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良
【摘要】:對傳統村落的改造不僅是改善當地民生的必然選擇,也是更好地保留傳統,避免傳統文化流失、斷層的迫切需要。目前在我國傳統村落的改造中,工業化手段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為傳統村落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基于此,本文從傳統村落改造過程中的生態保護意義出發,對相關的保護對策進行探究。
【關鍵詞】:傳統村落;改造過程;生態保護;對策
【引言】:傳統村落是歷史文明的見證者,更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歷經百年,甚至千年的傳統村落在人際關系、建筑結構、文化傳統等方面依然保留著傳統文化的印記,但是在工業文明的推動下,對這些傳統村落的改造工作也是提高當地民眾福祉的大事。但是在改造過程中,如何實現自然與工業之間的共生,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證傳統村落的生態環境則是我們在工作中需要集中思考的問題。
1、傳統村落改造過程中的生態保護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尤其是在“精準扶貧”的政策的引領下,對傳統村落的改造已經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對傳統村落的改造并不意味著用工業文明的強勢碾壓傳統文明,用城市化的標準衡量村落的發展,相反,傳統村落作為傳統文化和自然生態得以保存的集中地,如何實現在改造中的保護則是政府工作規劃中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傳統村落得以發展的主要資源,近年來在生態旅游的推動下,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也為傳統村落帶來了新的發展生機。但是,市場因素的介入使得一些傳統村落在改造過程中走上了歧途,甚至出現了“竭澤而漁”的情況,即不顧當地生態環境,盲目鋪設道路,興建房屋,在濃厚的商業氣息中,傳統村落生態環境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失去了生態環境資源就失去了吸引游客的資本,這些傳統村落在最后不得不“自食其果”。針對這些發展過程中的“短視”,傳統村落在改造中必然要堅持生態保護的原則,將生態環境作為未來發展的出發點,這樣才能讓傳統村落在現代工業文明中找到其應有的位置。此外,傳統村落的生態環境中同樣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當地別具特色的文化形式,這些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風俗傳統,不僅是村落得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群體的關鍵,也是傳統文化在傳承中需要挖掘和保護的內容,因此,保護傳統村落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其古樸、特色的文化內容,而這也是推動傳統村落持續發展的精神力量。
2、傳統村落改造過程中實現生態保護的對策
針對目前傳統村落在改造中存在的生態問題,政府在規劃、投入的過程中,應該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措施與對策:首先,堅持生態文明的發展滲透在改造工作中來,傳統村落改造必要要依靠現代工業的力量,但是生態環境與工業文明之間并不是對立的,相反,我們應該將綠色、環保、低碳的理念貫穿在工作的始終,依靠先進技術讓傳統文明、生態文明在傳統村落中得到最大化的保留,從而體現傳統村落發展的生態和文化特色。其次,用綠色經濟引領傳統村落的持續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是文化建設的基礎,而傳統村落由于環境閉塞,經濟發展方式落后、民生福祉有待提高,因此成為政府改造工作的基本出發點,但是在改造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建設道路,引入工廠等措施就能夠為傳統村落的經濟發展帶來益處,政府在規劃中,應該堅持綠色經濟的理念,切實根據當地的生態資源,因地制宜建立循環經濟,從而實現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再次,在傳統村落改造中引入綠色生活方式,把傳統村落的生態保護與人們的生活消費相結合,從傳統文化內涵出發,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體現傳統村落“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特點。最后,注重傳統村落的文化生態發展,前面已經提到,在傳統村落的改造中,生態保護是傳統文化保護的前提,沒有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其文化的獨特魅力就難以體現,甚至會在未來的發展中出現斷層、流失,對此,在村落改造中,我們應該重視對祠堂、寺廟、古橋、古井、古樹等鄉村建筑與自然資源進行保護,用這些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印記的符號展示古村落的文化魅力。
結束語
總之,無論是從現代文明發展的趨勢出發,還是從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發,實現傳統村落的改造已經成為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但是從目前各地的傳統村落改造效果來看,其中生態保護能力不足的問題已經成為阻礙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因此,相關部門在規劃中應該提高認識,從綠色理念出發,將生態保護作為實現傳統村落后續發展的核心要素,讓現代文明與自然生態在傳統村落中實現共生。
【參考文獻】:
[1]陳立華,潘永健,張振.傳統村落景觀改造與更新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2017,44(12):44-45.
[2]荊惠娟,馮丹,商宏霞.山東章丘三德范古村落改造淺析[J].工業設計,2016(03):154+156.
[3]王國偉,張云彬.古村落景觀改造途徑研究——以新安源古村落景觀改造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0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