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保持工程是預防與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項重要措施,其能夠讓目前我國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針對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來講,想要在后期使用階段將應有的水土保持價值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來,那么就必須確保自身的整體建設質量。本文主要圍繞陜北地區,闡述了水土保持工程生態化改造原則,分析了水土保持工程對水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而對水土保持工程生態化改造措施做出了有關探究。
【關鍵詞】:水土保持工程;生態化改造;措施
1、水土保持工程生態化改造原則
第一,科學性。水土保持工程生態化改造必須與多項理論知識相結合,整個改造過程會觸及到很多學科內容,比如,林業、水利與土壤等。針對水利部門而言,其對地方水土保持項目提出改造設計思想以后,需按照專業理論知識切身參與到改造全過程中,從專業角度讓水土資源抵制損害的能力得到有效加強。第二,地域性。因為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水平、社會狀況、土地利用與水土流失情況具有一定差異,所以應當采用不一樣的方式。生態化改造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優化地域環境,必須對資源條件的地域性進行考慮,進而制定與地區相符的工程結構體系。第三,綜合性。水土保持工程會觸及到農業、財政、水利、計劃、環保、國土資源、林業、建設等很多不同部門,必須經過大量的協調工作,盡可能獲得各個不同部門的最大支持,這樣才可以真正落實水土保持工作。而在這之中,水利部門對于水土工程則需要承擔關鍵職責,需要對生態化改造建設進行正確引導。
2、水土保持工程對水環境產生的影響
2.1可提升農田抗旱能力
農作物的生長不可與水脫離,而嚴重的水土流失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出現農作物水分供給不足的情況,而且這也會使農作物的養分受到破壞,對于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非常不利,從而導致農田產量下降。經過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則可以確保土壤中的水分不會出現流失,以此讓農作物生長的實際需求得到滿足,使農田的抗旱能力得到有效加強。另外,水土保持工程的開展還可以確保地下水位處于正常值范圍之內,讓農田用水的實際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促進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2.2可有效減少河流水庫中的泥沙淤積
河流當中泥沙的大量堆積,會致使河流徑流量呈現出下降趨勢,還有可能發生斷流的情況,進而使河流附近的居民與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經過開展水土保持工程,可以讓河流中泥沙堆積的情況得到有效下降,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同時種植各種不同植物,則可以進一步強化植被覆蓋率。以此讓進入河流水庫的泥沙量得到降低,實現水土保持工程的最終目標。因為水庫當中的泥沙量降低,那么儲水量便會隨之增加,這樣便能夠讓附近居民的生活需求得到較好滿足。
2.3可讓農林牧副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水資源不但對人類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農林牧副漁業等不同方面也無法與其脫離。不過,由于目前我國大力推進工業領域的發展,所以對水資源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污染,并且生活垃圾的任意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水環境,從而浪費了大量水資源,出現目前水資源嚴重缺乏的情況。在此種狀態下,由于土壤當中水分與養分的大量流失,對于農林牧副漁業的正常發展也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而經過開展水土保持工程,則可以讓水土流失的速度得到有效延緩,以此對農林牧副漁業的進一步發展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
3、水土保持工程生態化改造措施
3.1植樹造林
所謂的生物工程,實際上就是為了對水土流失進行有效防治,保護并合理使用水土資源,采用造林種草與管護的方式,增加植被覆蓋率,屬于一種維護與提升土地生產力的有效水土保持措施,關鍵包含造林、種草與封山育林、育草。因此,在陜北地區可以通過“植樹造林”工程,將對應面積的生物保護林加以規劃,進一步改造建設土地資源,這也是生態項目的關鍵內容。由于當前水土流失現象逐步變得更加嚴重,所以在采用植物造林這種方式的過程中,必須對生物品種的選擇進行全面考慮,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達到生態化改造的效果。此外,針對水土保持工作來講,其不但是人類對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與規律認識的總結,同時也是人類改造與利用自然能力的具體表現。在工程生態化改造過程中,綠化種植技術屬于一項比較實用的應對措施,經過種植各種類型的生物,使之形成綠色植被防護區域,從而讓水土流失的風險系數得到了有效降低。
3.2蓄水工程生態化改造
水利工程關鍵是為農業種植活動服務,能夠為陜北農業經濟創造較好的發展條件。在蓄水工程中,生態化改造的關鍵就是將耕作技術加以合理運用,這對于水資源的分配效率也會產生直接影響。一般情況下,蓄水區農田耕作必須重視方法是否科學,比如,等高與溝壟耕作、少耕與免耕等。建設蓄水區域,主要需把小流域作為單元,結合當地自然規律,在全面規劃的前提條件下,對工程、蓄水保土與生物這三方面的水土保持措施進行較為合理的安排。
3.3混凝土技術
在現代水工建筑中,混凝土是經常使用的一種方式,特別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建筑物當中的運用更加普遍。這種方式能夠讓整個建筑設施的內外穩定性得到進一步增強,因此針對陜北的水庫、堤壩與渠道等,都可以使用混凝土進行構建。在具體的水利生態化建設過程中,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可以在已有混凝土的前提下,讓鋼筋網變得更加穩定,進而使混凝土的牢固性與抗害性等各項指標得到明顯改善。建筑工程可以按照分區水土流失狀況,制定分區改造的防治方式,將水土流失區域分成恢復區、治理區與保護區等。經過混凝土結構增強水工建筑物的穩定性,從而形成各個不同層面的防護保護機制,使生態化改造目的得到真正實現。
結束語:
水土資源對于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科學開發和利用水土資源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地區現代化建設,同時這也是保證國家經濟事業改革的首要物資條件。所以,對于陜北水土流失等相關污染問題,一定要采用生態化改造措施將此加以改善,從而促進陜北地區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芳.水土保持工程生態化改造工程措施解析[J].工程技術:引文版, 2016(2):188-189.
[2] 高占國.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建設工程研究[J].黑龍江水利科技, 2014(2):150-151.
作者簡介:加彩紅(1978年6月-),女,漢族,陜西省延川縣人,大學專科學歷,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與工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