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
【摘要】: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系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維持生態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針對地下水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地下水管理條例》立法工作,首先分析了地下水管理立法的特點,并從生活污染、農業污染、工業污染、有機污染等多個方面,分析了地下水污染的類型;然后對地下水評價中存在的幾個關鍵階段進行了分析和說明,并在此基礎上對地下水管理制度進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地下水環境保護總結,為地下水資源的有效評價提供技術依據。
【關鍵詞】:地下;水污染;環境;評價
【引言】: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功能,對保障我國城鄉居民生活生產用水、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和維系良好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地下水環境影響防控的深入貫徹,地下水保護措施與對策應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相關規定的基礎上,按照“源頭控制、分區防治、污染監控、應急響應”的原則,盡可能避免對地下水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但由于對水文地質條件的認識不夠充分,環境評價工作者不能確定評價的對象、評價的方法等,在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
1、地下水資源的特點
地下水環境指的是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與貯存空間以及由地下水直接和間接相關的自然地質作用、生物作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以及在人類對地下水的管理政策等社會作用下所形成的狀態及變化的總和。地下水資源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系統性和整體性。地下水賦存在復雜的地質體中,受各種天然因素及人為因素的影響,根據地下水賦存的地質環境以及地下水循環流動的系統,可將其劃分為含水系統和流動系統,統稱為地下水系統。地下水系統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一旦外界環境中某一因子改變,將影響整個地下水系統的運行。故在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的過程中,必須從整個地下水系統方面考慮,采取可靠的方案;②流動性。地下水資源是一種流體,故存在流動現象。其表現在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的過程中。③可調節性。地下水資源隨著補給量和排泄量的改變而改表,主要體現在地下水資源水量上。補給量和排泄量隨著季節、年份、氣候等外界環境因素的改變而發生變化。④循環再生性。地下水的再生性體現在水文循環上,地下水資源也是水資源的一部分,故具有水資源的共性—水文循環。地下水資源隨著外界環境因子的改變以及自身的補給、徑流、排泄等特點,從而構成周而復始、年復一年的地下水循環。
2、地下水污染具體分類
2.1生活污染與農業污染
地下水源地主要供給對象為鄉鎮和農村居民,與居民房屋間距較近,部分飲用水井處在居民區內。目前農田種植大量使用化肥,而且使用方式粗放,利用率低僅為30%~50%,其中約有50%~70%淋濾損失,進入土壤,隨著灌溉水及雨水的淋溶,入滲污染地下水。
2.2工業污染與有機污染
主要是部分鄉鎮及村辦企業以及一些家庭小作坊,廢水不經處理隨意排放,造成污染地表水,進而污染地下水,對地下水質的破壞更加直接和嚴重。原銅盆浦垃圾填埋場周圍地表水體受到垃圾淋濾液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性質主要為有機污染,未出現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僅限于淺層孔隙潛水,深層承壓水未出現污染。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生活污水已成為水體的重要污染源,表現在農村排污管網的不完善以及農村簡易廁所。
2.3其他類型污染
畜禽養殖所排放的污水,大量畜禽糞便污染物不能被充分利用,有些還被隨意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中,使得水體、土壤以及甚至大氣等環境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其他類型從污染指標發現鐵錳超標主要受本身地質結構和地質背景值的影響;氨氮、亞硝酸鹽超標主要為生物污染;固形物、總硬度、氯化物等組分超標,主要為周邊咸水入侵,原因是早期城區大規模地下水淡水開采,出現水位漏斗,造成淡水體水質咸化,淡水體面積逐漸減小。
3、地下水污染環境評價
3.1指標分類污染評價方法
根據指標分類評價的原則,將污染指標分為天然組分和人工組分兩類,參照指標分類污染評價方法對兩類指標分別進行污染評價。對于天然組分,直接運用已有的天然組分污染級別分類評價方法進行污染評價。而對于人工組分,一類是對于給出水質標準的指標,直接運用已有的人工組分污染級別分類評價方法進行評價;另一類是對于沒有給出水質標準的指標,在以往的人工組分污染級別分類方法的基礎上引入健康基準值,并對該方法進行修正。
3.2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作為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要求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可持續性。并且可持續發展理論對發展的可控性予以了重視與強調。換句話說,在實際活動中,人們要對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規律進行了解與掌握,在地下水資源規劃與布局中采取合理方案與措施,促使其可持續利用水平得到了提升。
3.3評價流程
地下水地質環境質量是地下水地質環境評價的主要評價。評價流程具體如下,首先展開調查,獲取大量資料,對評價區域中的水文、地質以及環境等與地下水密切相關的狀況進行了解。其次對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進行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最后與評價模型相結合,完成定量計算。地下水環境評價工作的主要流程可簡單歸納如下:評價目的與對象的確定-調查環境地質-對評價單元進行劃分-對評價指標予以確定-進行地下水環境評價體系的建立。
3.4認真落實環境監管職責
環保部門必須對其自身監管責任認真落實,要求指派專人進行監管負責,且對負責人的職責、任務加以明確,加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環境監管力度。
結語
明確自然環境作用與人類經濟活動產生的環境問題,對開發建設的工程采用環境保護措施同時規劃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辦法,在此同時,對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應及時跟進,對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進行預測評估和及時的分析,使其在發展過程中不至于危害人體健康以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對地下水污染防治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資金投入,健全完善的地下水環境保護體系是保障地下水生態環境和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慶海,吳海萍,楊果.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若干關鍵問題探討[J].自然科學:全文版,2016,2(1):9.
[2]柴君.淺談地下水污染環境評價[J].技術與市場,2017(04).
[3]唐旺明.探究地下水的治理與保護[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