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要】本文結合新時期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現狀,探討通過構建舒爾茨“內涵式”發展模式來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人力資源素質,建議外延式發展與內涵式發展相結合,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舒爾茨的農業經濟理論對于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舒爾茨;農業經濟理論;內涵式發展;轉型;現代農業
一、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起點。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農業不僅提供人們所需的最基本的消費品,而且是其他部門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實現工業化的基礎和前提。另外,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農業生產部門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份額較大。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生產的增長快慢本身就是影響國民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舒爾茨的農業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
舒爾茨(1902-1998)長期專注于農業經濟和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發展研究。他在1964年發表的著作《改造傳統農業》中,系統地分析了傳統農業的特征、形成機制和收益特點,提出通過技術進步和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方法來“改造傳統農業”,強調用“內涵式”的方式來發展現代農業。
舒爾茨認為傳統農業在其可配置資源方面是很有效率的,“因為農民已經用盡了自己所支配的技術狀態的有利的生產可能性。”但是,由于追加的農業要素投資的邊際生產率不斷下降,傳統農業對儲蓄和投資缺乏足夠的經濟刺激,很難進行儲蓄,缺乏資本流入。導致貧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傳統農業的低收益率,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是引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技術變化。舒爾茨是人力資本理論的倡導者之一,他認為人力資本是農業經濟增長的源泉,農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頭等重要,“各種歷史資料都表明,農民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與其耕作的生產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正相關關系。”而獲得能力的過程不是免費的,本質上是一種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人力資本投資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職培訓及提高健康水平,其中教育更加重要。
三、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明顯不足
(一)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基本上處于初期階段
現代農業的特點就是將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創新成果不斷引入農業領域,使之成為一個多部門、多學科、多層次的知識系統與工程系統。目前,中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亟待增強、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艱巨;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突出,亟需提高農產品質量;農村中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分配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從這幾個方面看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
(二)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后勁不足
由于中國工業化進程中一系列優先發展工業的傾斜政策,資源配置、利益分配過多地傾向城市和工業,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農業的投入雖然大幅度上升,但在國家財政預算總額中比例仍偏小,且比例呈下降趨勢。從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系看,2016年中國三次產業的增加值比重依次為10.1%、46.8%、43.1%,而其就業比重依次為34.8%、29.5%、35.7%,可以看出農業勞動力比重大大高于農業增加值比重,既表明第二、三產業對于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吸納不充分,也可以看出農業發展滯后,農業生產的比較收益較低。
(三)中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滯后
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目前,中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3%,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需要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
(四)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短板
農民是現代農業的主體,是現代農業的核心要素,目前,中國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和教育水平落后已經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短板,中國農村人均受教育時間平均為7年,遠低于城市人均13年的水平。
四、舒爾茨的經濟理論對解決中國現代農業問題的啟示
根據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按照舒爾茨“科技+機制+教育”的理論,將中國傳統農業改造為現代農業的主要思路包括:
(一)構建農業知識與創新體系
現代農業發展主要依靠運用新技術和新知識,要使新技術、新知識迅速、有效地被利用,需要逐步構建一個高效運轉的農業知識與創新體系。教育、研究、推廣協同發展、有機銜接,才能使農業知識與創新體系發揮良好作用。
(二)開展多層次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
新形勢下要根據現代農業對不同層次的農業勞動力的需求,逐步建立層次分明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工作。鼓勵并資助在高校中開發“現代農業高端人才”培訓項目,培養一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民帶頭人,成為中國新型“職業農民”的骨干力量。積極推動在職培訓和成人教育,鼓勵農業推廣站、農業資料銷售企業、各類協會、農業合作社和政府機構等舉辦各種短訓班、業余學校,對農民進行各類實用技術培訓。
(三)放活機制,激發農民創造活力
新時期新形勢下,發展現代農業需要發揮廣大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多功能的角度看,現代農業是一個龐大產業,應依靠農業的多功能性來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入口、技術、資金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打破傳統農業的封閉圈。完善促進農民創新、創富機制,優化農民的生產經營環境,激活農民的創業熱情。
(四)改造傳統農業需要政府支持和市場配置相結合
政府在改造傳統農業中主要發揮兩方面作用:一方面,政府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領域,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建設,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教育上;另一方面,改造傳統農業需要新的、現代的農業生產要素,因此就需要政府和其他非營利機構可以提供這些生產要素,保證供給,而且政府要加大補貼力度,使村民都能夠獲得這種廉價而又高效的生產要素。改造傳統農業離不開市場的作用。舒爾茨極力反對政府對農產品的生產過分干預,反對政府用命令的方式改造農業,主張以經濟刺激為基礎的市場方式來刺激農民,調動農民積極性。
(五)要協調好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已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根據經驗研究,在長期內,工業化和城鎮化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促進作用,因此,現階段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的政策,提高工業和城市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五、結語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多數成功轉型的國家都經歷了從“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向“工農業均衡”發展戰略的轉變。要發展中國的現代農業,要更加重視舒爾茨農業經濟理論,將“外延式”發展與“內涵式”發展相結合,兩個輪子一起轉,才能實現工農業、城鄉的均衡、健康、可持續發展,保證經濟社會的成功轉型升級。
通過舒爾茨的“內涵式”發展,奠定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性物質基礎,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的發展后勁,不僅能更好地達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工農業協調發展的效果,還能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的發展質量、水平和效益,使中國逐步從農業大國發展成為農業強國。
參考文獻:
[1]陳錫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幾個主要問題[J].改革2012 (10).
[2]郝宏佳.略論韓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與特征[n瀝史教學,2006 (11).
[3]劉奇.中國三農問策[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4]劉志澄.加快現代農業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03(4)
[5]申秀清,修長柏.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資金來源多元化對我國的啟示[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1).
[6]王世群.美國農業政策內涵、發展階段與演化邏輯的探討[J].農業經濟,2013(3).
[7]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J].商務印書館2010.
[8]辛嶺,蔣和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11).
[9]詹慧龍.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32(5).
[10]李學術.農戶創新與貧困經濟學[J].經濟問題探索,2017,0):31-35.
[11]王彥軍,李麗靜.人力資本投資中政府的作用——對我國人力資本投資的反思[J].人口學刊,2007.
[12]趙曉玲,張占軍.論中國古代農業的產生與發展[J].甘肅農業,2004(4).
[13]楊永華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和中國三農問題[J].經濟學研究,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