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嘉
【摘要】: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我國擁有大量的農民群體,如何發展農村,如何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是政府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隨著城鄉統籌發展,城鄉開始融合,農村產權問題開始凸顯出現,產權制度在農村而言,一方面制度不夠完善,另一方面在農村的執行情況較差,農民不清楚自己的權益,經常出現農民合法權益被非法侵占的情況。因此,只有進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確農民產權,才能保證農民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農村產權;產權制度改革;措施
1.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問題
1.1部分干部和社員認識不到位
作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直接關系方,即農村干部與農村社員,在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之初,由于短期內收不到權益方面的回饋,對農村集體制度的改革缺乏長遠的認識,導致在工作落實過程中出現懈怠和消極的情緒,阻礙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進程。
1.2改制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問題
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完成體制改革工作之后,通常都是采取出租樓宇的形式來獲取收益并進行發展的。然而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可開發空間逐漸大幅減少,導致絕大多數集體經濟組織都承受著來自土地減少所帶來的壓力。另外,集體建設用地沒有相應的自主開發權,集體經濟組織很難拿到土地用途改變的許可。同時,農民要求集體經濟組織必須實現長期、高額和穩定的收益,從而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較大的壓力。總的來說,現階段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面臨著諸多制約因素,亟須拓展發展空間。
1.3潛在矛盾會隨著時間的發展愈發激化
若是按照一定的產權分配標準,實現對目前農村集體產權收益的有效分配,但在后續的產權的退出、轉讓以及繼承等方面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治,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潛在風險還表現在政府公共服務性財政支出來源枯竭問題上,由于集體產權收益的分配,政府用于公共服務性的財政支出的來源就相當于截斷了,對于政府財政上的壓力會與日俱增。
2.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戰略
2.1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是將改革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向縱深推進。就改革覆蓋范圍而言,應由試點縣市擴大至所有縣市,從部分村組擴大至所有村組,尤其是廣大農牧地區的農村。中央提出的改革任務,若僅在小范圍內試點,不在面上推開,就談不上深化改革。產權制度改革不是大城市郊區農村和發達地區農村才有需要,越是經濟欠發展的農村越需要改革產權制度。這是堅持農村集體所有制、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農村傳統產權制度資產歸屬不清晰、管理不嚴、經營不活、分配不公,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完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和經營制度,必須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產權制度。中西部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擁有資源性資產,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必須盤活農村各類資產,也必須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實現。現代產權制度不適應農村、西部農村不需要產權制度改革的說法,既不符合改革理論邏輯,也不符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實際。
就改革深度而言,中央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意見提出的改革任務,在全國農村地區均應在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基礎上逐項精準推進至全面完成。改革要啃硬骨頭,要趟深水區,要觸及深層次的體制問題。堅決破除一切不適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要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從根本上打破束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應加快建設重要的根本性制度;應改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思維觀念,應與時俱進創新相應理論。
2.2對農村集體資產所具備的福利保障與生產經營特性予以有機的協調
在設計階段,絕大多數參與股份制改革的村級行政單位都考慮到了農村集體資產的福利保障與生產經營的特性。然而就實際運營過程中的情況來說,卻未能有效地執行。對于農村集體資產的福利保障與生產經營的特性來說,要兼顧穩定和增長發展,在承擔風險的同時,要努力減小和降低風險因素的影響。在難得的市場機遇前,絕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產權組織都會產生困惑和徘徊的表現,無法放開腳步來發展經濟,這主要是由于沒有能夠有效地厘清其雙重特性所導致的。筆者的意見是,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產權組織,應當按照母公司和子公司的雙重結構來進行設置,換言之,也就是在完成改革工作后所成立的新組織的基礎上,依據不同的特性成立和設置不同類型的子公司,以滿足廣大農民的現實需要。
2.3規范運行
近年來,由農村土地糾紛和農村集體工程建設印發的信訪問題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村委委員、農村干部作為農村經濟改革的主力軍,往往會被質疑,難以開展工作。鹽湖區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產權和集體建設工程招投標,統一納入交易中心,采用統一的標準和渠道,通過政策咨詢、嚴格審核、公開交易、簽約鑒證、確權授權、確定仲裁,使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均得到有效保障,最終簽發《農村產權交易鑒定書》。大大減少了農民私下交易或因產權不明造成的矛盾和糾紛,同時也從源頭上治理了農村集體產權和工程建設問題中腐敗現象,維護了農村經濟發展和和諧穩定。
2.4落實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地到戶
實現對農村集體產權收益的合理分配能夠讓廣大農村社員切身體會到物質上的好處,在此基礎上,落實農村集體財產收益權憑證,使社員在心理上感受到集體產權改革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起到安定民心的效果。
結束語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困難因素,使我國農村經濟改革一方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另一方面也承擔著巨大的挑戰。基于相關經濟學的理論,在生產力達到相應程度之后,就會受到原有生產關系的桎梏,為了打破這一桎梏,就必須適度調整生產關系。而我國現階段開展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也正是基于這一初衷,通過改革工作,更好地釋放生產力,維護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和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志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理論和模式選擇研究[J].科學發展,2016,(04).
[2]劉永強,蘇昌貴,龍花樓,等.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中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研究[J].經濟地理,2013,33(10):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