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梅
摘 要:地鐵已然面對的是高運能,車次密集。本文運用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則、統計分析、利益或制度分析法,形成多角度、大包圍的空間分析研究,積極有效改善地鐵運營的安全狀況,降低事故發生的幾率。
關鍵詞:地鐵 事故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U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b)-0249-02
1 地鐵運營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則
1.1 人的方面
(1)司機。視疲勞方面,根據實驗,出車前司機長時間看手機,再按照原來的路線行駛,結果有9%的司機莫名其妙地走錯了路線,20%的司機認錯了燈光信號。心理方面:工作1年多的新司機,從心理上認為自己駕駛經驗已經積累很到位了,可以全部勝任工作,思想上麻痹大意。工作5年多的老司機,要注意習慣性違章的發生。當乘務類事故發生后或正線發生因前一站延誤,在去往下站時司機超速趕點。針對司機心理方面造成的影響,需要在溝通中進行消解。保證司機常態化的排故重溫培訓,增加正線發生故障后,司機的處理故障的信心。整體上,需要在月度增加頻率進行安全事故案例學習,讓司機從思想上始終保證驚醒。司機身體狀態方面,駕駛前狀態確認,如用酒精測試儀進行酒精測試、身體狀態確認,是否帶病上崗。
(2)乘客和地鐵員工的素質。通過填卷問答,日常重溫等多種形式,加強地鐵車站人員地鐵火災消防的應急處置能力,長期也可以與相關單位共建,提升乘客方面的逃生自救能力。運營企業制定地鐵救援演練,軌道車救援演練。
(3)地鐵安檢人員。地鐵安檢,是地鐵安全的第一扇守護大門。不僅要加強安檢公司內部的檢查,也要有公司、乘客多方監督,防止睡崗等。堅持落實逢包必檢、逢液必檢、逢疑必檢,杜絕漏檢。
(4)安全品質管理部門制定者。通過培訓等多種形式,提升安全管理制定者專業水平,有效指導實際安全工作。避免制度制定與實際工作情況有偏差。
1.2 機械設備方面
(1)電客車。第一,投入使用的年限,是否已經運營10年以上,駕駛時需要注意故障處理能力。第二,春夏季節保障階段,電客車維修保養是否到位。第三,電客車ATP列車自動防護、ATS列車自動監控功能是否正常使用。第四,針對新車,司機室操縱按鈕是否設置合理,避免司機在駕駛時誤碰。第五,電客車牽引系統是否正常。
(2)信號系統。故障發生時,運轉需要積極采用其他通訊方式,確保與司機、行調的有效溝通。
(3)其他。如供電系統,軌道是否有沉降等情況。
1.3 物品方面
(1)行車物品。司機檢查行車前物資準備:如白手套。應急防護類的消防過濾式自救呼吸器、熒光背心、急救箱藥品等。
(2)安檢物品。地鐵安全安檢使用檢查設備的有效檢查,以及發生設備故障后,設備維保人員的維修處置時限。
(3)消防物品。車站微型消防站,消防物品的配備,消防滅火器有效期的檢查。
(4)指引物品。車站應配備相應大客流指引物品,雨季防汛物資,雪天除冰防滑物品。
1.4 環境方面
(1)溫度、濕度。電客車空調開啟時間一般4月底。地鐵車輛空調啟用的相關事宜,目前已進入夏季制冷時段,車輛相關的夏季整備作業一般為當年4月全面結束,具備投入使用條件。
(2)行駛環境。駕駛沿途單調,會使發生事故的概率變大。應該采取措施,為司機駕駛創造富有變化的行駛環境。
(3)通風。地鐵是一個城市的名片,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運行的公里將越來越長,處于節約建設成本,增加建設速度的角度,線路地下站較多。線路網絡化后,客流量也將大幅增加。站點通風良好尤為重要。
(4)車次。當車次增加時,司機容易造成疲勞駕駛,應該注意保證司機充足的休息。
1.5 管理方面
(1)培訓管理。在年度培訓計劃編制的時候,注重落實到位,增加重點演練,應當在入職培訓期間,就讓新員工樹立起有“敬畏”的心。自己心理害怕發生事故,這樣時時刻刻的警示作用,比起天天的學習教育更加有效。新學員的師帶徒需要標準化培訓。從源頭防止習慣性違章的發生。在平時工作中,針對司機習慣性違章的管理,車務方面的禮儀培訓。
增加室級培訓:如當司機從一條線調至另一條線時,要針對新線的車輛特點加以明確,并增加雙人捆綁增加司機對司控臺的熟悉程度。對于已經出現問題的司機,再次上崗前是否需要進行心理等評估。
(2)精細化管理。當司機檢車完畢,準備發車時。需要保證和信號樓、行調等的通訊聯絡正常。加強溝通時的標準用語,尤其涉及時間、股道、車次等信息必須嚴格做復誦。針對特殊因素如站臺改造、封站、新加車等,公司應及時下發的應對方案。車站發生清客的情況時,嚴格執行業務流程。
2 依據歷年事故案例的統計分析(文獻分析法)
主要是依據歷年事故案例,將每個案例涉及的關鍵點:號線、時間、發生的地點、事故的類型等進行提煉,形成數字化的表格。再將表格按照各個關鍵點,逐一進行有效數據分析得出規律。例如:需要分析發生的號線、地點時,就可以先列出將相關號線,按照2006—2017年統計。選用Excel中適當的統計圖表,就可以非常形象的得到圖表。用同樣的方式,可以統計出發生事件頻率的相關圖表。可以在圖表中清晰的看出,A類一般事故為58%,B類一般事故為10%,C類一般事故為10%。
按照上述方法,得出相應數據的發生規律:每年4月份,新司機加強管理培訓提醒,保證新老司機人數比例。換季期間在早上6~8時,選擇3年以上駕駛經驗的司機在正線駕駛,并注意不要冒進信號。為日常工作提供有效的預警。遠期可以在長期積累典型事故案例基礎上,進行數學建模,為地鐵事故預防、預警提供預警。
3 措施落實情況分析
3.1 利益分析法
從乘務日常管理制度的相關文本進行分析,將日常工作的落實監督人員設置在乘務室架構之外,將檢查發現的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造成一個惡性循環的局面。
從指標設立的角度進行分析,若加大此方面的檢查,相應的指標考核最好也與此相符。若指標設置過低,室內執行的力度必然會降低。
3.2 制度分析法
培訓類型有:入司培訓、取證培訓、在崗培訓。按照相關培訓課程的適用性評價:取證培訓理論性強,實際應用性差。在崗培訓:選取的教學老師一般為專業主辦的專業度不高,滿足學員可以到工作場景中應用,授課能力有限。從應急性、臨時性培訓向系統化、規范化培訓的轉變。
4 結語
通過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則、歷年事故案例的統計分析,以及利益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的幫助,形成多維度的事故模型。運用上述分析手段,只是針對“點”的解決。一輛電客車的使用壽命為30年,司機駕駛的工作年限為30年左右。應建立相關人員對相關數據的有效積累,進行此項的長期統計研究。得出更加有效的分析及對策,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閉環的過程,才能真正有效保證地鐵安全、快捷的運營。
參考文獻
[1] 鄒磊,江毅.地鐵運營事故分析及對策研究[J].企業研究,2012(2):179-180.
[2] 張振江,劉云,程軍軍,等.城市軌道交通應急救援信息系統研究[J].都市快軌交通,2009,22(6):53-54,65.
[3] 裴歡.構建地鐵運營企業應急預案體系[J].都市快軌交通,2009,22(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