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杰
摘 要 領導干部承擔著組織和帶領人民實現偉大復興的重任,歷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對象。干部教育,一直被中國共產黨視為加強自身執政能力建設和營造良好黨風、政風的一項重要工作。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了深入而系統的干部教育工作,培養了大批理想信念堅定、素質過硬的領導干部。對這段歷史進行回顧和總結,不僅能再現黨在抗戰時期進行干部教育的輝煌成就,而且對于新時代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抗戰時期 干部教育 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69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the Party's
Cadre Education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XU Huiji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Leading cadres bear the important task of organizing and leading the people to achieve great rejuvenation, and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dre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an important task in strengthening its own ability to govern and building a good party style and etho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rried out in-depth and systematic cadre education work and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leading cadres with strong ideals, convictions, and high quality. Reviewing and summarizing this period of history not only reproduces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the party in carrying out education on cadre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but also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building of a high-quality cadre contingent in the new era and advanc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nd governance systems.
Keywords the War of Resistance; cadre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斗爭形勢實際需要,將干部教育看作黨的重要戰略任務,結合實際采取了各種有效措施開展了干部教育工作,為贏得抗戰勝利提供了根本性保證。我們有必要對抗戰時期的干部教育進行深入詳細的研究,總結其成功經驗,并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和干部教育的現狀,不斷豐富和完善干部教育方法,培養出優秀的干部隊伍。
1 抗戰時期加強黨內干部教育的歷史背景
第一,干部隊伍整體不能滿足當時社會形勢、任務的要求。從干部數量上來看,抗戰全面爆發,但干部卻嚴重不足。大量干部在土地革命和長征的消耗下犧牲。中國共產黨不斷開辟抗戰根據地,黨員干部格外緊缺。不僅如此,干部素質偏低的問題十分明顯。干部大部分工農出身,文化知識水平較低,很難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其次,部分干部雖然有積極進取、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但存在工作能力差,實踐經驗少的不足。因此,應該重視黨內干部的教育和培養,尤其是工農出身的領導干部,使其能夠順利完成革命斗爭的任務。
第二,干部隊伍容易受到黨內錯誤傾向的影響。抗戰統一戰線建立前后,在革命進行的同時,各種意識形態也充斥在黨內,像典型的王明“左”傾主義,思維受到教條主義侵蝕,沒有把握結合中國實際,給革命造成了極大危害。其次,在如何處理與國民黨的關系上,部分干部出現“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一味遷就忍讓國民黨而低估自身力量,主張放棄主動權,這使很大一部分干部徘徊迷茫。因此我們急需肅清思想問題,提高干部思想理論水平,為建立正確的抗日統一戰線而貢獻力量。
2 抗戰時期黨內干部教育的基本內容
第一,思想教育。思想建黨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必須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抗戰時期,思想教育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用共產主義武裝干部隊伍同時要端正思想路線,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學習和革命實踐有機結合,培養革命意志,克服錯誤思想路線的影響。二是要加強“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讓干部隊伍徹底從思想上入黨。
第二,政治教育。中國共產黨自創立以來,高度重視對干部開展政治教育工作。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緊密結合現實斗爭,為干部隊伍安排系統的政治教育內容。一是要開展階級教育,當前的主要矛盾雖然是民族矛盾,但階級矛盾依然存在,不能放松警惕。二是開展政策教育,“黨的一切政策都為戰勝日寇”,[1]要把黨的政策、策略列入到干部教學計劃中,糾正輕視策略學習的觀點。三是開展時事政治教育,黨員干部要認清黨在各個階段時期內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通過閱讀報紙、分析時政、作實事報告等方式,引導干部了解把握國內外動態。
第三,理論教育。1940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時局與黨的任務的決定》第九條強調廣泛地發展抗日文化運動,其目的是提高抗日人民、抗日軍隊與抗日干部的文化水平與理論水平。[2]黨的干部是國家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對黨的策略貫徹落實起著示范引領的關鍵作用。沒有深刻的理論學習,要取得革命勝利是不可能的。抗日戰爭時期干部的理論學習分為四大塊,即政治科學、思想科學、經濟科學、和歷史科學。[3]在理論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以馬列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第四,業務教育與文化教育。中共中央曾經多次在黨的重要會議中強調:無論是何種國家干部,都應該加強能力培訓,重視對本職崗位業務的探究,要努力做到精通自己的崗位任務所需技能,否則就是不合格的。干部隊伍除了本領要強,其文化水平也關系到工作質量。針對很多干部文化素養不高的情況,對各級各類干部進行文化教育,開展“文化補習班”、“文化學習小組”等,切實做到將干部的文化學習和工作的實際需要相互聯系。通過加強業務學習和文化學習的力度,涌現了大批文化干部和業務干部。
3 抗日戰爭時期黨的干部教育經驗與啟示
千古大業在用人。古往今來,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毛澤東曾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性因素。”[4]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當前依然面臨很多困難與挑戰,中國能否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穩中求進,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干部是重要影響因素。抗戰階段干部教育的舉措對新時代干部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一,干部教育要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抗戰時期的干部教育就是圍繞抗日戰爭展開,教育的手段方式都隨著戰爭的進展而調整。中央印發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中,也明確提出干部教育要緊緊圍繞國家事業發展要求來推進。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對領導干部在工作中如何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要求干部教育要從當前的總任務出發,密切配合和服務于“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使黨員干部領會黨的基本路線和方略,為國家和人民履職盡責,引領國家的事業發展。
第二,提高干部的自身修養,優化干部隊伍。發揮干部隊伍模范作用是黨在新時期開展工作的重要手段,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是最好的言傳身教。要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首先要提高干部的自身修養,包括干部的黨性修養、理論修養等多重內容。要通過外在的教育,實現其自身內化提升。
提高干部的修養,首先要修黨性、強作風,教育黨員干部學習黨章、黨的宗旨、黨規黨紀、黨的優良傳統,使領導干部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覺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得起各種風浪和阻力的考驗。抗戰時期,通過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使干部隊伍提升了政治覺悟,堅定了政治信念,在復雜的斗爭環境中堅持下來。這使我們認識到,思想上的病變是最嚴重的病變。當前我們要加強干部隊伍的黨性修養,擰緊“理想信念”總開關,立根固本,使干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遵循黨的政治路線,堅定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在理論修養方面,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領導干部教育提供了精神指針和行動指南。要將其貫徹落實到干部教育的全過程,使領導干部深刻領會其豐富內涵,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規范意識。
在業務教育方面,抗戰時期黨中央努力提高干部的業務水平,每天學習兩小時的制度,彌補文化的不足,同時加強鍛煉干部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干部的文化程度和業務熟練度直接關系到黨的工作效率和執政水平。在當前,我們同樣也要重視改變和避免領導干部本領落后的問題,緊跟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戰略、新思想,豐富領導干部知識儲備。堅持學而思、學而行,提高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化能力。
第三,知人善任,進行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的教育。抗戰時期干部教育的成果頗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懂得因材施教,根據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文化程度、工作經驗進行分類教學。黨中央能夠做到根據干部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相對應的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而不是簡單的一刀切式灌輸。習近平曾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黨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那么如何選人用人,將好干部發掘培養出來在當下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干部教育的過程中,要做到“情況明、措施實”,要堅持全面、歷史、辯證看干部,對干部隊伍有充分全面的了解,注重干部的綜合能力和一貫表現,著眼于黨的事業發展。結合工作崗位和事業發展的需要以及個人的需求,對領導干部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和任用。以此來調動干部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每位干部都能發揮自身最大的優勢,充分展現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
歷史和現實都啟示著我們,干部隊伍建設是關系到黨的事業成敗的關鍵問題。抗日戰爭時期的干部教育政策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藏,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我們應當繼承優良傳統,將干部教育制度創新持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根據一九四○年二月十四日《新中華報》刊印.
[3] 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5.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