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東丫
【摘要】本文主要從企業生產經營角度切入分析,論述了企業為實現自身的利益和目標在定價、提供全方位服務以及創新投入三個方面的經營決策與交易成本理論指導下的企業決策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探討了交易成本理論的缺陷問題。
【關鍵詞】交易成本;價格歧視;全方位服務;產品研發
一、價格歧視與交易成本
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是經濟學上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以不同的價格銷售同一種產品,被稱為價格歧視。而我們知道,企業想要獲取最大利潤,就要采取價格歧視,或者說施行價格歧視給企業獲取最大利潤帶來了可能。
價格歧視均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1.市場的消費者有不同的偏好,且不同的偏好可被區分開。2.不同的消費者群體或不同的銷售市場是相互隔離的。做下圖來分析價格歧視帶來的經濟利益。
我們看到價格歧視使得企業有獲得最大利潤的可能。但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制定價格更趨向于實行不二價格,大大節約定價成本和消費者進行討價還價的成本。我們能夠看到,在一定條件下,遵循交易成本理論在現實市場中卻會損害企業的經濟利益,因此這也構成了交易成本理論的又一處不足。
二、企業全方位發展與交易成本
企業是市場的替代物,而市場不過是社會現實需求、潛在需求與滿足需求的統一,那么,企業應該順勢而為,去努力發現市場需求,乃至創造市場需求,并通過滿足消費者的這些需求而成就一番事業。
大多企業開始時專一生產一種產品,隨著該種產品生產技術逐漸成熟,產品占有的市場份額逐漸趨于穩定,這時企業在謀劃下一步的市場策略時,還會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而開發更加多元化的產品并且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而這就體現在盡可能的滿足消費者各種不同的需求。這里主要論述企業為占領市場而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策略。比如思科公司,它實行以顧客為導向的決策鏈,對顧客進行分類管理,其基本出發點是為了滿足顧客需求,站點的設計特點便是使顧客能夠直接給公司反饋信息;另外,CISCO建立了用戶的Entitlement Database,利用該數據庫可使一部分用戶獲得密碼,允許他們接近公司的重要信息,而對另一部分用戶則保密,這就使CISCO能靈活地按顧客的不同類型創建內容和服務。CICSO公司獲得各界的好評,不僅在于它技術的開發能力、管理文化,更在于它以網絡為基礎為自己的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企業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比如占領市場份額,樹立品牌形象等)而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成本,比如信息技術產業在交易達成后,需要使用更高的成本去管理和保護客戶的信息,增加了交易發生后的監督成本和防止第三方侵權的成本;普通產品和服務類企業的售后服務,定期咨詢和檢查以及定期保養和檢修,企業諸如此類的服務在交易雙方簽訂協議之后,會大大增加企業的監督和防止侵權的成本,當然,我們也會看到,在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的過程中,樹立了自己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同時擴大了市場份額,也因此可能會增加銷量和銷售收入。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去選擇是否提供更為貼近消費者的全方位服務,需要綜合考量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的同時所增加的企業的交易成本與這種全方位服務所帶來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增加,并選擇最有利于企業的決策。這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大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簡而言之,在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方面,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去進行企業的決策與企業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增加的利潤和利益相違背,因此這就又構成了交易成本理論的一個缺陷。
三、企業產品研發與交易成本
“創新”是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首次提出的概念,他從經濟角度,把創新界定為“執行新的組合”,指從新思想的產生到產品的設計、試制、營銷和市場等一系列活動。正如德魯克所說企業不創新就死亡,為了生存,為了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或者在技術進步中獲得先機,企業都要進行創新。
企業為了把握市場,創造市場,往往要不斷地實施創新,例如三星。韓國三星是電子產品的佼佼者,但在光學產業不足為提,而三星通過與日本光學巨頭賓得的合作,把當時最受歡迎的MP3/4功能加入數碼相機,使該產品獲得巨大成功。接下來,我們從交易成本的角度進行分析,企業在進行新產品的創新時,需要搜集大量有關信息,進行市場分析和預測,制定營銷方案,增加生產線等等,才可最終決定是否生產,而在企業決定進行產品創新后,新產品的出現,必然會帶來價格的重新制定,而在一種產品的實際銷售過程中,企業為了獲取最大利潤,又必然實行某種程度的價格歧視。此類增加的交易成本屬于交易成本中的第二類,討價還價成本。也就是說,企業會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或者搶占先機、把握市場而需要進行新產品的研發,但是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考量,對于新產品的研發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顯然,企業在實際的產品研發之前,應該衡量為開發新產品所付出的各項實際有形成本、時間成本、信息搜集成本,以及研發之后所要增加的交易成本等各種成本與新產品能夠帶來的收益,并最終選擇對企業更為有利的決策。就此來看,如果企業只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考察和對待新產品的研發問題并作為理性人最終進行決策,則會由于交易成本的增加而放棄開發新產品,而這顯然與企業獲取利潤最大化或者實現諸如成為市場領導者等此類目標相違背,因此,這就又體現了交易成本理論的一個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基于企業自身生產經營的角度,分別從價格、服務以及創新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為實現利潤目標、市場占有率目標、以及品牌形象等目標時,所進行的諸如價格歧視策略,提供全方位服務策略和研發新產品策略的決策制定,在遵從交易成本理論的前提之下,可能會有損于企業實現自身目標,實現利潤最大化,提高市場占有率。由此而形成了交易成本理論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羅納德·科斯.企業的性質[J].現代制度經濟學(上卷),2009.
[2]盧志剛.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3).
[3]奧利弗·威廉姆森.市場與層級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4]曾維君.企業交易成本的構成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9(5).
[5]高齊,鄧春寧.試論價格機制與企業性質[J].人民論壇,2012(29).
[6]楊洪.思科的全方位網絡服務[J].市場營銷案例,2011(10).
[7]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蘇州:立信會計出版社,2017(1).
[8]馬小琴,陳土麗.淺談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J].商情,2014(37).
[9]劉安,徐彬,張陽飛.將科斯定理用于企業經營[J].企業管理,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