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民
[摘要]: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既包括林下產業,也包括林中產業,還包括林上產業。林下經濟是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集體林地承包到戶,農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學經營林地,而在農業生產領域涌現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陰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林業;經濟;效益
【引言】: 發展林下經濟是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綠色增長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出、增加農民地產收入的有效途徑,目前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要認真總結經驗,科學謀劃,加強引導,積極扶持,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確保農民不砍樹也能致富,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改革目標。
近年來,臨夏縣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科學合理利用森林資源、“興林富民”為目標,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盤活林下土地資源,提高林地使用效益,調動林農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推進全縣林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于增加農民收入、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生態建設成果、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揮了重要作用。
1臨夏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臨夏縣位于甘省中部,臨肅夏回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102?42?~103?18?,北緯35?15?~35?48?之間。東與和政縣、臨夏市、東鄉縣為鄰;南以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縣為界;小積石山聳立在縣境的西部,成為與青海省循化縣的天然分界線;西北與積石山縣毗鄰,北隔劉家峽水庫與永靖縣相望??h境東西最寬處53.1公里,南北最長處達59.85公里,總面積1212.4平方公里(包括刁祁林場面積)。
臨夏縣林業用地面積38403.3 hm2,占總面積的41.05%;其中有林地6437.8hm2,疏林地116.7 hm2,灌木林地19410.5 hm2,未成林造林地830.1hm2,宜林地10644.9hm2。森林覆蓋率6.69%,林木綠化率28.92%。全縣集體林地48.4萬畝,在林改中確權到戶面積40.97萬畝。
林下經濟的現狀:全縣林下養殖12戶,養殖數量5.7萬頭(只),產值500萬元,興辦農家樂20處,收入80萬元。林下中藥材3500畝,收入700萬元。
2發展林下經濟的效益
通過林下經濟中藥材種植,培育和扶持林業新的產業。為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通過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帶動我縣林業生產的標準化、產業化進程,提高產品的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發展高效型、生態型林業。
改善生態環境,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確保生態平衡和人畜安全,改善大氣、水質和土壤質量,提高林木覆蓋率,帶動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美化。
3林下經濟的特征
林下經濟投入少、見效快、易操作、潛力大。發展林下經濟,對縮短林業經濟周期,增加林業附加值,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開辟農民增收渠道,發展循環經濟,鞏固生態建設成果,都具有重要意義??梢赃@么說,發展林下經濟讓大地增綠、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源。十年樹木是林業生產的基本特征。相對漫長的林木生產周期,對林業發展以及對林改后農民發家致富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只有讓林地早點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進林業生態建設及產業發展,才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經濟效益鞏固林改成果,在興林中富民,在富民中興林。
4 發展林下經濟的措施
4.1是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點線結合,整體推進促發展。臨夏縣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潛力巨大。發展林下經濟既要統籌規劃,又要因地制宜,多種產業模式齊頭并進。在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布局上要充分而深入調研和思考,做到總體掌控、分區規劃、科學布局,積極引導向“一村一品、一鄉(鎮)一特色、一區一優勢”的方向發展。進而實現“點”、“線”結合的林下經濟發展產業鏈,逐步形成符合各地實際、布局科學合理、資源效益充分發揮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4.2 擴面融資,破除瓶頸,多元投入保壯大。林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同樣面臨著資金不足的難題。為突破資金瓶頸制約,應采取“多渠道注水”的辦法。充分發揮社會融資的主體作用,積極吸納民間融資。全面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險工作,幫助廣大農民和林業生產經營者解決林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
4.3 分類引導,規范服務,創新發展增效益。林下經濟要發展壯大,必須走規范化、標識化發展之路,做好規范、引導,對林下經濟和各類林業專業合作組織進行全面普查,針對林畜、林禽、林菌、林苗、林蜂、林藥、森林旅游和林蔬、林糧等多種經營項目和模式,分別進行指導與幫扶,促使其在規范有序的生產中不斷壯大。同時,為廣大林農提供技術培訓等服務,走科技興林的道路,是林下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企業、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搭建合作平臺,推進科技協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開發與服務機制。積極引進和推廣適宜林間種植、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大力推廣和應用先進實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建立林下產品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體系。同時加強對企業、示范戶和農民技術骨干的信息咨詢和技術培訓服務,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加大技術保障力度。
4.4 保護生態,改善環境,興林富民助和諧?!凹纫鹕姐y山,又要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不一定是綠水青山,綠水青山一定是金山銀山”。為了更好地發揮林業生態優勢,加大林地綜合開發,發展林下經濟,應使廣大林農更深刻地認識到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提高農民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擴大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增強水土保持和涵養水源的能力,使廣大林農充分認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護生態、合理利用生態資源、致富增收,是為了林業資源的有序利用,實現在興林中富民,在富民中興林。
4.5 典型示范,規模帶動,整體聯動聚合力。林下經濟發展之初,多由農戶或林農自發形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試驗性,導致大多數農戶或林農等待觀望。因此,扶持好典型,抓好大戶帶動就顯得尤其重要。在典型帶動方面,應通過培訓一批有豐富林下種養經驗、有一定經濟實力和發展規模的大戶作為典型,示范帶動林下經濟發展,最終實現整體聯動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