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策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貧富差距開始拉大,逐漸的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無論是城市地區,還是農村地區,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貧富差距的變化,逐漸的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性因素。我國近年來開始進行經濟轉型,而社會主要的本質是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目前大多數都集中在偏遠地區,并且其生活處于貧困線以下,這些弱勢群體很難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改變,需要國家對其生活進行保障,并且提供一定的財力和物力支持。
[關鍵詞]弱勢群體 社會保障 政府
一、引言
我國近年來開始進行經濟轉型,而社會主要的本質是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因此較好解決貧富問題成為了關鍵,我國的弱勢群體主要是以傷殘人士,老年人,嬰幼兒,留守兒童和患病人員組成。大多數都集中在偏遠地區,并且其生活處于貧困線以下,這些弱勢群體很難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改變,需要國家對其生活進行保障,并且提供一定的財力和物力支持。
二、弱勢群體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水平方面
從目前的教育發展情況來看,大多數的弱勢群體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較的低,從我國的人口普查情況顯示,我國弱勢群體的人均受教育時間為7.33年,弱勢群體中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數為4.71%,其中農村弱勢群體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比例為1.07%。從上述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弱勢群體大多數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缺少相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使得他們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從而導致他們的生活水平下降,甚至連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障,同時在面對生存無法保障時,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接受更多的教育,導致他們成為了知識技能低下的一類群體,他們在經濟飛快發展的形式下,競爭處于極度的弱勢,很難融入到社會的主流。
(二)自我發展能力方面
從自我發展的角度上來看,由于大多數的弱勢群體處于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由于發展能力薄弱的影響,整體的收入偏低,往往只能達到解決溫飽的狀態,同時也缺乏相應的教育和培訓,幫助他們獲得相應的能力,整體的思維也逐漸的固化,難以發生改變,這就無法適應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得自身陷入貧困當中。雖然形成弱勢群體的主要是自身因素造成,但是由于其所處的環境較差,導致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發展能力。從現實的表現來看,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首先是整個家庭缺乏一定的勞動力,特別是老弱病殘戶,留守家庭等,其次是缺少相應的文化知識,接受較高教育者比重很低,而勞動者收入水平的高低受素質高低的直接影響,再者是自身處于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下,缺少相應的認識和交流,導致整體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無法形成競爭力,最后一點是由于地區的經濟環境較差,無法形成再教育與持續教育,由于沒有一技之長,他們很難通過除了務農以外的其他手段來謀生。
(三)地域性方面
我國土地面積遼闊,但是由于改革開放和其他地理位置的限制,導致各個地區的發展差距較大,而且由于自然資源的分布不均勻,使得很多地區缺少相應的資源。從地理位子和資源分布上來看,南方沿海地區發展都遠遠超過西部地區,而且西部地區由于常年的自然災害,導致整體生存環境較差,雖然大部分人口雖然擁有土地的使用權,但是這些地區的土地整體質量不高,從而使得人口的貧困度增加,而且很多地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進行過度的開采,往往哪個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沒有想到環境和未來,從而使得地域的差距不斷的擴大,導致弱勢群體人數的不斷增加,及時當地人員想要依靠勞動來擺脫貧困,由于自然環境和地區的限制,往往收效甚微。
三、我國弱勢群體社會保障不足之處
(一)法律體系不夠完善
對比發達國家的弱勢群體社會保障來看,大多數的發達國家在弱勢群體保障方面都有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并且從多個層次的法律來進行保護,特別是針對婦女兒童,老弱病殘等。我國面對弱勢群體,也積極的制定了各類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進行保護,可以發現我國的法律原則性比較的強,但是卻缺乏相應的保障實施手段,導致很多法律法規最后只能成為一種象征。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夠完善
我國目前雖然已經構建了城市及農村地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很多時候由于資金和制度問題,并不能覆蓋到所有的人,同時每個地區的最低生活保障也不相同,因為地區最低生活保障的資金需要由國家財政支付和當地政府財政支出,國家財政支出份額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對弱勢群體的保障范圍。目前在沿海發達地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的還比較順利,但是對于中部和西部地區來說,由于當地的社會風氣和經濟發展水平限制,使得受保障范圍較窄,因此可以說,我國針對弱勢群體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還沒有構建起來。
(三)社會保障基礎比較薄弱
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基礎整體上比較的薄弱,人們對于保險的認識還停留在商業保險上,大多數的人對于保險的認識是保險可有可無,同時對于企業扣除工資中的保險金額時持不滿的態度,同時對社會現有的保障體系呈不信任的態度。從現階段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情況里愛看,無論是企業,還是機關單位,都與其經營方式密切相關,很多人沒有認識到參與保障的重要性。
四、針對我國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問題的建議
(一)加強對弱勢群體人文關懷
只有加強對人的關懷,才能提高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也進一步實現人的自我發展。特別是對于弱勢群體來說,更要形成以人為本的核心觀念,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是在對弱勢群體進行幫助的過程,建立相應的人文關懷,要把以人為本作為工作的基本原則,通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進行自我發展和改造,同時在幫助的時候,堅持尊重他人,積極的調動弱勢群體的積極性,簡單的來說,將弱勢群體和社會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其次是提高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度,將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為核心,因為每一個個體的基本需求不同,只有掌握個體的不同,才能解決相應的保障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人民才能生活得好,才能富足起來,這樣才能建立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發展環境。
(二)健全弱勢群體法律保障體系建設
從目前的實施情況來看,我國的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制度,主要由各個地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因此不同地區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整體的目的依舊是對弱勢群體進行保障,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讓他們享有的基本保權益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除了法律法規上進行一定的保障以外,還要一定的救助資金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個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來說,地方政府往往無法提供相應的資金來進行救助,因為就需要國家財政的支持,國家財政需要按照地區的另外,在完善法律保障的同時,救助資金的保證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資金供給上一定要協調好地方財政與國家財政的關系。由于一些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在財政供給上往往存在受限與不足,所以此時就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財政的比例一定要相應加大。
(三)完善現有的教育機制
對于弱勢群體來說,缺乏相應的教育,個體沒有豐富的知識和專長技能,這些都是導致弱勢群體缺乏相應的生存技能。因此我國政府需要加強對于弱勢群體較為集中的地區,提供想多較為的教育資源。根據積極差別待遇的原則,實施差異補償,調整教育支出結構,提高投資效益,關注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弱勢群體。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應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