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發海
【摘要】:在造林建設期間,林業苗木質量直接決定著林木的生長速度以及苗木的成活率。對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做好林業苗木的質量檢驗以及控制工作,以準確判定造林級別,促進林業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林業;苗木;質量檢驗;控制
1.苗木質量
在造林過程中,若以最低成本實現了造林營林目的,則表明苗木質量符合標準。具體而言,苗木質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苗木必須具備優良的遺傳品質,且具備豐產、抗病蟲害以及速生等特性;二是苗木必須為壯苗,其形態必須通直、色澤正常以及充分木質化,同時還應無病蟲害,頂芽必須發育良好,在嫁接后愈合良好。在評定苗木質量時一般根據《林木種苗技術標準》,且評定時必須堅持多指標以及多動態的原則,綜合考慮以上兩方面因素。
2.林業苗木的質量檢驗
2.1苗木生理方面
林業苗木的水勢、根系生長狀況以及頂芽的飽滿程度決定著造林效果,首先是苗木的水勢,苗木體內水分情況決定了其自身活力,且水勢也可間接反映苗木體內的水分含量。當前,相關專家通過研究得出,苗木水勢變化可以改變其根系活力,直接影響了成活率。毒刺,在苗木起苗、包裝、運輸等過程中必須做好水勢的控制工作,并利用壓力室有效測定苗木水勢情況。其次是苗木根系生長情況,不同類型苗木的新根生長潛力各不相同。對此,在測定苗木活力時還應有效考慮新根的生長潛力。最后是頂芽的飽滿程度,苗木的頂芽飽滿度直接影響著其生根以及萌芽能力,檢驗時也應注意觀察,比如油松等無頂芽的苗木生根能力較差。
2.2苗木地理種源
在評定苗木質量時還應有效考慮苗木地理種源因素,判斷其是否為優良的遺傳品種。優選苗木的前提便是選擇適宜的地理種源,并做好采種、育苗等工作,這樣才可以快速生產出質量上乘的木材。
2.3苗木的形態指標
通過苗木形態可以快速判定苗木質量水平,具體而言,苗木形態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苗高指標,苗木高度為地莖到頂芽的長度,一般興安落葉松的苗高應高于15厘米,且換床苗還應高于30厘米。在種植過程中,矮小的種苗一般質量較差,且抗逆性較低,但苗木也并非越高越好,在育苗過程中,若因各種因素導致苗木變長變細,則其也屬于幼苗。二是地徑指標,苗木主干靠近地面的粗度為地莖指標,其直接關系著苗木根系的生長發育情況,可以全面反映苗木的質量水平。在確保苗高與育齡協調性的基礎上,一般地徑越粗壯的苗木質量越好,成活率也更高。
3.林業苗木的質量控制措施
為了確保苗木的質量水平,培育人員應采用優良的繁殖肥料,且在各個生產環節中采用科學的培育方法。優良的壯苗應采用良種進行培育,而良種則指的是遺傳形狀良好、播種情況良好的種子,壯苗則指的是根系發育良好、苗木粗壯且沒有病蟲害侵害的種子,這樣培育出的苗木不會流失過多水分,水勢較高,且根系也比較發達,苗木整體活力較強。
首先應做好成活期的質量控制工作,確保出苗根系均勻,保證生長速度。期間工作人員應選擇優良的種源區,利用濃度為20-25ppm的生根粉促進種子發芽。比如對于油松等春天移植的苗木,工作人員應采用高床育苗方法,通過提高地表的溫度促使苗木根系長出新根。其次是做好幼苗期的質量控制工作,幼苗期的苗木抗旱能力較差,此時工作人員應在保護幼苗的基礎上做好灌溉工作。再次是快速生長期的幼苗,此時工作人員應根據既定比例施加氮肥與磷肥,并嚴格控制灌溉水量,而在快速生長末期應適當減少氮肥、磷肥的施加量,以提升苗木對干旱的抗逆能力。最后是苗木出圃階段,此階段的苗木質量控制工作十分重要,直接決定著此后苗木的生長情況。
4.提升苗木質量的措施
4.1做好選苗工作
為了確保選苗工作的順利進行,工作人員應嚴格調查造林地立地條件及具體分類,明確適宜種植的樹種、種源等因素,而后根據苗木的生長情況、育齡以及生長大小等條件選擇最為適宜的苗木品種。不同育苗方式會對同一苗木的生理及形態產生不同影響,從而使苗木可以適應不同的生長環境。為了充分發揮苗木優勢,工作人員必須適地選苗,為苗木造林創造良好的立地條件。同時,苗圃也應根據造林工作對苗木育齡、大小、生理特性以及類型等要求,做好定向培育苗木工作,從而可以為造林針對性的提供質量合格的苗木,確保造林工作獲得預期效果。苗木質量直接決定著造林地的適應程度,對此,工作人員應根據造林地條件做好苗木質量的評價工作,在選擇適宜苗木類型的同時側重觀察苗木的形態指標,從而保證苗木的生理指標。
4.2多指標綜合評價苗木質量
在苗木處于正常生長條件下,種子質量、苗木類型、形態指標、苗木生理狀況以及苗木活力表現等均影響著苗木的質量水平。但若苗木處于寒冷、干旱以及營養缺乏等非正常的生長環境下,工作人員則無法全面檢測苗木質量,只可以檢測某一方面。對此,在綜合評價苗木質量時必須綜合考慮多個指標以及多方面影響因素。
4.3苗木質量動態性及質量評價階段性
首先是起苗前,為了確保造林苗木的質量標準,在起苗前工作人員應建立苗木株高、地徑、根系以及礦質元素等方面的標準曲線,做好科學育苗工作,且確保苗木各項指標合格后便可起苗。同時,還應掌握苗木根生長潛力的變化規律,當苗木根生長潛力達到最高時便可起苗,以確保苗木自身活力及抗逆性。其次是出圃前,在苗木出圃前,一般根據苗高、地徑以及根系生長情況等因素對苗木進行分級,若分級后可立即出圃,則只需要做好苗木活力保護工作即可。若分級后還需要貯藏一段時間后才可出圃,則還應及時測定苗木活力,掌握種源生長情況,以防發生苗木霉爛以及貯存物質消耗過多等問題。最后是造林前,苗木出圃后至造林前,工作人員應嚴格控制苗木水勢以及導電能力,以確保苗木完整性,以防其發生霉爛、水分流失等問題。
4.4建立苗木質量調控體系
當前的苗木質量調控體系只可以評價已經生產的成苗,為了改進此方面,工作人員應做好育苗階段苗木的質量控制工作,通過調節苗圃環境以及育苗技術等措施調節苗木的生理形態特征。同時,在苗木質量管理方面,應由以往的質量評價轉變為質量調控,有效將苗木生理特性、形態特征等因素與造林工作相聯系,確保苗圃可以根據造林條件生產出質量合格的苗木,保證造林的成活率。
結束語
林業苗木的質量直接決定著林業的發展方向,對此,在對苗木質量進行檢驗與控制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除了應嚴格遵照相關的技術規則外,還應采用先進的育苗方法,進行科學組苗,從而切實提升苗木的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海軍.林業生產中提高苗木質量的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7(04).
[2]黃海雷.對林業生產中提高苗木質量的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