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廣東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出發,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以及未來林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希望對林業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生態;林業發展;戰略重點
【引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重申了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性,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是新時期對林業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即要大力發揮林業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建設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生態文明的特色社會主義作出貢獻。
1廣東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廣東林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持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不過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
1.1森林資源的總體水平有待提高
根據國家林業局對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的結果,廣東省和周邊身份在森林資源的總量和質量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單就廣東省來說,其森林覆蓋率目前為52%左右,和福建省的65%相差了13%左右,而且單位面積的森林蓄積量僅僅為福建省的的二分之一。生態功能等級達到中等以上的比例為75%,福建省為95%,二者之間的差距更是達到了20個百分點。
1.2生態產品供給有待進一步提高
生態公益林在廣東省的林業用地總面積中所占比重為37.7%,和北京、四川、內蒙地區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比例偏低,而廣東提出要建設成國內綠色生態第一省的目標,按照此比例來看,實現目標可謂任重而道遠。隨著近幾年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平均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對于森林和濕地以及清潔空氣等生態綠色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森林還面對著火災、氣象災害、森林有害生物等外來因素的威脅,這些威脅的存在,將導致生態產品短缺問題會變得更加嚴重。
1.3林業產業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就林業產業總產值來說,廣東省的總產值近年來連續居于國家首位,不過其綜合競爭能力并不是十分強大,主要原因在于林業產業的數量比較多,而且在素質方面表現的參差不齊,產業的技術裝備比較原始和落后,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其次,廣東省發展森林旅游為代表的第三產業過程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沒有能夠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森林旅游品牌,導致森林旅游發展進步緩慢;最后,省內關于支持林業經濟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出臺不多,不利于林業企業的創新和發展。
1.4生態文化傳播載體需要進一步提升
省內的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和濕地文化博物館、森林公園等以森林生態為載體的文化傳播載體的數量不足,形式比較單一,在宣傳教育過程中沒有注重公眾的體驗和互動,缺少先進的體驗式智能設備配套宣傳。
1.5生態文明制度有待健全
目前對于生態文明相關法律法規的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沒有對林業發展形成可靠的法制保障,監督執法工作不到位,企業發展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后需要承擔的責任較少,生態破壞成本低。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統籌協調機制的建立尚未健全,急需完善和健全有關生態保護的價格和財政稅收政策,全社會對于生態保護的意識不強,沒有在日常生活中貫徹環境保護的理念。
2廣東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在十九大過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廣東林業要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首要任務,將廣東省建設成為生態體系完備、生態經濟發達和生態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的全國綠色生態第一省,實現“幸福廣東”的愿望。
2.1完備的生態安全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就是生態安全體系要完備,分析當前的林業生態建設和生態景觀格局的現狀,構建廣東北部山區森林生態屏障體系和珠江、西江等重要水源地的森林生態體系、沿海防護林生態安全體系等,以此為基礎做好國土安全的生態保護。
2.2發達的生態經濟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物質基礎,建設生態經濟體系需要以省內林業資源為基礎,大力發展以建設林業基地為主要內容的第一產業,并優先發展以林業加工為核心的第二產業,加快發展以森林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
2.3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生態文化體系對于社會意識具有引導作用,有利于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有利于維護國家形象和更好的教育人民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大力發展具有嶺南特色的森林文化、生物多樣性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等,重點宣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樹立全社會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良好社會風氣。
3林業發展戰略重點
3.1保護生物多樣性
完善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的網絡體系,保證省內95%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物種能夠得到有效保護,保證70%以上的重點物種資源能夠得到快速恢復和增長,通過生態技術或者生態工程完成對已經退化的濕地重建,為當地居民提供濕地游覽場所,加強對穿山甲、蟒蛇、紅豆杉、金花茶、杜鵑紅山茶等名貴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力度,做好國家公園試點單位的篩選工作,鼓勵地方政府積極進行申報。
3.2倡導生態文明發展模式
構建以第一產業發展為基礎,第二產業建設為突破口和第三產業發展為重點的經濟發展框架,充分考慮省內林業資源的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以及環境凈容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引進環境友好型的制造業關鍵技術,增強木材和森林食品的供給能力,形成綠色、低碳、文明的循環發展模式。
3.3進行林業改革創新
建立產權歸屬清晰、責權劃分明確以及利益分配合理、配套機制完善的特色林業產權制度,建立符合現代林業發展的林場管理制度,做好林業碳匯交易項目儲備以及后續的管理工作,完善其他生態監管、生態補償和保護等制度。
結語
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是落實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是目前國內各個省份都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而建設基于生態文明為背景的林業發展新模式,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工作,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積極發展以林業為基礎的第三產業,降低工業生產比重,為實現綠色生態林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和堅實的經濟條件。
【參考文獻】:
[1]陳虹羽, 周桂萍. 生態文明背景下關于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 農業與技術, 2014(1):74-74.
[2]孫艷武.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林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分析[J]. 科學中國人, 2014(8):48-48.
[3]申傳剛. 基于生態文明下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策略[J]. 農業與技術, 2017, 37(20):189-189.
[4]薛聽香. 生態文明下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策略[J]. 南方農機, 2017(23).
作者簡介:藍廣忠,1973年生,男,廣東高州人,工程師,從事生態公益林管理和林業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