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婕 王維清
摘 要:隨著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依賴問題日益突出。通過手機依賴概念、測量方法、現況、對手機持有者不良影響的闡述,醫學、心理學、傳播學和社會學等學科對手機依賴研究的梳理發現,當前對手機依賴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理論的基礎上,多以現況調查為主,缺乏本土化研究及相關干預研究。
關鍵詞:手機依賴 大學生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b)-0246-02
隨著網絡通訊技術的成熟和推廣,智能手機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類手機APP的興起,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要,也滿足了閱讀、娛樂、購物、理財等多方面的需求。人們對手機的依賴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作為一個還未發展成熟但又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人群,對高科技產品充滿強烈的欲望,手機依賴問題更為突出。
1 手機依賴概念的界定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手機依賴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對手機依賴概念的界定還存在一定分歧。一般研究中,將手機依賴等同于手機成癮、問題性手機使用、病理性手機使用等。
Ezoe等人認為手機依賴表現為個體在具有強烈的手機使用意愿和沖動時,難以控制這種意愿。也有學者認為手機依賴是過度沉迷于以手機為媒介的各種活動,對手機使用產生強烈、持續的渴求感與依賴感,并導致個體出現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目前學界更傾向于將手機依賴歸于行為成癮,因為作為一種新型的強迫依賴行為,手機依賴不涉及任何物質攝入。
2 手機依賴的測量
目前國內外沒有統一的標準量表來評定大學生手機使用的依賴程度。學者自行編制了很多量表,如澳大利亞學者Bianchi等編制的手機問題使用量表,包括耐受性,逃避其他問題,戒斷性,渴求性,對社會、家庭、工作和經濟困難領域的不良后果5個維度,共27個項目。香港中文大學Leung選取MPPUS中17個項目,編制手機成癮指數量表,此量表在國內研究中使用較多。
近些年,國內學者依據成癮理論及科技發展,自行編制了一些量表,如2014年,蘇雙等編制了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量表,包括了APP使用、APP更新等因子。隨著研究的深入,相信今后還會有更多量表出現。
3 多學科的相關研究
3.1 醫學視角下的手機依賴研究
從醫學角度出發,手機依賴會導致個體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出現問題或者相關功能受損。手機通過電磁波來傳遞信息,電磁波就是手機輻射,這些無線電波或多或少會被人體吸收,身體長時間暴露在輻射下,可能出現疲勞感。有關研究表明,大腦膠質瘤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有關。師建國將手機依賴定義為:因使用手機行為失控而導致個體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等方面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此定義是醫學角度下較為流行的定義,具有一定代表性。
3.2 心理學視角下的手機依賴研究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手機依賴被看作是一種心理疾病,過度使用手機會讓手機使用者產生更多的焦慮、孤獨感、抑郁等不良心理,影響使用者的學習和社會交往。黃林娟發現手機依賴與毒品成癮、賭博成癮、酒精成癮等類似,都屬于沖動控制失序范疇,因反復過度使用手機導致個體出現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國外的學者更傾向于問題性手機使用,認為問題性手機使用實質上是一種技術成癮,是一種包含人機互動和非生化的行為成癮。成癮行為理論廣受認可。
3.3 傳播學視角下的手機依賴研究
傳播學領域通常基于媒介依賴理論對手機依賴現象展開研究。李晶晶認為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實際上是一種媒介依賴,分別是心緒轉換、新知獲得、人際交往滿足、對自我的認知、對外在環境的感知。曠潔通過對大學生手機依賴情況的量化分析驗證了媒介依賴理論中關于信息不確定性與媒介依賴之間關系的理論預設。以上論斷表明,傳播學對手機依賴的研究重在信息傳播的研究,把手機依賴等同于對信息傳播的依賴。
3.4 社會學視角下的手機依賴研究
社會學往往從手機對人的改變出發,認為手機依賴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心理問題。主要有三種理論范式:社會網絡理論、消費文化理論、異化理論。社會網絡理論認為青年頻繁使用手機是需要維持現有關系同時發展新的關系和擴大自身社會網絡;消費文化理論認為智能手機在社會中往往代表著年輕、現代、未來、高社會地位和社會期望;異化理論將手機依賴看成是一種手機對人的異化行為,使人的生活方式、敘事文本、話語方式、思維方式都變得不同以往。
就社會功能而言,手機依賴一方面使手機使用者獲得了一些促進社會交往的正社會功能,也使手機使用者獲得了一些負社會功能,如手機使用者可能成為被監視跟蹤的對象,手機通訊錄也成為了查證手機持有者全面社會關系的中介。
4 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及對手機持有者的影響
根據2017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報告,中國移動互聯網月度活躍設備總數穩定在10億以上,用戶人均單日使用236.8min。各熱門行業APP用戶使用較多的排序依次是移動社交、移動購物、移動音樂、新聞資訊、移動視頻、手機游戲和數字閱讀。根據2017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17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已達到7.5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24億,較2016年底增加2830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智能手機的強大功能,更刺激著離家在外求學的大學生們。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在國內外均普遍存在。英國有36%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無法離開手機,他們每天花在手機通話或短信上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國內研究方面,姜淑瑞等在新疆某醫學院校測量手機依賴檢出率為39.5%;陸潤等在山東泰安3所高校測量的手機依賴率為24.7%。
在手機依賴對持有者的影響方面,基于醫學、心理學方面開展的研究是其他學科研究的基礎。
4.1 手機依賴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醫學研究表明,手機依賴將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有研究表明,手機依賴者的身體健康水平要低于非手機依賴者。綜合文獻資料,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出現眩暈、煩悶、頭疼等身體不適癥狀。手機輻射會影響人體細胞,破壞蛋白質分子,會影響身體各系統的蛋白質免疫。還可能會導致視力模糊、記憶力減退,聽力受損,睡眠質量下降等問題。
4.2 手機依賴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心理學相關研究認為,過度使用手機會讓手機持有者產生更多焦慮感、孤獨感、抑郁等不良心理,影響其學習、生活及社會交往。綜合文獻資料,人格因素是手機依賴的重要影響因素,“沖動性、外向性、神經質”等人格特質與手機成癮相關。劉文俐等研究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認為大學生社會支持對孤獨感有負向預測作用,大學生社會支持對手機依賴傾向的影響使通過孤獨感的中介作用實現的。李雅鑫研究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與手機依賴關系認為,手機依賴與大學生自控能力顯著相關,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對手機的依賴越強。
5 結語
通過對手機依賴相關研究的梳理,我們發現,手機依賴問題日益突出,已經獲得了各學科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多學科對手機依賴的研究都是基于西方理論基礎的質性研究。后續研究可嘗試從實證研究的角度,發展出適合本土特點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加強應對策略研究,加強對大學生手機使用的干預和引導,發揮手機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正面作用,減少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 蘇雙,潘婷婷,劉勤學,等.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5):392-397.
[2] 蔣文明,徐姣姣.手機依賴對大學生軀體健康的影響[J].科技視界,2015(4):28-33.
[3] 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征[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2):138-139.
[4] 李雅鑫,金玲.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6(9):77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