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春
【摘要】: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的發展觀, 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針對近年來占用林地進行開發建設及國有林在生態建設中的作用,闡述了我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工作對森林資源調查、規劃、監測工作及保護國有林地資源的重要意義,提出加強對林地資源管理的對策措施。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保持林業可持續發展觀點。
【關鍵詞】:林地保護利用規劃; 森林資源監測; 林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本農田使用的嚴格限制,一些地方為發展經濟解決工業及城鎮建設用地問題,把征占用地的目標瞄準林業用地,而且重點選擇交通條件好,地勢相對平坦,靠近水源的地段。這些地段也是最適合林木生長,不但對現有的森林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且將波及周邊的森林資源。因此,管護好這部分有林地,對保證林業可持續發展尤為有重要。林地作為我省第一個中長期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在協調林地保護與利用,應對氣候變化,鞏固黑龍江省東北、華北地區生態屏障的戰略性地位,維護國土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木材及林產品供給,調整林業產業結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全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及圖斑落界工作,將夯實森林資源管理的基礎工作,實現我省森林資源監管手段的重大變革,促進森林資源監測、規劃等工作的有效開展。
1、整合全省監測“一個體系”
森林資源監測是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的基礎性工作,是評價森林資源經營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建設現代林業、促進林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投入的加大,林業在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領域的地位不斷提高,全社會對林業的多功能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監測也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目前我省的森林資源調查監測工作主要有一類清查、二類調查、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監測、沙化土地監測、濕地監測等監測體系,各個監測體系之間內容重復、界線重疊,標準不統一,成果數據不一致,造成監測工作重復、效率不高。面對新形勢,森林資源監測工作必須積極開拓發展思路,創新監測方法,改進技術手段,增強服務能力,在全省林地“一張圖”,明確全省林地經營界線和范圍的前提下,探索各體系之間的差距,不斷優化和完善技術方法,逐步建立全省標準統一、適應高效的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實現森林資源、生態功能結合,點線面兼顧的滿足全社會多功能需要的綜合監測體系。
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建立了林地資源空間數據庫和小班屬性數據庫,我們將借助林業信息化建設這個平臺,通過建立樹高、胸徑、疏密度、株數、蓄積量等林分生長與收獲預估模型,對自然變化的小班因子時時更新小班數據;對于森林采伐、更新造林、新成林資源采取人工更新的方式,更新小班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建立森林資源實時、動態的更新管理系統,隨時提供最新的各級林業經營單位森林資源數據,更好地為林業區劃、規劃、資源管理和領導決策服務。是拓展了監測領域,以全省林地“一張圖”為框架,在全省一類清查、二類調查、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監測、沙化監測、濕地監測等工作基礎上,積極拓展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監測,針對森林資源的熱點問題開展相關監測活動。將實時開展森林健康、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凈化大氣環境、森林防護和森林游憩等多功能監測,量化森林的經濟、生態、社會等多種效益,全面反應森林的多種效益,為森林的經營提供多方面的評價。
2、形成全省資源“一筆數”
我省市縣森林資源調查主要是由一類清查、二類調查形成的全省資源數據,以及各縣(市、區)統計上報的資源數據,這樣就形成了全省截然不同的三套森林資源數據。一類清查數據過于宏觀,無法落實到具體小班(地塊)或經營單位,無法反映經營單位的資源現狀;二類調查數據是由小班數據匯總而來,空間上可以落實到山頭地塊,但因各單位調查數據時段不一致,全省數據時效性差;經營單位統計上報數據是由調查數據經修檔而來,因修檔標準難于統一,數據更新質量難于控制,數據更新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其可靠性、準確性均難以保證。通過全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林地“一張圖”建設后,統一了技術標準,解決了空間位置重疊和時效不一致問題,形成了全省標準統一、時效性強、精準度高,涵蓋全省所有行業部門的森林資源現狀數據庫,彌補了其它各類調查監測的不足,實現了全省森林資源“一筆數”。
3、依靠科技發展林業
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那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以促進林業生產力提高。同時提出了“數字林業”的概念,即利用現代化信息科技手段,推動林業經營和管理的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深入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堅持科研成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指導林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科研與生產建設脫節的問題。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一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監測;二要抓好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良好種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術,提高良種苗培育水平;盡快提升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
4、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機制
實行環保優先原則,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其他利益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生態利益:
林業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二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林業立法應充分考慮實現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的生態環境與森林資源條件,考慮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的保護;三是突出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協調平衡的原則。在全面加強森林資源監測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重大突發森林資源破壞事件的預警和應急系統,有效防范重大突發森林資源破壞事件的發生。科學利用好現有林地資源,加強對現有林業用地的管理和經營。對公益林實行封山育林,盡量減少各項經營活動;對商品林進行集約化經營,努力提高林地的利用率。
5、發展生態林業
生態林業是森林三大效益的綜合表現,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我們不能單純地為了追求生態環境的改善而放棄必需的經濟增長,我們必需明確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它體現在林業的生態效益經濟這一理念上就是生態林業。應用和推廣國內先進技術和成果,采用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以林業為主,林農結合多種經營,逐步建成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林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廣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兼作,如實行林草間作、林藥間作、喬灌混交等種植模式。最終使退耕還林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收入的有力良機,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另外,在我省森林固碳功能和碳儲量調查完成后,我們將利用構建的森林碳匯模型,借助林業信息化建設平臺,在全國率先開展碳匯監測工作,反映我省森林的碳匯分布狀況,形成全省森林碳匯分布圖,使全省森林資源的經營和管理逐步延伸到碳匯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