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
摘要: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古建筑文物是歷史的遺存,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隨著社會的發展,古建筑文化面臨更多的保護問題,如何做好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已然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文章結合工作經驗,淺談我國古建筑文物保護問題及對策方法。
關鍵詞:古建筑文物;保護;問題;對策
1我國古建筑文物保護面臨的問題
1.1自然因素
不同于西方傳統的石材建筑特性,我國的古建筑大多以木材、磚體為主。客觀上來說,木材的使用壽命較短,因而我國的古建筑在保存上存有先天的缺陷性。悠悠歷史長河下,我國古建筑面臨哪些自然因素的影響?其一,磚體風化。諸多古建筑使用的磚體,在長時間的風化作用下出現變形、脫落,從而導致古建筑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在眾多古建筑中,磚和青石板的風化程度是最為嚴重的。但在具體實施保護及修繕時,專家們的理念具有極大的偏差性。雖保護欲望強烈,但各類措施力度不夠,因而難以實現高效的保護。其二,大木損毀、蟲蛀。我國古建筑最為常見的建筑材料即是木材。不難想象,木材在自然環境下容易發生腐朽、變形,尤其是年代過于久遠的古建筑,其大木支撐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局部地方已然消失無痕。在對木材古建筑保護及修繕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整個古建筑毀于一旦。其三,地基沉降。相比較現代建筑,古建筑地基的夯實度較低,而這取決于古建筑的整體質量與高度。在地質運動及人為的地下工作影響下,古建筑極易發生地基下沉的情況。地基發生沉降,建筑的整體結構均會受到破壞,從而導致古建筑發生墻體開裂、木架走形,甚至是坍塌的情況發生。
1.2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對古建文物筑的保護存在哪些方面的影響?其一,城市規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要大量擴張,舊城區需要煥然一新,而處于舊城區的大量古建筑就需要推到重建。毋庸置疑,許多城市在進行城市規劃時,缺乏對古建筑的保護評估,或者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急于求成,在沒有設計出合適的保護方案時,城市發展的迫切欲望犧牲了古建筑的存在空間,許多珍貴的古建筑消失在高樓大廈林立的繁榮氣象中。如新昌縣在城市廣場建設中,明代早期建筑金氏臺門被毀。其二,鄉村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發展迅猛,鄉村的商品經濟及整體面貌均有可喜的成績。然而,廣泛散布在各地鄉村的古建筑就顯得命運多舛了。比如說,廈門市馬巷鎮后濱村的李氏家廟,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李氏家廟在歷史上經過多次的翻新與修繕,但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調整,其依然保持著古意盎然的狀態。及至2006年,李氏家廟推到重建。由于事先缺乏嚴謹的思慮,加之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這一難得的古建筑已然失去原有風貌。重建后的建筑模仿其原有的外觀,但其意蘊、內涵及歷史特性已經消失無蹤。其三,利益驅動。文物市場的興盛,促使許多人在利益的驅動下肆意破壞古建筑。有的人貪圖一時之利,將自家古建筑拆卸得七零八落,只為了販賣其中的構件或藝術品。這對古建筑無疑是難以彌補的創傷,也體現了對歷史的無知與冷漠。其四,空巢現象嚴重。城市經濟的發展,很多村民進城打工、購房,閑置農村的古建筑由于失修、無人維護,導致了古建筑的破損,甚至坍塌,最后毀滅。
2我國古建筑文物保護的方法措施
2.1制度保障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就相繼出臺了許多關于保護古建筑文物的法律法規。但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因而在法律上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工作必然是類型繁多且數量龐大的系統性工程,難以做到面面俱到。為此,筆者認為可在現在的基礎之上,按照區域及傳統風俗的差異性,因地制宜地實施地方保護。地方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構建出符合本地區古建筑文物保護的規章制度,如北京市就出臺了文物管理辦法等。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其對古建筑的影響是不言自明的。城市發展并非是與古建筑文物格格不入的,恰恰相反,城市在制定發展規劃時,可將古建筑文物的故事、歷史、知識、文化等方面大力宣傳,以古建筑旅游促進城市經濟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某些不可發展為旅游事業的古建筑文物,需要嚴格制定出相關的法律保障,從而在法律上確保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力度。此外,各地區、城市應組建并完善“古建筑文物保護單位”,并擴大其在城市規劃中的權利,對于城市規劃中存有的惡性破壞古建筑文物行為堅決予以否決,以此在地方上擴大古建筑文物保護的深入度與及時性。
2.2修繕技術
古建筑文物保護離不開修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修繕技術的好壞決定了古建筑文物保護的質量高低。關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繕,在國際上出臺了《保護文物建筑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即《威尼斯憲章》,而在我國也對應有《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兩者在關于古建筑文化修繕方面大同小異,其目的都在規范古建筑文物的修繕技術。比如說,《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第二十二條規定:“按照保護要求使用保護技術,獨特的傳統工藝技術必須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藝都必須經過前期試驗和研究,證明是有效的,對文物古跡是無害的,才可以使用。”誠然,要做到“原汁原味”的修繕難以實現。時空變遷,原有的修繕技術有的早已失傳。即便有遺留下的技術,也需要經過后人加工及升華。古代遺留下的修繕技術,在很多方面難以保障古建筑文化的修繕質量。比如說,對于一些年代久遠的古建筑,在修繕時需要固定其內部結構,而這僅憑人力難以實現。為此,我們在開展古建筑文物修繕時,要在保障古建筑文物歷史蘊含的前提下,合理采用新興技術,確保新興技術與傳統技術相互融合。古建筑文物的修繕,其材料也十分重要。對于不同的古建筑文物,其所需的材料要盡可能“循其本”,找到相同的材質替換,保障古建筑文物的一致性。在選取材料時既要確保材料的質量過關,同時也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對應采取不同屬性的材料,以延長使用材料的壽命,同時提高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效率。
2.3擴大宣傳
我國古建筑文物保護工作離不開宣傳教育工作。任何一項事業,只有更多的人熟知、了解,并積極參與其中,才能將其做大做好,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古建筑文物保護在我國開展的時間并不長久,最早是陳思誠、劉敦禎等建筑大師開始研究并投身于其中的。短短數十年時間,我國的古建筑文物保護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歸根到底是更多的有志者參與了進來。事實上,對古建筑文物的宣傳教育,不僅能起到保護古建筑文物的作用,還能在素質領域完善個人的知識體系,提升個人的思想境界。正如錢穆先生所言:“當信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當對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只算一有知識的人,而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們是否應該對本國歷史懷有一份溫情與敬意?宣傳古建筑文物,正是宣傳古建筑本身的歷史意蘊。讓群眾了解古建筑并非古人遺留下的建筑體,其本身是歷史的載體,是對過往的記錄,更是對現代人的啟迪。文物部門應加強與企業、學校和有關部門合作,組織“演講會”,邀約社會知名人士或歷史學家參與講解,以此不斷擴大宣傳,強化群眾對古建筑文化的認知與保護。此外,要重視古建筑文化的消防宣傳,做好安全消防準備工作,引導群眾文明參觀,文明參與。
2.4人才培養
人才是促進古建筑文物保護事業發展基礎支撐,缺乏人才隊伍,即便擁有先進的技術及科學的管理理念,也難以切實發揮出應有的工作成效。古建筑文物保護,要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提升人才的專業技能及綜合素養。高校可結合本地的古建筑文物,指向性地開設文物保護專業課程,強化人才的實踐能力,以此不斷完善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工作。
3結語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的土地上遺留著大量的古建筑。在歷史長河中,古建筑文物靜靜承載著歷史文化。作為歷史文化的保護者,古建筑文物是我們特殊的財富,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對待,確保其完美地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