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導致災害種類繁多,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深入發展時期,社會轉型也孕育了社會風性。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正確地處理各類突發事件,不僅可以減少事件本身造成的社會損失,同時也可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實現地方政府應急管理和公信力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應急管理;地方政府;公信力
近些年來,我國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多發頻發。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積極、正確地處理各類突發事件是新時期的重大挑戰,也是重要的機遇。成功、高效的應急管理可以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水平。
一、應急管理的內涵
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恢復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應用科學、技術、規劃與管理等手段,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
突發事件不但具有突發性和緊迫性、不確定性、危害性和擴散性等一般特點,而且還具有公共性、社會性、政治性的特點。突發事件會給社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一方面它會造成公眾生命和財產的損失,使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它會帶來公眾心理壓力與恐慌,甚至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地方政府是突發事件處理解決的首當其沖的負責力量,也是公眾對政府的首要期望。隨著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的發展,地方政府不是應急管理的唯一主體,但卻是最重要、最強有力的主體。地方政府應急管理有效,則可以化危機為機遇,贏得民心;而地力.政府管理無效或效率低下,則會使公眾利益受到更大損失,公眾對政府管理能力將提出質疑,對政府和期望將轉化為失望,政府信用會大打折扣。特別是在應急管理過程中,如果地方政府出現研判失誤或處置不當等行為時,公眾對政府的認同、信任會急劇降低,公信力危機會加劇,政府形象會遭到極大破壞。
二、規范應急管理中的地方政府行為.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
(一)做好事前科學預警
第一,在事件爆發前,建立和健全預防和預警預案,盡可能減少危機發生。從近幾年我國發生的幾起重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看出,很多事件的發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暴露出政府相關部門平時的監管工作存在漏洞,從而造成人民生命權、財產權遭受重大損失,對于政府公信力的塑造有重要的負面影響。目前,關口前移已經成為國家和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發展趨勢。
第二,完善各類危機事件的應急預案,為可能出現的危機提供解決途徑,確保危機發生時地方政府能夠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調動各類資源,縮短反應時間,也為地方政府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各種應急活動提供了行為規范,讓政府行為有章可循。目前,各級地方政府應急預案體系基本上都源自于《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不同程度上存在可操作性差及實效性差等問題。各級地方政府可以按照情景構建方法來編制符合地方實情的應急預案,增強應急預案實操性。
(二)做好事中科學應急
1.依法應急
地方政府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必須首先做到自身行為的合法、合理。把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納人法制化軌道。嚴格依照《突發事件應對法》,從法律上授權地方政府應急管理的權力,明確政府職責。通過相關法律制定應急管理的一般程序和規程,使政府行為受到法律的引導和約束。
2.科學應急
成功、高效的應急管理可以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水平。在嚴重的自然、社會危機面前,政府如能從容應對,領導人民渡過危機,政府公信力將會得到極大提升。因此,地方政府在處理突發事件時,還應做到自身行為的專業化、規范化。地方政府在應急管理過程中應有專業的領導班子,明確的職責劃分,專業的救急人員,明晰的救急程序。
3.信息公開
在全媒體時代,任何想隱瞞事實真相的行為都是徒勞的。特別是在突發事件中,政府及時、準確地公開事件相關信息,更是理智的和明智的選擇,只有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公開真相,才能夠使公眾客觀公正地對事態的嚴重程度和危害有著清醒的認識,避免恐慌和各種謠言的蔓延,樹立真誠的政府形象。任何瞞報、謊報、漏報、遲報都會給政府形象造成負面效應。
4.多元合作
隨著市民社會的發展,社會組織也在發展壯大。尤其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各種慈善類社會組織發展迅速,在突發事件的處理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政府不僅要重視社會組織的作用,同時也要處理好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引導其行動。由于社會組織基本上由不同利益主體組成,在組織內部有比較高的信任度,所以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管理,能夠很好發揮他們組織和動員力量,形成公眾、政府、社會組織共同應對危機的局面。
(三)做好事后科學問責
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民眾一般會對政府信任度有所降低,為了平息社會輿論及安撫民眾心理,有時地方政府在問責問題上存在偏差,存在盲目問責情況。2018年4月18日,《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規定》發布實施,為科學問責提供法律依據。提倡實施第三方問責制度,由專業機構專業人員協助監察部門進行科學問責,樹立責任型政府、學習型政府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范維澄.閃淳昌等.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M].科學出版社,2017(12).
[2]曹杰.于小兵.突發李件應急管理研究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