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文
【摘要】當前我國能源消費量逐年增加,能源短缺問題日益嚴峻。能源的有效利用關系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源與勞動力本質上是一種替代關系。然而在長期,能源消費與就業增長之間是否存在穩定的關系,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內在邏輯,這是本文要研究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能源消費;技術進步;就業增長
一、引言
隨社會文明進一步發展,當前自然資源日益匱乏,能源供給日趨緊張,世界逐漸從“空”的世界走向“滿”的世界。眾所周知,能源匱乏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一步加深,人口數量的增加,刺激了社會化的發展,不斷擴大能源的使用范圍與使用量。在能源使用程度加深的同時,就業水平也在發展變化著。能源消費與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和就業水平一定存在某種相關關系。尤其作為重工業發展重點的華北地區,其經濟發展和就業率的提升離不開能源的大規模使用,能源無疑是華北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但是目前,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與技術水平的提高,各地區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朝著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轉變,一定程度上使得能源消費結構、能源使用效率甚至能源使用量發生變化。考慮到就業是民生之本,本文將就業作為對能源消費敏感性的導向,因而,本文對此提出疑問:在較長時期中,華北地區的能源消費是如何影響就業水平的?
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做出了如下猜想:首先,在較早時期,華北地區能源儲量豐富,一開始就抓住了重工業發展的必要優勢,在這一階段,能源使用速度快,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與對能源的節約利用的忽視,這時能源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之后,隨著能源的大規模使用、能源過多開采加速了能源的枯竭態勢,在這一階段,對于通過技術手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探索與嘗試不斷增加,并已見成效,由此引發的技術革新催生了崗位的變革,由此改變了就業狀況;另一方面,能源消耗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能源危機使得勞動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產業發展受挫,而技術密集型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反而有較大發展,因而影響了就業結構的變化。
二、文獻回顧
能源稟賦對就業增長有負向作用(趙領娣,2013),“資源詛咒說”反映了資源富足反而導致了由于過分依賴資源反而拖累經濟發展、就業增長的現象。
姜磊(2011)選取了能源稟賦、技術水平和產業機構以及市場調節作為控制變量,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尤其是減排效應進行分析。如國涓(2009)研究了重化工業對能源消費強度的空間異質性影響;張曉平(2008)通過選取能源消費規模份額指數、能耗強度指數和綜合消費指數,分析指出經濟發達區域由于重化工所占比重較大,能源消費較大,也就是重化工業程度的確與能源消費相關,地區重化工業比重越高,能源消費強度越大,這一觀點與上述國涓(2009)的結論相一致。
劉華軍(2015)等對能源消費的空間結構做了系統研究,發現了能源消費在全國范圍內呈現出一種空間網絡形態,并以沿海省份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毛雁冰(2012)認為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會顯著影響就業的變化,表現在低碳下的能源使用將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就業產生負向效應,而對第三產業而言,一些受教育程度較低、勞動技術水平較差的就業者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沖擊和壓力。
華北地區產業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問題,改變能源消費結構已成大勢。同時,考察華北地區的就業情況,發現該區能源消費行業仍然是大部分就業崗位的支柱,吸納了絕大多數的勞動力,而一些新興行業、第三產業等耗能量低的產業處于正在發展階段,承擔不起太多的崗位責任。
三、就業增長對能源消費的敏感度分析
本質上就業是各種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因而,各種要素的投入比例關系到產業經濟增長水平和就業狀況;當各種要素協調配置時,能夠用最少的能源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相反,當各種要素配置不當時,即便投入了過多的能源,也難以達到提高產量,促進經濟發展與就業的目的。因此,能源與就業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替代關系。能源消費的變化往往會導致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調整,使得勞動力在不同行業和地區之間進行重新分配。這時候,一些落后產能自然會面臨淘汰,綠色產業和就業機會應運而生,迎來就業的熱潮,對勞動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轉變了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結構和內部情況。
產業結構是關系到能源消費對就業影響的重要因素。由于產業結構受技術進步、要素投入結構、能源政策以及能源消耗總量等諸多因素控制,因而產業結構對能源就業的影響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強的異質性特征。因而,我們在關注能源消費總量的時候,還應該考察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利用強度,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嘗試通過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降低能源浪費和污染程度、增強技術創新等措施來通過調配能源消費來實現就業的良性發展。
針對就業對能源使用的技術水平敏感性的研究,表明在技術水平既定的情況下,能源消耗量的直接減少會顯著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與就業水平的提高;另外,盡管技術水平的提高確實會使得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費強度的下降,從而使得經濟產出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技術可以說是一種能源的替代性資源,從技術的一開始投入使用,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比如高科技機械的購買、高端人才的聘用等等,這些無疑是很大的支出,因而在這一階段,經濟凈產出未必會有很大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
技術進步對于就業水平的另一個負向影響在于技術進步改進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產量與機械化程度,在另一程度也使得經濟的快速發展,反而加大了對能源使用的需求量與速度要求,這反映了科學技術在降低能源使用中的反作用。不過,總體來說,技術進步仍然是推動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改善就業水平的主要推動力。
當前社會提倡低碳化生活、低碳化發展,并不斷加大能源減排力度與懲罰力度。低碳化的能源使用對于能源消費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從能源種類的變化來說,能源低碳化使得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遇冷,而可再生的新能源開始受到廣泛開發與利用,從而催生的新興產業部門提高就業水平。另一方面,新能源的使用會對其相關產業的發展變化產生影響:比如,新能源的使用會導致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關停并舉,落后產能面臨淘汰,對一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形成沖擊,形成失業。因而,探究就業水平對于能源消費的敏感性需要充分考慮新能源的“創造性破壞效應”。
目前針對能源消費對于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層出不窮,然而針對就業對于能源消費的敏感度研究尚少,而且華北地區是大規模使用不可再生能源的代表性地區,然而對華北地區能源使用的特定研究卻少之又少,本文彌補當前研究的不足,以華北地區為例,創新性的研究就業對于能源消費的敏感度。希望能夠填補當前華北地區能源消費研究的空白。
四、結論及建議
就業是各種要素投入的結果,我們得出了能源消費與就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替代關系的定論,并認為,就業對能源消費有著敏感性的變動,主要通過能源消費的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的變動而變動。當前,要想改善就業現狀,就需要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合理調配能源,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從而增加更多良性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就業崗位。針對當前華北地區就業與能源消耗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依靠能源消費提高經濟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是最快速、最有效、風性低的發展模型,但是同時也是對環境污染程度最高的。而且,當前能源儲量處于緊缺形式,地質學家哈伯特早已預見了礦物資源的“鐘形曲線”規律,因而一味的“靠山吃山,靠水喝水”并不是長久之計。
(二)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對于改善當前就業狀況是十分有必要的。高耗能的產業雖然能夠吸納較多的勞動者,然而一旦高耗能企業被整治或淘汰,就會產生大量人口失業的情況,從這一方面來說,高耗能產業的就業是有很大彈性的。換言之,當就業結構是健康良性的,這時不少人從事高技能崗位,被替代率低,因而就業比較穩定。
(三)對于政府或者企業來說,應該鼓勵開發新能源,投資高新技術,加大對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的投入,使經濟增長和就業受益于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成本下降、規模擴大效應。通過技術發展,增加能源或者虛擬能源,從而轉化為勞動力。與此同時,加大勞動者的科學教育水平,提高勞動者技能,提高人力資本,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四)要降低結構性失業的影響,需要加快勞動力市場的改革。推動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進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信息服務的規模和質量,強化勞動力供需之間的匹配效率。提高就業水平。
參考文獻:
[1]胡紹雨.環境稅“雙重紅利”在中國的實證檢驗[J].中國物價.2017(1).
[2]張劍英,陳桂東,孟建東.碳稅對中國經濟和就業的影響[J].經濟縱橫.2016(10).
[3]陸旸.中國的綠色政策與就業:存在雙重紅利嗎?[J].經濟研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