新生活。斯嘉麗慢慢意識到,必須要確保自己具備獨立經濟來源,才能夠在新社會中生存,她已經不再想要自己待在家中做男人的附屬品,而是敢于打破傳統觀念,具備非常強的事業心,直接進入到社會中,和男人一樣為自己的事業默默奮斗。對于斯嘉麗自己來說,她覺得十分欣喜,也希望可以盡快證明自己,后來斯嘉麗的事業持續發展,具備獨立的經濟來源后她不需要依靠男人,也擁有了一定的自主權。女主人公斯嘉麗在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道路中充分展示出了女性的勇氣與魅力,此時她的女性意識已經達到頂峰。
二、斯嘉麗女性意識的進步與覺醒
拜倫說,男人的愛情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愛情卻是她的全部。這句話也非常明確的闡釋出了男人和女人對待愛情的兩種心態。然而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也讓女性開始從愛情、婚姻以及家庭中逐漸解放。在《飄》這部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斯嘉麗身上我們能夠看出女性的獨立精神,比如說斯嘉麗自始至終在婚姻中都占據著主動地位,查理無法控制她,弗蘭克也不能,阿西里無法承受斯嘉麗熱烈的追逐,就連白瑞德最后也選擇放棄她。站在事業這一方面出發來看,斯嘉麗也開始慢慢承擔了經營自家莊園的責任,在她擁有一定經濟基礎后,她就能夠自由的選擇生活方式。斯嘉麗和白瑞德之間的關系也能夠體現出她自身女性意識的覺醒和發展。白瑞德可以說是斯嘉麗碰到的唯一一個比她更加強大的男人,也是一個斯嘉麗無法壓服的人,斯嘉麗一方面被白瑞德自身的能力才華以及財富所吸引,同時在她的內心深處也在拼命地反抗,讓自己不能就這樣屈服于他。當白瑞德深愛斯嘉麗后,她不懂珍惜,在需要幫助時就尋找白瑞德,之后卻將他拋在腦后。而白瑞德選擇離開后,斯嘉麗才發現自己已經愛上他,對于這樣的打擊,斯嘉麗堅定信心,決定自己必須將白瑞德再次尋找回來,這也是她的精神支柱。
可以說,《飄》是一部描繪戰爭的作品,然而瑪格麗特·米切爾卻沒有將故事的重心放到戰場,除開亞特蘭大被攻占后躺滿傷員的描寫,其他的戰爭場景并未進行太多的描寫。作者寫出了女性經歷戰爭之苦的感受,從戰爭開始時的崇拜到對戰爭的支持,從戰爭帶來的痛苦到重建家園的艱辛。戰爭結束后,一些人選擇頹廢,不能正確調整自身心態,而部分人卻能夠堅強面對現實,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便是小說女主人公斯嘉麗,她始終相信,戰爭結束后所有的苦難都已經成為過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雖然斯嘉麗選擇的方式并不都符合道德規范,但她至少并不像其他人那樣聽天由命,而是努力地奮斗和創造,這也是斯嘉麗女性意識覺醒的直接體現。
三、女性意識覺醒的現實意義
從《飄》這部小說寫作的社會背景來看,當時的廢奴運動與女性主義運動對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文化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對于身處于這一年代的瑪格麗特·米切爾而言,這樣的沖擊對她進行小說創作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因為作者成長在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就接受良好教育,其母親也是一名女權運行活動家,終其一生都致力于為女性爭取更多的政治權利。當時具有自己獨立事業的瑪格麗特,正是在這一家庭成長背景和社會背景之下創作出了《飄》這部小說。因此,《飄》絕不是一部簡單的言情小說,其中所蘊含的關于女性價值和女性意識的內容為其賦予了新的意義。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部小說成為美國讀者所追捧的目標,而斯嘉麗也是萬千少女所模仿的偶像,從這一社會現象就能夠看出,這部小說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女性覺醒與女權解放運動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飄》為我們呈現出了新的女性形象,即便它所刻畫的女主人公形象不是非常完美,但其自身所具備的女性意識和獨立精神對于現代女性而言依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斯嘉麗的成功代表了女性意識覺醒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讓越來越多的現代女性開始追求獨立、自強,唯有保證自己思想和經濟的獨立,才能夠真正獲得人們的尊重。斯嘉麗女性意識的萌芽和覺醒歷經了從迷失到探求,再到逐漸發展的過程,其性格變化也經歷了在愛情上追求平等,在經濟上逐漸獨立的過程。直到今天,我們都能夠以她為榜樣,打破社會對女性的定位,追求獨立的社會地位和自身價值的最終實現。因此《飄》不單單是一部小說,其中體現出的女性意識也表現出了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結語
斯嘉麗是叛逆的女性,不管是其語言亦或是行為,無論是過去的淑女還是戰爭后的新興資產階級,從16到28歲,斯嘉麗的身上無一不體現出作者瑪格麗特的女性意識。雖然如此,在斯嘉麗的成長軌跡中依舊還存留著對過去上流社會“貴婦人”的認同感,依舊覺得父權是社會的主體角色,這也是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內心對女性意識的復雜和矛盾,可以看出她依舊處在思想掙扎的十字路口。然而小說女主人公斯嘉麗身上讓我們看到的對父權、夫權的反抗以及對人性自由的追求,都能夠反映出作者思想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女性意識的覺醒和發展,也恰恰是由于女主人公這樣叛逆和不顧傳統觀念束縛的思想,讓《飄》這部小說在美國文壇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對于呼喚女性的覺醒和促進女性解放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