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文 黃何梅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需要消耗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多,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特別是西部大開發后,石漠化問題愈發凸顯。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對石漠化的治理力度,結合巖溶地區實際情況,創新植樹造林技術,更好地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本文簡要分析了石漠化形成原因,重點探究石漠化的具體治理對策和造林技術。
【關鍵詞】:石漠化治理;對策;造林技術;措施分析
1、石漠化治理生態效益方面的評估
以馬關縣為例,在封山育林工作之前,馬關縣石漠化綜合治理封山育林區域為石漠化程度中度以上石山疏林地、灌木林地(灌木覆蓋度<30%,普遍土層淺薄、基巖裸露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的石漠化土地),通過開展封山育林后,根據每年的跟蹤小班調查自檢情況顯示封育區的喬灌木覆蓋度基本提高到40%~60%左右,遏至并且明顯改善了本地區的石漠化程度,使其封育區域石漠化程度逐漸變為輕度石漠化和潛在石漠化,增加了當地的森林覆蓋率,全面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并發揮相關工作作用,促進水土保持效果的提升,對生態氣候等進行調節,起到積極的作用。
2、石漠化的成因
云南的石漠化類型主要以喀斯特地區的石質荒漠化為主。石漠化的形成,不排除有一部分自然原因,但主要的還是后期人為因素引起的。由于許多人很久以來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對于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合理價值對于其利用率不高,這便導致了生態環境本就脆弱的喀斯特地區森林植被更是告急,由此引發的水土流失問題愈發嚴重使得大量基巖裸露出地表,長此以往,加之得不到及時的治理,便形成了石質的荒漠化。石漠化地區由于缺水少土的情況十分嚴重,因此旱澇災害將常在此發生,各種災害并發之后使得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土地生產力日趨下降,一方面導致當地居住的本土農民長期窮困潦倒,并且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擺脫不了這種窘迫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嚴重阻礙了全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貧困反作用于當地生態環境又加劇了石漠化,這便形成了窮則墾,墾后荒,荒又墾的惡性循環。
3、石漠化治理的對策及造林技術措施
3.1加強日常的防御工作
在治理石漠化時,一定要做好土地日常的養護工作,依據當地石漠化形成的具體原因,并在對其對人們的危害系數作出分析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退耕還林、還草計劃,禁止當地居民過度開墾以及濫砍濫伐,從而減輕人類生產活動對石漠化產生的不利影響。
3.2加強重視,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
對于石漠化的治理工作,當地所在政府和鄉鎮應加強重視,進行全方面治理,充分發揮領導作用,帶領林業部門做好石漠化治理。石漠化是由自然災害、人類活動和工業發展等多種因素共同造成,因此,在治理過程中,應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制定有效的措施預防,加強土地的日常防御工作。針對當地石漠化形成的具體原因,制定有效的還草計劃、退耕還林,正確引導居民開采和砍伐,避免人為因素對石漠化的影響。
3.3壯苗的培育
選購達到標準的苗木由具有造林經驗的專業造林隊進行造林,由林業站進行技術指導。苗木的質量會直接影響苗木成活率,因此,一定要提高苗木質量,種子一旦發芽應進行精細化管理,調整好苗木密度,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讓苗木在合理的密度下生長,確保有足夠的養分,并合理施肥,為其正常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提高苗木成活率。
3.4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是造林技術中的關鍵環節,在造林過程中,由于石漠化的土質和正常的土質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應采用非常規的方法整地造林。在整地造林過程中,不能煉山,不能破壞原有的植被,而是要保留。在種植過程中,一定要準確把握種植密度,密度太大會對原生植被造成破壞,使樹木在生長過程中養分不足;密度太小則造林效果欠佳,不能有效改善石漠化情況。因此,在實際造林過程中,應保持種植密度在700~2500株/hm2。另外,還應根據石漠化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種植密度,選擇好造林天氣,在合適的時機種植,提高樹木成活率。
3.5選擇非常規的方法進行整地造林
鑒于巖溶地區土壤所具有的特殊性,石漠化治理也應當采取非常規的方法。首先,在整地造林時不能煉山,最大限度地保留山上的所有原生植被;其次,一定要把握好密度,密度過大不僅破壞大量的原生植被,而且會對林木后期的生長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是密度過小則造林效果較慢,甚至于沒有造林效果,所以,應當將造林密度嚴格控制在700~2500株/hm2之內。當然,還要保證密度不一致,而對于造林苗木,則最好選擇袋苗。除此之處,應當根據土壤和水量的情況,從營養苗、裸根苗和種子直播中選擇一種最為恰當的技術。掌握好造林時機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來講,造林的最佳季節由當地的氣候條件和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性決定,而陰雨天則是最為合適的天氣,待定植坑完全濕透時方可造林。當苗木定植完成以后,將雜草、枯枝或者小石塊覆蓋于定植坑面上。
3.6加大對石漠化治理的資金投入
石漠化治理事業的發展,往往需要足夠的資金維持,這就需要在治理石漠化的過程中,加強資金籌集,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完善的資金投入模式,加快完善與石漠化治理有關的金融扶持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機制,在積極爭取國家或省級專項財政資金支持的基礎上,做好對企業或個人的引導工作,讓更多的社會資金能夠投入到石漠化防治事業中去,積極推行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使各生態工程投資的標準得到有效提高,有效保證了石漠化防治資金的投入水平,使石漠化治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情況來看,加強對于石灰巖溶地區的石漠化治理已經是大勢所趨,因此,作為卡斯特地貌分布較為廣泛的云南地區一定要積極投入力量進入到石漠化治理中去,并積極提高造林技術,開展防護林的種植工作,只要才去的技術措施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并且科學合理,假以時日,重建生態環境以及實現石灰巖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陽文良.淺析石漠化危害及治理措施[J].中國林業產業,2016(2).
[2]李春梅,李春玲,楊嵐,等.淺談文山州石漠化的現狀及其治理措施[J].中國林業產業,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