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葉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增長,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尤其是農產品的保鮮,這對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發展我國國民經濟有著重要意義;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下,針對農產品保鮮的技術也取得了巨大進步,而我國現階段對于農產品的保鮮技術,正一步步向著農業化、物理、化學、生物等方向發展,配套化、自動化的保鮮設備與保鮮技術相互結合,在實現農產品保鮮、抗菌、防凍的同時促進了農民增收、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農產品;保鮮技術;農民增收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農產品的發展關系到民生國計;由于農產品的可貯藏時間短,因此要促進農產品的進一步發展,提高農民增收,就要延長對農產品的貯藏時間,發展農產品保鮮技術。目前國外在對于農產品保鮮技術的重視與研究已經到了相當發達的地步,并取得了巨大收益;近二十年來,我國在農產品保鮮技術上不斷創新、不斷進步,其保鮮產業也已經得到較大發展;而只有通過保鮮技術促進農產品的抗凍性、耐貯藏性,才能最終完成促進農民增收的目的。本文根據農產品保鮮技術對促進農民增收的意義,進一步探討研究農產品保鮮技術方式與其推廣方式。
1、 保鮮技術對促進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我國是世界范圍內的農產品生產大國,農產品作為我國經濟產業的支柱,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保鮮產業發展規模與整體水平還不完善,致使每年農產品的經濟損失高達千億元,在提高農產品產量時卻無法實現農民的收入增長;而西方很多發達國家針對農產品開發的保鮮技術已經實現了標準化、科學化、集約化,降低產后損失,其損失率普遍低于5%,使農產品實現有效生產的同時提高了農民的收入[1]。因此,農產品保鮮技術的發展不但為農產業注入了更多科技含量,還成為其進入市場流通的關鍵,粗放型的生產增長方式開始向集約型轉變,既加強了我國在農業產業上的市場競爭力,又使得農產品增效增值,從而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及生活質量水平,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
2、農產品保鮮技術
2.1新型物理保鮮:①輻照與靜電保鮮 電離輻射保鮮:通過C060等產生的射線在穿過有機體時產生電離反應,形成離子,從而對農產品進行滅菌、殺蟲、保鮮的作用;等離子體保鮮:低溫等離子體在電場中釋放,對農產品表面形成多種活性基,并對其有害物質進行抵制;負離子和臭氧保鮮:負離子與作為強氧化劑的臭氧在共同作用下,對農產品中有毒物質進行殺菌、消毒、緩解水解化速度、延長保鮮時間;高能電力輻照保鮮:通過高能脈沖方式將DNA破壞,消除其中的微生物,從而實現保鮮。②空氣壓力控制保鮮 減壓保鮮:作為21世紀較先進的保鮮技術,利用低氧的氣態減少空氣里的殘留細菌;高壓保鮮:運用大氣壓力在農產品上施以壓力后形成氣壓差,防止農產品內的營養物質擴散;差壓預冷保鮮:將冷空氣集中在農產品周圍,以制冷方式維持產品新鮮;真空預冷保鮮:使農產品的儲存空間形成真空,降低沸點實現保鮮。
2.2新型材料保鮮:①聚烯烴基保鮮膜 納米防霉保鮮:用銀納米材料,通過納米技術對農產品進行抗菌殺菌;微孔保鮮膜:由特殊工藝制成,根據實際保鮮程度需求進行細微調整;防霧保鮮膜:使用防霧材料,減少霧氣產生,避免形成積水;脫乙烯保鮮膜:在保鮮膜中加入可以稀釋乙烯的材料,避免農產品過快腐爛。②可食性涂被保鮮劑 防腐型:研制含天然類活性因子,在農產品表面形成保護膜,達到抗菌、保濕、防霉的效果;防褐型:研制含天然保鮮因子的添加劑,調節農產品周圍氧氣,避免出現白化;護綠型:研制其它食品級的成分進行復配,從而實現分子、厚度調節,形成適宜的氣調效果抑制微生物繁殖[2]。
2.3新型生物保鮮:①微生物拮抗保鮮菌 比如酵母菌這類保鮮菌含有廣譜活性,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對農產品的侵害,延長保鮮時間;②天然提取物與防生保鮮劑 將天然物質中的活性物質進行提取、篩選m抑菌,實現保鮮技術的開發;③基因工程技術 基因工程的應用范圍較廣,通過在農產品中的應用,可以對病菌、衰老基因進行更改,從而維持產品新鮮。
3、 推動農產品保鮮技術實現農民增收
要實現農民增收,就要對農產品保鮮技術不斷創新與發展,推動其進一步發展,具體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敘述。
3.1創新保鮮技術體系:加大對保鮮技術的創新,發揮優勢,針對當下保鮮技術存在的兩大瓶頸作出技術轉變,一是在靜態貯藏中的二次污染,二是動態運輸中的技術保障;拓展生物保鮮、物理保鮮的研究領域,對綠色保鮮、動態保鮮進行重點開發,推動農產品保鮮產業的體系升級與創新,提高保鮮技術的標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2拓展保鮮技術區域:對各地不同特色農產品進行保鮮技術扶持,形成新農村經濟效益的產業支柱,滿足不同地區對保鮮科技的需求,進一步促進農產業發展;以保鮮技術為支撐,以實現農村區域經濟為切入點,加強保鮮體系的創新與發展,帶動具備區域優勢的農產品保鮮產業發展,實現經濟增收。
3.3發展保鮮技術產業:通過以物化形的生產資料,加上技術操作與使用方法,加速保鮮技術的工程化,從而帶動農村其它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實現產業關聯效應[3];在進行保鮮技術發展時,帶動如保溫材料、冷鏈運輸、制冷機械等相關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展農村經濟區域,實現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生活經濟水平的提升,對生活質量和飲食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農產品的保鮮度是否足夠成為質量選擇的標準之一。農產品保鮮包括了農產品前期采收、采后的處理,比如清洗、消毒、晾曬、催熟等、處理后進行包裝、運輸、批發與零售等各個環節,隨著我國保鮮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在農產品保鮮各環節中其損失率逐漸降低,這對加強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以及實現農民增收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鄭先章, 鄭郤, 熊偉勇. 真空保鮮技術在生鮮農產品加工流通中的研究與應用[J]. 農產品加工月刊, 2015(12):64-69.
[2]劉孟純, 王首忠. 保鮮技術在生鮮農產品加工流通中的應用[J]. 糧食流通技術, 2017(8):1-3.
[3]安文進. 創新農技發展,促進農民增收[J].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15(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