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要】:近年來,我國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們過渡砍伐天然林資源。國家為改善環境問題,開始重視天然林資源保護措施。在這種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比較法,詳細分析了森林資源管護、封山育林以及人工造林三大主要保護措施,旨在為我國天然林資源保護的主要措施研究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天然林;森林;育林;造林;
天然林資源保護措施的作用主要是從根本上解決或者緩解環境惡化問題,保護我國生物多樣化,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天然林資源保護的主要措施有三個,分別是森林資源管護、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因此本文以這三個主要保護措施為核心,對天然林資源保護展開詳細探討。
1、森林資源管護
1.1管護職責和意義
天然林是我國生態良好的屏障,主要體現在保護工農業生產建設,防止林地退化,扭轉生態環境惡行循環,改善人居生活,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此外天然林還具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控制沙漠和荒漠化進程的作用,因此天然林保護至關重要。森林管護的意義有四點,一是控制森林資源消耗量,二是保護森林資源多樣性,三是保護森林景觀資源,四是及時控制森林災害。
1.2管護工作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
由于我國對森林資源管護起步較晚,很多管護工作的細節尚不完善,導致我國森林資源管護工作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問題有四個,一是我國森林管護意識淡薄,二是我國森林資源管護資金不足,三是我國森林管護設備、人員嚴重短缺,四是管理制度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針對以上四個問題,我國應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將森林防火作為管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加大資金、設備和人力投入,加大森林破壞的危害、管護重要性和規章制度等的宣傳,號召民眾一起保護森林資源,加強我國森林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和政策研究,完善森林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和政策,提高我國森林資源管護水平。
2、封山育林
根據封山情況封山育林有三種方式,分別是全封育林、半封育林和輪封育林。
2.1全封
全封育林是指國家為保證育林效果,長時間禁止自然條件適宜山區的一切人為活動,為森林更新能力提供時間保障。對天然林進行全封式育林時應注意以下幾個事項:一是根據天然成林年限和周圍生態環境確定封育年限,生態環境對封育年限影響甚微,一般不考慮;二是對于風沙危害、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或者破壞嚴重地區,應延長封育年限。比較適宜的封育年限是3-5年,但是有些比較特殊的天然成林需要8-10年;三是全封式育林比較適用于高山、遠山、水庫、生態破壞嚴重等地區。
2.2半封
半封是指國家為保護森林資源實行季節性開山,定期開山可以縮短山林里的人為活動時間,減少人為活動對森林資源的破壞,為森林更新能力提供良好環境條件,俗稱活封育林。半封的注意事項是根據天然林實際情況選擇主要生長季節進行封禁,在其它季節,如果不影響森林更新能力,可在嚴格保護天然山林幼苗、幼樹的前提下組織群眾進行樵采、割草、采藥等經營活動。在開放前,要做好全面的計劃,根據計劃有組織的安排人為活動。半封比較適合封育用材林、薪炭林等天然山林,這些森林的共性是經濟性比較明顯。
2.3輪封
輪封主要是指對劃分好的封育區進行輪流封育,在封育時應注意解禁人為活動不能影響育林、水土保持等功能。輪封間隔年限一般是2-3年,或者是3-5年。輪封的優點是緩解群眾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的矛盾,它比較適合薪炭林。
3、人工造林
人工造林是指人們根據林木的生態適應性、生長發育規律,利用人為先進技術進行科學植樹造林。人工造林時應選擇適宜的地區,根據選擇的地區選擇適宜的樹種。在選擇幼苗時應進行適當篩選,盡量選擇良種壯苗。做好人工林的病蟲害防治,及時撫育間伐,及時耕地整地,精心種植、管理。造林時注意人工林密度,給予相應的撫育保護,比如灌溉施肥、除草治蟲等。此外還應避免種類過分單一,否則將影響人工造林的質量和自我更新能力。人工造林根據其經濟用途和特點大致可分為5類,分別是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和特種用途林。人工造林的優點有成林周期短,可人工控制林木種類以及分布,提高土地、光能利用效率,可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求,方便人工集約管理,可以進行機械化作業,森林生產率比較高等。
結束語:
森林資源管護、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是我國天然林保護的主要措施。森林資源管護具有保護森林資源多樣性,控制資源消耗量等重要意義,它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防火意識淡薄,資金、設備、人力投入不足等。針對這些問題國家應提高管護意識,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等。封山育林的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全封、半封和輪封。人工造林有5種,在進行造林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保護措施。
【參考文獻】:
[1]劉小燕.森林資源管護的意義和策略淺議[J].南方農業,2016(16):87-89.
[2]陸勝.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6(23):66-68.
[3]宿啟榮.我國天然林資源保護的主要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4 (1):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