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中的公共空間環境的主要形態之一的廣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廣場的城市功能和社會作用日益突出,它是國家、政府舉行重大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人民群眾陶冶情操、休閑娛樂、強體健身的場所,它也是旅游觀光的休散中心,更是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寸金之地。在今天的現代化城市中,廣場還幫助人們減輕在快速運轉的城市中所帶來的心理壓力,給人們留出一塊“喘息之地”。因此,我國將在未來的城市規劃設計中必然要加大廣場生態設計力度,以適應國家越來越開放的發展目標,緩解當今日益嚴峻的城市生態問題。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為生態學原理在廣場設計的合理應用及廣場設計元素的生態性。
【關鍵詞】:城市廣場;生態;手法
1. 緒論
1.1背景
城市由于人類活動影響使得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通過綠地建設增加物種的多樣性可以提高城市生態環境的穩定性。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加強,質樸型生活方式的提倡,技術美學的觀念將會和自然美學更好的結合,技術美學標準中的簡潔、明快,和自然美學中的不矯情、不偽飾、不雕琢將會更好的融合,在生態廣場的尺度中,尊重自然和人的密切關系是一個最重要最基本的尺度,生態文化、生態人文、生態科學等這些生態理念將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品質。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現在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使人們渴望有一個能放松身心的優美環境,可供人進行交往、娛樂、休憩、觀賞等。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對城市廣場人性化設計的要求。因此,廣場的生態設計也要貫穿“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市民所需。從景觀、人的行為、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來探討和研究廣場設計的合理性和生態性,從而創造出更為生態化、人性化的城市廣場。
1.3生態景觀與廣場
所謂生態景觀,是指能夠到達到能源系循環、能量流動平衡,不對環境過度消耗的景觀。這就意味著設計師者應當考慮種物的多樣性,減少對生態資源的剝奪,涵養水資源,土地營養保持,維護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改善人居環境,使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換句話說,生態景觀設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系統的自我更新能力進行的景觀設計。生態廣場設計,就是根據當地的自然與文化生態環境,運用景觀生態原理,合理安排并組織廣場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是廣場和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
1.4生態廣場現狀分析
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著生態廣場的發展,并且在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生態廣場是地中海文化的產物,是歐洲城市起源和發展乃至整個歐洲城市文明的一個引人矚目的特殊現象”;有人從空間形態上來研究生態廣場的空間意義,廣場是緊忙的城市空間中的二個緩沖點,一個生活節奏的調節器”;有人從系統化建設研究生態廣場的內在機制。
2.生態廣場的發展
廣場的概念源自歐洲,中世紀的歐洲廣場通常是一個城市的核心,它是城市的戶外生活和聚會的場所;是集市、慶典及執行死刑的場地;還是市民了解新聞、購買食物、打水、談論時政或觀察世態萬象的場所。封建社會的中國也常有“午門處斬”的說法,那午門外的場地發揮的功能和歐洲的廣場是相同的,只是在說法上各異。
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場的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今天居民不用再去露天市場購買食物,不用再去公共水井打水,不用再去中心廣場聽別人發布消息,他們的社交活動都可在自己家里進行,一切東西一一水、電、新聞、郵件、購物,甚至基于電腦的一切工作都可以在家里進行。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過著孤獨的、依賴于電腦、汽車的生活,所以我們才更渴望公共生活,渴望親近自然,哪怕只是晚餐后和親人朋友的短暫的散步。現代的廣場恰好給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休閑、聚會和交流的場所。在20世紀中葉后,隨著地球環境的不斷惡化,“生態”這個概念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特別是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綠化面積小,廢氣、廢水的排放量高,水資源枯竭等等,這些都是城市居民所面對的巨大難題,所以廣場的生態化設計就愈顯重要。廣場的生態化設計實際上就是將廣場的各組成部分合理的納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中,將這個人工的系統轉化為一個自然的可循環發展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中的各部分就是這個生物鏈的各環節,具有自我凈化、自我完善的功能,從而降低日常的維護費用,捷系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3.生態廣場的設計手法
從宏觀上講,規劃設計要時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突出
特色,風格多樣”。尊重當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體和生態群落,盡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與當地特定的生態條件和景觀環境相適應,最好是“就地取材”,進口的樹木和草坪既成本高昂又不易成活,維護費用也高;各廣場的設計也不能公式化,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要有不同的設計,硬質鋪裝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滲透到地下,加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身維護能力。
現在的廣場大體上由植栽、鋪裝、水景、燈光音響、雕塑和各種娛樂設施及公共設施組成。要體現廣場的生態性就要將這些元素以一種科學合理的方式組合起來,使這些單獨的個體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凈化城市空氣,改善水質,減少噪音,為鳥類和一些小動物提供棲息和繁衍的場所。
植栽和鋪裝占據了廣場的絕大部分面積。植物對空氣有凈化作用,這對于空氣污染嚴重的大都市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甚至將一個設計符合生態學原理、植栽面積較大的廣場比喻為“城市的心臟”和“城市的綠洲”。這足以證明人們對綠色的渴望和植物對人類的重要性。
植物在保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同時,通過吸收同化、吸附阻滯等形式消納大量的污染物質,從而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植物的這種凈化功能主要表現為降塵、吸收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減弱噪聲、減少細菌以及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現代的大都市空氣污染嚴重,有來自建筑工地的灰塵和汽車排放的大量有害氣體,要使廣場真正發揮“城市心臟”的功能,就要科學的選擇樹種和樹種間的合理搭配,根據地域的不同,廣場所處環境的不同來設計植栽,使廣場的小氣候得以改善。對草坪的選擇也以當地生命力頑強的品種為佳,這樣設計不僅造價低,平時維護方便,最主要的是可供人們踐踏,使草坪不再是只能觀賞而不能使用的擺設。
鋪裝的方式與面積是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城市的綠地面積比郊區小,街道、建筑、街道等大量使用磚石、水泥、瀝青等建筑材料,這些建筑材料的反射率比植被低,因此會吸收更多的熱量;同時建筑材料的熱容量、導熱率比郊區的森林、草地要大的多,吸收積聚大量的熱輻射,使地面溫度上升。為了緩解熱島效應,廣場鋪裝就要盡量避免整塊的水泥或花崗巖鋪裝,特別是停車場。減少鋪裝面積和使用植草磚不僅可以緩解熱島效應,還有利于水分的小循環,保持地下水位的高度,利于植物生長。大面積的硬質鋪裝阻止了降雨的滲透,使地下水長期得不到補充,導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植物的根系吸取不到水分而最終枯萎而死。同時,大面積的硬質鋪裝也會導致土壤缺氧,使植物死亡。空氣中的氧氣足以滿足植物的需求,但土壤中的氧氣卻常常不足。植物根系進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氣,積累二氧化碳,當土壤的通氣性能較差時,土壤空氣與大氣的交換減弱,土壤中的氧氣得不到補充,植物根系會發生無氧中毒,根系生長受阻;嚴重時根系腐爛,植物枯死。因此,在廣場的設計中,硬質鋪裝要少用,停車場一類面積大而又游人少的地方要用植草磚,樹井的面積也不能不能過小。
水是廣場設計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種要素。另外,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植物的生存與分布,同時,植物也對水環境發揮一定的調節作用。縱觀當今許多廣場設計與建設,都無一不借助自然的或人工的水景。水景可分為靜態水景或是動態水景。靜態水景一般為人工湖、賞魚池等;動態水景一般為噴泉、跌水池、落水墻和人工瀑布等。這些水景無一不存在水污染嚴重、水質惡化,運行起來浪費嚴重和能耗大等問題。
在廣場景觀中的水體由于水體不經常流動及體量小等問題,進入水體的污染物質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水體中的氮、磷,鉀等植物營養質過多,導致水中的浮游植物過渡繁殖,使水體富營養化。對這種水體污染目前大多數管理人員是往水體中投放化學殺菌藥劑,但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過一段時間又會復發,并且會造成再次污染。若是用自來水補充水源,用下水道排水就會造成巨大的浪費。
隨著全球空氣污染,水質惡化,資源枯竭等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已經開始致力于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生態性設計是廣場設計的大勢所趨,也是整個建筑界的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克菜爾·庫珀·馬庫斯.人性場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01年10月
[2]冷平生.園林生態學,中國農業出版,2003年9月
[3]陳有民.園林樹木學,中國林業出版,2003年3月
[4]郭學望、包滿珠.園林樹木栽植及養護學,中國林業出
版社,2003年7月
[5]唐學山等.園林設計,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年2月
作者簡介:趙夢鈺(1992年4月),女,河南鄭州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