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通
摘要:伴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政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生態環境方面的保護任務。隨著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對林業生態建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方略。以求在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建設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構建一個具有我國特色的生態環境體系。本文針對林業生態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應對的策略。
關鍵詞: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措施
1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主體。既然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對象是自然生態系統,實現形式為生態產品生產,著力重點在“建設”的實踐,那么生態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主體。生態建設主要包括培育森林生態、恢復濕地生態、保護草地生態、優化農田生態、改善荒漠生態、建設城市生態、加強水土保持、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污染防治、節能減排、礦山植被恢復等多方面。所謂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積極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兩者的和諧發展,進而發揮促進社會不斷進步的職能。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關鍵,而且也為林業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新挑戰。兩者之間關系密切。因為森林是生態系統中的主體系統,因此,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主體。那么,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就是人們在發展經濟、豐富物質生產的同時,要把保護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作為主體基礎,并將之與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人類與森林共生存,實現人與森林(自然)和諧相處。
2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形勢下,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目前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制約了生態工程的順利開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科技應用不得當。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生態工程建設引入了國內外先進方法,先進科技與工程建設密切相關,應用得當能夠極大地提高工程效益。在實際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一些技術模式,結合理論與實踐經驗,借助先進技術,才能發揮林業綜合效益。二是林業工程生態建設策略不明確。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之前,缺乏合理、科學的建設策略,不能充分考慮影響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因素,例如森林覆蓋率、林種樹種的合理分布以及技術的合理選擇等。缺乏全局意識,缺少理論與實踐的經驗總結,要拒絕形式主義,將工程建設落到實處,才能促進林業生態建設順利開展。三是缺乏配套的管理機制。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成功不僅需要工程的完善實施,還需要后期維護,嚴格避免前人建設,后人踐踏毀壞的現象。但目前的林業生態建設項目過程中還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相關人員沒有明確意識,不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導致生態工程建設不理想。
3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提供強大綠色保障的對策
3.1對林業生態空間進行合理的應用
在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不是多種植樹木就是在開展林業生態建設,若是認為種植樹木=林業生態建設,這樣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正確的思想是行動落實的指南,因此想要做好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就需要在進行此建設工作過程中端正思想,在進行建設工作中對林業空間進行合理的應用。在進行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應注重搭建多樣性的林業植被結構,保持生物多樣性,這樣林業的樹木種植數量提升,同時種植種類更加的豐富,可以對土地資源進行充分地利用,不浪費每一寸土地。同時,在進行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還應注重因地制宜,結合區域地理、水源條件等進行林業生態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林業生態建設的合理性,確保這一建設工作的作用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
3.2生態造林的培育與管理
在森林培育之初,必須嚴格遵守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樹種選擇方面,必須選擇生長狀態良好、抗病蟲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強的樹種。林分結構要遵循多樣性原則,結合喬木、灌木、草類等多種類型種植,避免森林結構與樹種過于單一,以此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和抗蟲害能力。要重視苗木的消毒處理,在封山育林的過程中,要增加病蟲天敵的數量且要對其進行保護,避免人畜對苗木造成破壞,保護好人工林周邊的天然林,以天然林的生態系統帶動人工林生態系統的發展。要做好病蟲的預測、預報和檢疫工作,建立完善的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確保森林病蟲害動態預測的準確性、可靠性以及全面性。同時,還必須做好林木檢疫工作,以防危險性病蟲的侵入。在林業建設過程中,要堅持生態科學的發展觀念,提高森林的林分質量,強化森林本身對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能力。
3.3多方籌措,加大資金投入
為了保障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有足夠的資金維持,必須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增加資金投入量。第一,提高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不斷增大公益林補償面積,多加鼓勵各類投資主體,使其投資林業生態建設。環境形勢迫在眉睫,僅由國家投入保證的公益林面積無法達到預期需求,需要社會各界投入資金予以支持,鼓勵各種社會團體共同參與林業生態建設,促進整體公益林面積提升。第二,在鞏固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基礎上,多渠道吸引各種社會力量加入,鼓勵各個單位或個人踴躍參與,共同籌措林業生態建設資金。建立林業生態建設專項基金制度,做到統籌安排,合理使用,每年增加資金規模,保障工程建設資金投入。第三,落實好“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要求,有效管理林業生態建設資金,堅持“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加快構建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通過實行“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基本原則,吸引各類社會投資主體注入資金,同時實施“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政策,提高群眾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障生態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結束語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和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根基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將直接決定我國社會的發展速度,良好的生態環境與我國經濟發展起協同作用,同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國家和民族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針對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系列改進對策,以期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麥海森.試析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及構建生態文明的舉措[J].農業與技術,2017(5):57-58.
[2]徐海平.林業技術推廣對生態林業建設的影響[J].現代園藝,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