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
[摘要]古典詩歌以意向為美,唐詩中“梨花”意向很常見。在暮春深宮院,胡地八月天,梨花隨時隨地的開放,或花團錦簇,或片片翻飛,或以月為伴,或與酒相邀……凡此種種,千姿百態,意趣萬千,構成了一個充滿奇情異彩的藝術世界。
[關鍵詞]唐詩 梨花 意向
三月春歸,百花競放,或“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艷麗,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疏淡清幽,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高潔堅貞。詩人們興之所至,往往喜歡“沾花惹草”,性感抒懷。當這些自然界的花草長久以來和詩人的情感鏈接在一起,就形成了詩歌傳統中的意向。或預報季節,或流露禪意;有時惜春傷時,有時感懷身世。邁步詠花詩苑,“花不醉AA自醉”。梨花素雅高潔,不與百花爭春,自唐以來成為詩歌中比較獨特的存在。錢起的《梨花》詩中寫到“靜如籠月,香寒未逐風。桃花徒照地,終被笑妖紅。”梨花美麗嫻靜,如同皎潔的月光。在唐詩中,梨花被賦予了多姿多彩的感情內涵,種種意態橫生,引人入勝。品讀“梨花詩”,一幅幅美麗清麗的花卷緩緩展開,訴說著唐人的愛怨情傷。
一、作為暮春之景,抒寫詩人對春的種種情懷。
杜牧《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描寫了暮春時節詩人來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風光。雖有“一嶺桃花紅錦黦”的紅艷燦爛,更有“帶葉梨花獨送春”欣喜之語。春花多已凋零,唯有梨花帶著綠葉,獨自送春歸去。詩人一反暮春時節凄楚傷感的情調,一個“獨”字帶著傲然挺立之態,抒寫出詩人的樂觀向上。戴叔倫《過柳溪院道》“日斜深巷無人跡,時見梨花片片飛。”別有一番情趣。夕陽西下,小巷深處悄無人跡,片片梨花疏疏落落地飛過,村野傍晚春景在作者筆下清幽淡雅,意境優美。
唐詩還寫出了不同地域的梨花風情。岑參《登涼州尹臺寺》“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開”在別處早已是花團錦簇、鶯歌燕舞之景,在北地邊塞,春天的腳步卻姍姍來遲,已是三月半了,梨花才剛剛開放,給人以奇異驚喜之感。于是詩人登山賞花,入得禪寺,才得品味這“只應天上有”的絕妙之景,陶然其中。
杜甫在《闕題》中也寫到“三月雪連也,未應傷物華。只緣春欲盡,留著伴梨花。”冉冉物華幾欲休,為把春光留住,夜降霰雪,落滿梨花枝頭。詩人突發奇想,梨花寂寞,以雪相伴,兩色相宜,只為把春光留住,詩句清麗,順手拈來,對春的喜愛和眷戀躍然紙上。
二、梨雪相連。生發出寒冬中的暖意
杜甫在詩歌中把梨雪相連,并非首創。蕭子顯《燕歌行》中早有“洛陽梨花落如雨”的詩句,范云與何遜聯句“昔去雪如花,進來花似雪”,王融《詠池上梨花詩》中“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到唐詩李白在《宮中行樂詞》有“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之句,梨花似雪,清香氤氳,不事雕琢,卻展大好春光,人間美景。而岑參一反前人傳統,以梨花喻雪,吟出奇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梨花盛開時,花團錦簇,壓枝欲低,“千樹萬樹”繁華壯麗,雖潔白淡雅,卻充滿奇思妙想,更是邊地瑰麗自然風光的生動再現,在烈烈寒風中,卻有一股暖意緩緩升起。如此奇思妙想,堪稱詠雪之千古名句。晚唐詩人杜牧《初冬夜飲》“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干”,臺階下的積雪像是堆簇著的潔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誰在此憑依欄桿?杜牧因直言進諫屢遭流放,客居他鄉,心境可想而知。詩人獨斟獨飲,并不能解憂解愁。陣陣朔風中,暮雪紛紛,恰似堆簇的潔白梨花,茫茫之感中更添孤寂清冷。詩人流轉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的情思,壯志難酬的隱痛,伴隨著梨花般的雪花,紛灑在天地之間,怎不令人動情?
三、作為女子的象征,
梨花白色,諧音“離”,以物喻人時,自然就蒙上了悲劇的色彩。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塑造了一個傾國傾城的楊貴妃的形象。楊貴妃如芙蓉牡丹般的雍容華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然佳人傾國抵不住萬里山河。馬嵬兵變后,唐明皇念念不忘玉環,于是有了道士作為玄宗的使者與太真相見的場景。她迫不及待地接見使者,美麗的姿態一如當年,然而神情哀戚的臉龐就像“梨花一枝春帶雨”,這朵王室之花如梨花般短暫開放,又在政治的風雨中很快凋謝。據《太平御覽》記載,馬嵬兵變發生時,楊貴妃被太監總管高力士帶到了一棵梨樹下縊死。詩人在寫到楊貴妃時是不是想到了當初貴妃身死的場景呢?我們不得而知,然“梨花一枝春帶雨”卻讓我們看到了美麗中的哀戚,情深中的無奈。
四、作為悲愁苦恨的陪襯,強化種種愁思悲緒。
閨怨。或抒寫美人遲暮、青春不再之悲,或發情人分離孤寂之感。劉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梨花雖美,然已零落成泥,此種衰敗景象正是美人遲暮、青春已逝的凋零之感。宋李重元《憶王孫》受劉方平此詩的影響,“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透著一股凄涼的味道。劉長傾《長門怨》中“惠草生閑地,梨花發舊枝”。深宮女子的幸福快樂寄托在君王的“恩寵”,然君心思變,“依照春盡紅顏老”,君王的恩寵一去不返,深宮女子的淪落之感油然而生。景依然,人已非。韋莊清平樂(六)“瑣窗春暮,滿地梨花香。”情人遠去不歸,徒留深閨女子淚散金縷。滿地梨花香中,女子傷魂斷魄,然能奈春光幾何?只能獨坐窗前繡鴛鴦。
或友情的象征,或訴友人別離的感傷。岑參《虢州南池候嚴中丞不至》“池上日相待,知君殊未回。徒教柳葉長,漫使梨花開。”此篇雖不為送別,但亂世中的聚散離合本就多了一份沉甸。在漫長的等待中,柳葉漸長,梨花漸開,時間的流逝似乎變得更快。“孤云迢遞戀滄洲,勸酒梨花對白頭。”(武元衡《送田三端公還鄂州》)。梨花既指梨花春酒,暗指離別。
抒客居他鄉的愁思。寒食節日,本事合家團聚的時候,可是因為種種原因,許多詩人背井離鄉,遠在異鄉,“兩見梨花歸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唐趙暇《東望》),逢此節日,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崔道融《寒食夜》“滿地梨花白,風吹碎月明。大家憾事也,獨貯望鄉情。”寒食時節,梨花滿枝,潔白如雪,風吹樹動,月光從梨花問灑下,如碎玉一般,勾勒出一副寒食月夜美景圖。月越美,遙望故鄉,思鄉之情愈濃。唐代科舉考試多在秋季,而放榜則在第二年春季,寒食節前。落地的士子則無比傷心,適逢寒食,思鄉之情與失意之愧交織在一起,令人倍感傷感。錢起《下第題長安客舍》“不遂青云望,愁看黃鳥飛。梨花度寒食,客子未春衣。”錢起和眾多讀書人一樣,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能夠進士及第,然而受舉薦制度和門閥制度的影響,寒門及第的人少之又少。科舉考試的落地,讓錢起深感悲傷與羞愧,寒食節到,茫茫如雪的梨花落滿地上,渲染出詩人內心的愁思苦情,科考不第的憤慨和壯志難酬的隱痛。
來湖《寒食山館書情》“侵階草色連朝雨,滿地梨花昨夜風》同樣是科舉落地,寄寓山館,孤獨寂寞之情涌上心頭,詩人獨斟獨飲,梨花綻放潔白如雪本是賞心悅目之景,然而風雨過后,草色迷離,梨花委地,人生失意,沮喪之情難以傾盡。韋莊《清平樂》(一)“春愁南陌,故國音書隔。細雨霏霏梨花白,燕拂畫簾金額。”
在唐詩中,梨花甚至可以作為動物的象征。“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日西山,歸鳥投林,一只只白鷺,棲息在枝頭,遠遠望去就像晚風中吹散的梨花。因梨花花色雪白,而風吹花落飄飄灑灑的情景不就和鷺鷥飛舞起落的情景相似嗎?似乎天地間,只剩下了漫天飄落的梨花,空靈澄澈,意境優美。梨花還可做酒的代名,“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白居易《杭州春望》)因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梨花”語意雙關,正好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何等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