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張曉艷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不同畫家的作品,淺訴不同的構圖形成的畫面的效果,以及不同的繪畫因素對構圖的影響。
【關鍵詞】:構圖 ;格局;對比
構圖是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畫面開始至最后一筆,貫穿畫面始終的重要因素?!皹媹D”是舶來語,源于拉丁文compasitio,原意為“組成”。在《辭?!分械尼屃x是:藝術家為了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畫面效果和美感,在一定的空間里安排和處理人、物關系和位置,把個別和局部的形象組成藝術的整體。好的構圖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夠呈現出主體想表現的情感或畫面,去除一切不必要的細枝末節,一切為了烘托主題。在此基礎之上,作品的美感,色彩的運用,才能得以最好的體現。
在繪畫創作最初開始之時,根據畫面內容要求,在畫面中呈現的事物場面大小,遠近效果,從而形成作品構圖的格局。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運用全景式構圖,采用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手法,咫尺千里。連綿的群山峻嶺,浩渺的江河湖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百姓生活、點綴其中,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構圖于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氣韻生動,表現了異常秀美的自然風光。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將畫面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聽琴、觀舞、休閑、賞樂、調笑,這五個章節既相互聯系又可獨立成一幅畫,即片段式構圖。此外還有,場面式構圖、特寫式構圖等。這是從整體上區分繪畫構圖的不同。
除此之外,影響繪畫構圖的因素還有很多。對比是繪畫構圖的起點,也是我在研究繪畫作品時的主要觀察方向。對比有很多形式,例如點,線和點、線的組合(幾何形)所形成的對比;黑白調子和色彩所形成的對比;人們的概念所形成的對比:靜與動,虛與實等。這些對比若運用的得當,即使是初學者的構圖畫面也不會顯得無聊,呆板。
荷蘭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的油畫作品《吃馬鈴薯的人》(圖1),采用近距離的觀察方法,使觀者與人物之間形成互動,進而產生觀看的欲望。畫面中間是一盞燈光,逼欠晦暗的空間,五個人物,處于陰暗的調子中,畫面構圖穩定卻又不死板。正中間背對而坐的人,以及頭頂的燈光處于畫面中心,使整個畫面顯的穩定,與畫家所要表現的人物堅強有力的性格契合。周圍的四個人兩兩形成對稱,增加畫面的動感。慘白的燈光與稍綠的昏暗背景形成強烈的對比,沉悶,壓抑的空氣撲面而來,異常幽暗的環境使人物的神情 動作,桌面上的土豆以及土豆散發出的陣陣熱氣成為畫面亮點,將觀者的視線聚焦于此,同時夸張的手部比例,變形的手指關節與布滿皺紋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軀體相呼應,面部的神情又顯得人物安穩祥和,正如梵高所說“我要努力學會的,不是畫一個比例正確的頭像,而是畫出生動的表情。簡單地說,不是描摹沒有生命的東西,而是畫鮮活的生活。”畫面中一系列巧妙的對比安排,夸張變形,使畫中人物以及畫家想要表達的感情自然流露,不顯得生硬,讓觀者不由置身其中,引起共鳴。
對比德加的《洗衣女工》(圖2)與《熨衣女工》(圖3)。兩幅畫中,人物的神情動作是相同的,左邊的人物手放在頭側,抬頭打著哈欠,搭配不甚明亮的色調,有種困乏的感覺。右邊人物低著頭在熨(或洗)衣服,上身彎曲,雙臂用力視線集中于手上,十分認真。兩個人物一抬頭,一低頭形成對比,表現了畫面的動感。圖1中,從左至右的傾斜桌面與背景筆直的豎線交叉構成畫面,傾斜的線條自身變帶著不平衡感,而垂直的矩形墻面與桌面上碗,均衡了這種不穩定感,同時,深色的碗減少了畫面右下角大塊白色所帶來的膨脹感。在圖2中,畫家用深色的玻璃瓶,熨斗,以及深紅色的地面來穩定大塊面的白色帶來的視覺上的“飄”,同時,橫向的桌面構圖更顯穩定。德加的繪畫構圖新穎,多是偏離畫面中心的視覺構圖,借用當時攝影技術,畫面多是運動中的人。大膽運用被剪切過的人物形象,同時結合古典繪畫的構圖方法,于傳統之中有創新。德加的構圖方法于后世影響深遠。
構圖是一門學問,經過前人無數次的總結,形成一套又一套的規范,原則。這些規范原則,適合初學者,但也不要生搬硬套,容易東施效顰。我個人認為,無論什么形式的構圖,畫面均衡是必要的,任何構圖形式都要使觀者眼睛感到舒適,要與畫面內容,畫家的感情表達完美契合,傳達給觀者的是渾然天成的感覺,這,便是好的構圖。
【參考文獻】:常銳倫;《繪畫構圖學》:人民美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張曉艷(1993.5-),女,漢族,籍貫:山西呂梁人,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專業:素描,研究方向:素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