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巍,劉野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金融創新自20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在世界各國產生了重要影響,領域涉及保險、銀行和證券,內容由最初的產品創新逐漸發展成包括產品、市場、管理在內的整個金融體系的創新。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核心,其創新發展歷程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集中體現于資產業務。第二個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到21世紀初期,這個階段負債業務方面的創新活動突出。第三個階段主要是最近15年以中間業務為代表的金融創新突飛猛進。
基于不同視角和方法,學者們對金融創新會對金融機構產生何種影響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瞿強(2012)提出金融創新導致了信用擴張,從而導致流通中資金的膨脹,這可能會產生資產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將會對經濟產生消極影響。劉亞迪(2015)認為金融創新會促進銀行業的發展:一是緩解了信息不對稱,減少了交易成本;二是轉移和分散了風險,比如信貸風險轉移工具將信用風險分散并轉移。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關鍵期,亟須金融體系保持健康、穩定發展。因此,準確把握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現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據已有文獻,創新主要涵蓋了四類活動,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市場創新。后三類的金融創新活動主要是通過組織管理的改進、技術的提升、新市場的開辟來達到金融創新的目標。對商業銀行而言,后三類金融創新活動對其的影響無法具體衡量,我們只能通過以創新產品為媒介的服務和交易來量化金融創新。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金融創新”僅指金融產品的創新。對商業銀行而言,主要是從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三個方面來推出各自的創新產品。資產類業務創新主要包括對貸款對象的細分以及為滿足特定融資需要而推出的業務新品種,如汽車經銷商貸款、個人信用循環貸款、保單質押貸款等。目前,中間業務已成為我國銀行業創新的核心領域,主要包括狹義表外業務、顧問咨詢類業務等。而在負債類業務方面的創新僅有為數不多的禮儀存單等業務,且并非實質性創新。
3.1 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中新的風險不斷涌現
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初衷是為了分散風險,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在實際操作中它也帶來了各種新的問題和風險,主要集中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金融創新加快與外部監管有效性存在時差矛盾,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不斷增加,眾籌、P2P等新型金融業態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產生了新型金融風險;二是各種詐騙信息、偽基站等手段盜取客戶資金等問題屢有發生,金融信息和網絡系統安全面臨較大挑戰,金融機構的聲譽風險被數倍放大;三是跨行業、跨市場交叉性金融風險傳遞態勢日益加劇。
3.2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創新能力不足
近年來,我國以中間業務為代表的金融創新發展迅猛,在這同時也出現了關于我國金融創新是否過度的聲音,但通過數據的對比分析,我們就會發現,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比較而言,我國的金融創新依然不足。如圖1所示,從2006年到2013年,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始終處于我國的最高水平。從2014年開始,股份制商業銀行后來者居上,其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越國有控股銀行。雖然前后兩個時期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處于我國金融創新的最高水平,但其非利息收入占比都沒有超過35%。而在2011年美國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已經超過50%,差距顯而易見。相比前兩種性質的商業銀行,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水平更顯不足。從圖中可以看到,農村商業銀行的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幾乎一直處于各類銀行的最低層。從2006年到2016年,城市商業銀行的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總體處于5%到25%的范圍內,增長態勢緩慢。

圖1 2006-2016年四類上市銀行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時間序列圖
4.1 建立嚴格科學的金融創新產品進入和退出機制。市場準入是金融市場風險爆發的突破口。因此,各級銀行業監管部門對于新的金融產品、金融工具進入市場前要實行嚴格、科學的市場準入審批。對于已經投入市場的金融創新產品,要密切監測,在流通中發現有較大風險的,要建立備用方案及時退出市場。
4.2 銀行業監管要與時俱進。金融監管部門要與時俱進的開展金融監管工作。一是對于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無法在短期進行立法的新業務,可以暫時制定相關條例,防止業務發展混亂,無章可循。二是要統籌監管形成合力。隨著金融創新的深入發展,產生了大量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創新產品,因此,各監管部門要緊密配合,補齊短板,形成監管的強大合力。
4.3 加強業務管理,關注衍生品創新。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利潤大多來源于傳統的借貸業務利息差和中間業務,業務單一,同質性較高,對專業水平要求有限,特別是對表外業務為主的金融衍生品的關注更少。因此,商業銀行作為金融產品創新的主體,在做好基礎信貸業務的基礎上,也應關注市場條件下的金融衍生品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