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富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運河街道地處杭嘉湖平原的西南部,位于余杭區東北部,境內大運河貫穿東西。運河街道以甲魚和黑魚為主的特種水產品養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已成為農業的支柱產業,生態甲魚養殖面積達8000余畝,產量3300噸;黑魚養殖面積達1800畝,產量4500噸,產值達2億多元,榮獲了浙江省“甲魚之鄉”、“黑魚之鄉”稱號。這里原來被稱為黑魚之鄉產量最多的時候,大概能占到杭州市區70%左右的黑魚供應量。
但傳統的“兩魚”養殖帶來的水質高污染、收益低效能等負面影響,與周邊群眾改善居住環境的美好愿望形成極大反差,黑魚屬于肉食性魚類,需要投喂大量冰鮮魚塊,魚塊本身腥臭,又容易沉入水底累積,這樣水體本身容易富營養化加上黑魚生長周期較長,水質比其他養殖更加糟糕,長期的黑魚養殖導致了水體的富營養化,流域水體長期處于劣類,在定期的水體交換過程中,魚塘內的水又排入京杭大運河之中,形勢嚴峻,需要采取措施整治刻不容緩。2015年起,運河街道堅持以生態、高效、綠色治水倒逼傳統水產養殖業轉型,深入開展“五水共治”工作,黑魚養殖綜合治理,溫室甲魚進行關停整治,涉及農戶374家,整治面積達5676.3畝。整治過程中,堅持轉產觀念宣傳引導、創新產業技術輔導、轉型升級全程指導三大核心路線,筑巢引鳳,探索實踐PPP模式,引導實現農戶觀念、生產方式、產業發展三個根本性的轉變,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贏,往日的甲魚塘蛻變為荷蘭花卉園,黑魚塘化身為荷花塘,“黑腥魚塘”變身成為“綠富美花海”。
1、宣傳引導促農戶觀念轉變。一是入戶入心抓轉產。涉及黑魚、甲魚養殖關停整治,運河街道專門成立轉產工作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相關職能科室負責人為小組成員。聯村領導、聯村干部包村聯戶,深入田間地頭,點對點地宣傳轉產政策和農業發展最新訊息,幫助養殖戶打消顧慮,提振轉產信心。二是深入調研定方案。為提高農戶轉型生產的可行性,召開村書記意見征求會8次、養殖戶座談會5次,進行專題研究。組織相關科室人員、村干部、養殖戶到湖北省、德清縣等地開展實地考察,學習蓮藕種植、水產養殖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組織農技人員和農戶現身說法、交流座談,引導養殖戶主動學習高效種植、生態養殖的新知識、新技術。三是強化宣傳造聲勢。迄今,召開街道、村兩級黑魚、甲魚養殖轉產工作動員大會8次,2500余人次參加,統一思想,明確整治要求。村級黨組織印發轉產告知書,發揮村二級網格支部作用,村民組長、老黨員、老干部主動宣傳水產養殖轉型轉產的現實意義。利用宣傳車、宣傳橫幅、公開欄、微信公眾號、華數電視滾動字幕等媒介,加大宣傳力度。懸掛宣傳橫幅300余條、發放各類宣傳資料2000余份,營造濃厚的轉型轉產氛圍。
2、技術指導促生產方式轉換。一是技能培訓,農戶轉產“心中有術”。區農業局邀請湖北農技專家、組織基層農技人員和區內生態養殖大戶,以村為單位,采取理論培訓和現場實操相結合方式,開展農業種植技術和漁業養殖技術指導培訓。截至目前,開展培訓10場次,參訓農民達511人,發放宣傳資料900余份。二是規模養殖,發展效益“穩中求升”。被列入綜合整治范圍的養殖戶,將土地統一流轉到村經聯社,以村為單位進行二次流轉。按照綠色、有機、無公害的要求,引導土地向大戶、向專業合作社、向農業園區集中,形成規模效益,切實提高畝產收益。目前,運河街道已經涌現出了30多戶從事藕魚套養、觀賞蓮藕、藕帶采摘的養殖大戶,每畝產值在8000元左右。三是強化監管,整治措施“揮鞭留痕”。將黑魚養殖綜合整治后續監管工作與大聯動治理網格化實體運作結合起來,區環保、農業、公安、國土等部門加大對東湖街道、仁和街道等以生態養殖為主的4000余畝黑魚塘聯合檢查力度,建立日常巡查機制。共抽檢商品魚26批次,重點檢測氯霉素、孔雀石綠、硝基呋喃等,抽檢冰鮮魚等餌料12批次,重點監測是否存在呋喃西林和呋喃唑酮殘留。目前,已開展聯合督查50余次,發放告知書300余份,確保整治效果不反彈。
3、生態引領促產業模式轉型。一是突出重點強招商。運河街道與杭州九蓮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啟動千畝荷塘月色產業園項目。項目涉及10個村,土地面積達1133畝,總投資金額為1000萬元。通過“公司+農戶”、“基地+大戶”等操作模式,在集中區塊和分散區塊開展生態種植,形成集種植、服務、加工、銷售于一體的“一站式”經營線路。如今,原先的黑魚塘已然呈現出“香蒲薰風,雨中賞荷”的生機景象。二是因地制宜巧施策。在轉產工作中,注重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不搞一刀切,探索農民參與生產過程、共享經營成果的發展路子。結合各社區土地現狀,優化發展都市農業。對成片的土地,通過招商引資,建設農業園區;小區塊的承包給個人種植蔬菜、生態養殖。如運河街道專門落實力量包干負責,做好土地集中流轉、池塘連片改造和蓮藕集中種植等工作。踐行“互聯網+農業”等新模式,成立漁歌電子商務公司,與順豐等電商平臺對接,打開網絡銷售渠道,擦亮生態黑魚這張金名片。三是產游結合傳文化。把黑魚、甲魚轉型轉產與“美麗鄉村”建設、千畝荷塘打造、萬畝生態觀光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邀請專業設計院規劃方案,以上塘河、大運河為背景,挖掘余杭水鄉文化內涵,融入鄉村旅游元素,著力打造花卉基地、荷花景觀帶、新農村示范村、鄉村旅游等樣板點,以賞花、采蓮、燒烤等為旅游內容,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全面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共建美麗水鄉余杭。
運河街道在以治水倒逼傳統水產養殖業轉型過程中,邊治理邊摸索,街道幾個原本黑魚養殖大村引入企業,發展蓮藕種植業,原來的“黑腥魚塘”變身“綠富美花海”的千里荷塘月色,環境改善的同時,經濟效益也有了明顯的提升,老百姓對這種模式的整治也是稱贊,接下來,運河街道將漸進擴大種植規模,并且通過保障終端的銷售來保障農戶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讓千里荷塘成為運河街道一張旅游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來觀賞,提高知名度和增加農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