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秩輝
【摘要】: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地區都存在開山采石的現象,產生了大量破損山體,不僅破壞了地質地貌景觀、生態環境,造成視覺污染,而且存在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使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開展破損山體治理工程的必要性。本文對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治理的有效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治理措施
破損山體治理工程的目標既包括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確保安全,也包括恢復山體周邊的生態環境,營造良好的景觀。破損山體治理工程涉及地質災害、巖土勘察、環境地質、建筑施工和園林綠化等多個學科,這就對山體修復的技術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破損山體修復特點
1.1破損山體現場情況復雜,產生的地質環境問題種類較多。破損山體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高陡邊坡往往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另一方面是山體在開采后,原有形態及植被遭到破壞,造成基巖裸露,景觀損毀。
1.2破損山體治理方法的選取應充分考慮建設單位治理資金預算情況。在編制設計方案時,應充分與建設單位溝通,了解治理資金預算額度,以便對治理方案進行優化,在確保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做到經濟合理。
1.3破損山體治理工程受地層巖性、巖石完整程度、堅硬程度,山體破損立面高度、坡形坡度等山體內部條件影響,也與山體位置、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周邊道路和建筑物情況等因素有關。
1.4治理工程需要明確治理重點。不同山體,因山體位置、建設單位需求、城市規劃等不同,側重點往往也不一樣。城區內的山體,治理工程完成后可能計劃建設山體公園,這就對治理工程的綠化工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設計方案需考慮營造出良好的園林景觀;郊區主要交通沿線兩側的山體,治理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視覺污染,因此綠化工程中可以選擇成活率高、養護成本低的普通松柏類植物;地處鄉村存在偷采的破損山體,山體治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進一步的開采,因此可以在清除危巖體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后,沿坡下栽植高大苗木遮擋立面,然后在平面覆土綠化,這樣既能達到治理目的,也節約了費用。
2、破損山體治理的基本原則
安全性原則:在破損山體整治過程中,首先應對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治理,采用排險措施清理危巖體,確保施工安全。
因地制宜原則:根據每一座破損山體的位置、破損范圍、破損立面高度和地質環境條件等進行綜合分析,選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和方法,消除危險,改善山體生態環境。
協調性原則:在破損山體治理設計時,注重治理效果與周邊地形地貌、植被等一致。植物種類選擇和群落構建應盡量選擇較多植物種類,避免物種單一。確保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生態過程的穩定性。治理完畢后綠化效果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景觀和諧自然,融為一體。
自然恢復原則:山體恢復治理后,綠化植被有一定的養護期,養護期過后,植被必須有自己存活的能力,自然生長,不依靠人工養護,若養護期過后,植被不能存活,就不能達到治理的目的和效果,治理中選用的植被應以當地植被為主,確保成活率。
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原則:破損山體治理工程設計中,應采用在以往治理中經常出現的、較為成熟的方法和工程措施。一方面降低治理難度,保證治理效果,另一方面節約資金。
3、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治理的有效措施
3.1科學編制施工方案
制定修復方案時首先要確定損毀山體的破壞類型,比如礦山坑口屈洞型、采石場露天破損型、山體切面斷開型、尾礦堆積山體型、山體取土平面型等,針對山體損毀面積、回填土石方量、表土來源與數量,確定栽種植物種類、數量和栽種與遮蓋方式;最后要確定施工時間,作出用工、車輛、耗材、土石、苗木等工程概算和施工要求,繪制有關項目位置圖、項目現狀及預測分析圖、項目生態修復規劃圖、項目施工設計圖和治理后效果圖。做到認真規劃,嚴格設計,依設計施工,確保修復質量與效果。
3.2運用適宜技術措施
一是預防控制措施。主要是在礦山、采石場、尾礦庫、廢石場等工程建設中,為防止生產者無限、無序擴大山體損毀面積,防止斜坡徑流洪水沖蝕已修復林地的表土,以免出現水土流失和泥石流,而采取的修建截水與排水溝、擋土墻等水土保持工程。二是工程加固措施。針對礦山坑口、采石場、排巖場、塌陷區、修路破損山體等出現的斷面和塌陷地,采取砌墻護坡、網格固土護坡、土石填埋等護坡工程措施,確保堆放土石、礦渣等尾礦庫的安全穩定性,為全面采取生物工程措施打下基礎。三是土壤修復措施。主要是針對破損山體的地表土壤損失后無法栽種樹木的情況,采取客土、回填表土、填加基土等措施,恢復林地土壤理化性狀。回填土要分2步進行,先填加碎石和土壤混合基土,形成水分滲透層,增加土壤通透性,可利用廢棄礦渣、碎石渣、棄土場、城鄉拆卸建筑垃圾等作為填加基土,厚度不低于30cm;然后回填厚度不低于30cm的表層熟土,并進行平整和挖坑整地。
3.3把握合理技術途徑
在落實修復山體的技術途徑上要推行生物工程與還土工程相結合、造林與種草相結合、栽種喬灌樹木與栽種藤本植物相結合、綠化覆蓋與工程護坡相結合、綠化美化與景觀造園相結合、營造生態林與營造經濟林相結合。針對不同區位、不同類型的損毀山體,綜合運用土建、生物等技術途徑,靈活進行設計,把損毀山體治理成生態防護、休閑觀光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樣板工程。
3.4采用立體多樣化設計
對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施工設計,要根據山體損毀的面積、形狀、恢復難度、所處區位、礦山周邊環境與經濟實力等情況,統籌采取綠化、美化、香化、效益化、景觀化設計模式,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花則花、宜果則果、點塊結合、景綠結合、修廢利廢,把破損山體生態修復項目與植物造林和城鄉綠化美化結合起來,將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成為綠化美化的精品工程。節儉、科學、求實、立體多樣化設計施工。
3.5落實施工與管護責任主體
采取嚴厲的經濟和行政手段,確保對破損山體生態修復不走過場、不出現返工,確保按設計施工。對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的全過程監督管理對保證施工質量非常重要,要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簽訂責任書,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監管與審計,確保按設計施工,保證修復效果盡快顯現。
結語:
破損山體的修復治理是以綠化為主的生態修復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項投入較大、施工復雜、技術含量高的系統生態建設工程。
【參考文獻】:
[1]唐朝暉,柴波,羅超,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設計思路探討――以廣西鳳山縣石灰巖礦山為例[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3,40(02):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