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明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戰略上布局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給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定了明確的方向。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建設,需要在物質和農民的精神兩個方面共同提升。本文就對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分析,研究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和困難,并根據具體問題,給出相關的提升方法。
【關鍵詞】:農村;生態文明;脫貧致富
【引言】:
中國經歷近四十年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工業水平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逐步加速。為了提升中國的生態環境,保持中國可持續發展,習總書記在十九大的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提出“農村振興戰略”。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能夠讓我國的小康社會如期實現,讓中國的發展和自然環境和諧,是當前農村建設的主要目標。
1.農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地區都使用“先破壞、后整治”的開發策略,對地區的水土資源進行過度利用。在農業生產上,化肥、農藥過度使用,雖然提升了農產品的產量,并增加了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卻也引發了不少生態問題。在農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農業發展,是改善水土資源環境的迫切與需要,在農產品市場上,也符合人們對農產品安全的要求,保證中國的食品安全,同時,還可以提升我國的農業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為中國長遠發展提供動力。
2.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在農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可以讓我國農業與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與此同時,也能豐富農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當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
2.1 缺少足夠的經濟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取得了很快的發展,但是由于農村的基礎設施不足,很多農村在偏遠山區,使得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差距越拉越大。很多農村,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無法有效進行。
2.2 農民缺少足夠的環保意識
由于過去的開發方式,使得很多農民養成了壞習慣,種植時使用大量農藥和化肥,一些從事養殖的農民也隨意將廢水排放,亂扔垃圾,對環境繼續進行著破壞。隨著生產力的提升,一些產品也進入農村,因為缺少足夠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得包裝袋亂丟的現象在農村時常發生,加重了農村的白色污染。
3.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常用措施
3.1 對農民進行教育,提升環境保護意識
農民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所以他們的對保護環境的重視程度,決定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效果。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始,可以通過講座、活動宣傳的等手段,提升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比如每年的“地球日”、“世界環境日”,有關部門可以舉辦活動,宣傳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污染環境的后果,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并增加他們的責任感。也可以宣傳一些法律,讓農民了解法律的相關政策,約束農民的行為。最重要的是,在這些宣傳活動當中,對環境保護的好處進行宣傳,讓農民明白環境保護意味著生活環境可以變得更好,從而提升農民的環保意識、節能意識和生態意識。
3.2 完善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
過去在進行地區建設時,流行著唯GDP的觀念,很多地區為了提升自己的GDP,不注重環境保護,總是進行“先破壞、后整治”的建設方法,對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必須尊重經濟規律,注重每項措施的環境成本,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創造綠色GDP。對于農村的農業和工業生產,要進行嚴格的監督,并制定相關的防治條例和環保條例,減少農村養殖的廢物排放和農藥對華景的破壞,對于有破壞行為或不符合規定進行生產的,必要時可以處罰,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系統和擬定相關的考核指標,讓各級領導干部、專業人士有更強的責任感。
3.3 發展生態農業,領導農民脫貧
農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是經濟,只有經濟水平提升,才能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落實。對于不同地區來說,通過挖掘農村的自然資源優勢,讓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生產共同進行,讓生態農業產業化,從而讓農村村民脫貧致富。
比如在政策上對農村的綠色農產品進行扶持,通過減免稅收、政府補貼,并幫助農民進行進行銷售渠道建設,使綠色食品、綠色產品銷售。對自然風光比較靠的農村,可以開展農村旅游、生態旅游,依靠旅游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幫助農民脫貧,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
3.4 提升農業科技
將機械化、數字化的技術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可以減少能源浪費,降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從而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不同地區要因地制宜,根據自身的經濟能力,選擇合適的機械和技術。其次,要提升農村的廢水、垃圾處理水平,減少因為農業廢棄物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從而提升農村的生產環境,夯實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
3.5 合理吸引和使用資金
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長期依賴于政府投資,這樣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首先政府的政策改變很可能造成生態文明建設“斷奶”,其次,建設的目標就是讓農村自主的進行下去。所以農村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要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使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可持續的進行下去。在獲得資金之后,要把資金用到有用的地方,比如解決道路硬化、污染防止、廢水處理、垃圾處理、道路建設。在進行資金使用時,也要進行嚴格的統籌安排,防止資金被私吞,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
結束語: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不僅要提升物質,還要讓農民的精神上有錯進步。同時,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讓社會各界的人士加入到其中去,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農村也要嚴明紀律,規范制度,保證生態文明建設不會有太多錯誤,減少農村的違規行為。在取得成果后,還要帶弄農民脫貧致富,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于法穩,楊果.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與路徑[J]. 重慶社會科學,2017(12):5-12+2.
[2]趙明霞,包景嶺.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5,40(02):131-135.
[3]劉曉光,侯曉菁. 中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政策的制度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11):105-112.
[4]戴圣鵬.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模式探索[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3):183-187.
[5]周航,李君.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金融支持措施研究[J]. 農村經濟,2016(01):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