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追 張志新 魏清昭
【摘要】:目前,我國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家,在我國的經濟比例中,農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但是在以往的農業活動中,農藥被大量付諸使用。這些農藥雖然殺死了害蟲,但是卻也對人和作物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關鍵詞】:農藥減量增產技術;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
在當前社會中,人們逐漸意識到綠色和環保的重要性。國家也因此提出了環境保護政策。而在落實環境保護政策的同時,最為困難的就是農業生產方面的環保工作,這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中,作物遭受病蟲害的情況較多,為了保證作物的生產,必須采用農藥噴灑的方式來進行病蟲害的防治。但是這種方法雖然成功的防治了病蟲害,卻也讓作物帶有大量的農藥殘留,對人和作物都造成了傷害。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效的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1、 水稻種植農業應用現狀
1.1 農藥資源浪費
農藥資源浪費是當前水稻種植農業中最為常見的農藥使用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如下幾點原因:首先是農民的知識水平不過關。因此,許多的農民在使用農藥的時候,通常就是全面的使用各種類型的農藥,不論適合什么作物,殺死什么害蟲的農藥都采用大規模的使用。而且也不分具體的情況,定期定時的進行噴灑。這樣就會造成大量的農藥浪費。許多的農藥其實噴灑之后,并沒有多大的效果,但是依舊被使用,而且每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這樣既造成了農藥的浪費,還導致了環境的污染。其次是利益的催化。這主要是因為農民知道,大量的使用農藥,是不會導致作物出現大問題的,和這個相比,如果出現了大規模的病蟲害,就會導致作物不能好好生長。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寧可過多的使用農業,也絕不想因為農藥使用的過少而導致蟲害出現。因此,農藥資源被大量的浪費。
1.2 農藥的使用方法不當
農藥的使用絕對不能僅僅依靠噴灑的方式。但是許多的農民并不知道這件事情,就喜歡大量的噴灑農藥。爭取做到每一個葉片都有農藥的成分,以此來防治病蟲害。但是這種方法是完全不對的,會造成兩個后果:首先是害蟲對藥物產生免疫,造成蟲害。這主要是因為農藥使用的過量,就會導致害蟲出現抗藥性。如果一直采用噴灑的方式,那么害蟲的抗藥性就會不斷的加強,當抗藥性加強到了一定的水準,那么害蟲就會對某種農藥免疫。在這種情況下,害蟲就無法被農藥殺死,因此會導致病蟲害的出現。其次是會造成農藥的殘留,導致食用者出現生命危險。作物含有殘留農藥導致的惡性事件已經不難見到,這就是農藥大量噴灑留下的惡果。有許多的作物上還留有農藥的仍被二次噴灑,就很容易造成農藥的殘留,這種殘留會很難清洗。因此現在很多的人寧愿花費大價錢買專業的果蔬清洗機,也絕不敢隨便洗洗就吃。就是因為農藥殘留現象嚴重。
1.3 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農藥對于環境的污染是有著很大的關聯性的。這主要是因為當前的農藥使用方式都為噴灑,這樣農藥就有很大一部分進入土壤和河流之中。尤其是當前的農民非常喜歡大量使用農藥,因此進入土壤和河流中的農藥就更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現象。這會對當前人們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困擾。尤其是水體的污染,會讓水生動物出現變異或者帶有農藥的情況。例如許多河流的中的魚都會出現魚籽有毒的情況,而且許多的魚身體里面也含有農藥的成分。人們食用了這樣的魚就會導致農藥中毒。這樣的情況嚴重的影響了水產行業的發展,因此,大量的噴灑農藥保證作物的成長是以犧牲水產行業為代價的。因此就需要采用全新的農藥減量增產技術,才能保證生態得到保障。
2、 農藥減量增產技術試驗
2.1 試驗場地
此次試驗選擇的試驗場地為勐混地區,其具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特點,且種植田地非常集中,水源也充足,基地中沒有殺蟲燈措施。
2.2 方法
本區域中,6月初為化螟卵孵化的盛期,6月中旬為稻葉縱卷葉螟1齡的高峰期,在這一階段中使用濃度為50%的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對蟲害進行預防,藥物的使用量為160 g/hm2使用對水噴霧。由于稻葉縱卷葉螟的基數相對較低,因此采取適當減藥的方式進行干預。于6月10日以前使用濃度為30%的本米甲環唑·苯環唑進行治理,使用量同樣為160 g/hm2。
2.3 結果
對2塊試驗中的水稻病蟲害進行調查和分析,發現試驗田中二化螟的枯鞘率為4.5%、平均為1.4%,而對照組試驗田中的枯鞘率為12.2%、平均達到4.1%;試驗區中稻葉縱卷葉螟的出現率為5%、平均約為3.1%;對照組試驗田中稻葉縱卷葉螟的出現率為27%、平均為6.5%,試驗區中稻飛虱的蟲量約為300~500頭/百叢、對照組區域中為1 200~1 400頭/百叢;試驗區中水稻田紋枯病的發生率為11%、平均發生率為2.5%,對照組試驗田的發生率為17%,平均為3.8%。綜合分析各種結果,可見試驗田的病蟲害防治效果明顯由于對照組試驗田效果。而試驗田中的施藥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試驗田,在很多研究中發現稻葉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較差,主要原因在蟲害的發生時間較長,多次施藥均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本次研究中使用一次氯蟲苯甲酰胺就能夠獲得良好的成效,且持續的時間長。
結論:從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知道, 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當前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不僅能夠促進農業的有效發展,還能夠促進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這在當前來看,是必要的行為。但是,這種方法的普及很有難度,主要是因為農村人口是農業的主力軍,這些人口普遍知識水平較差,不能夠從理論上認可這種技術。因此就需要相關人員進行普及,同時采取政府管制的形式,才能夠保證這種技術的全面應用。如果單靠農民的自我意識,那么這種技術的實施是很難。
【參考文獻】:
[1]盧仲良,孔學梅,袁文龍,等.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23(15):89-93.
[2]姚海峰,祝小祥,應學兵,等.臨安單季稻病蟲害防控中農藥減量方案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4,14(12):1812-1814.
老追(1974年--),男,哈尼族,云南勐海人,大專,研究方向:水稻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