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農作物病蟲害危害,介紹了具體病害防治技術措施
【關鍵詞】:土傳病害 危害現狀 防治措施
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和集約化種植,倒茬輪作愈來愈困難,由于連年種植,土傳病原菌和蟲卵累積,土傳病蟲害發生十分嚴重,致使病害種類越來越多,面積越來越大,危害越來越嚴重。土傳病蟲害已成為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問題。
1、 土傳病蟲害危害發生現狀。
土傳病害是指病原體如真菌、細菌、線蟲和病毒隨病殘體生活在土壤中,條件適宜時從作物根部和莖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病原包括真菌、細菌、線蟲和土傳病毒等。土傳病蟲害的特點是:種類多,范圍廣,傳播快,危害大,治理難。
1.1 僅在瓜果、蔬菜、豆類等蔬菜上發現的土傳病蟲害就有100多種,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細菌、放線菌、線蟲及地下害蟲等。導致病害如番茄潰瘍病、生姜青枯病、草莓黃萎病、番茄枯萎病等。
1.2 土傳病蟲害不僅存在于瓜果蔬菜上,而且對果樹再植、種苗、大田作物如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水稻等產生危害,對高附加值作物如山藥、人參、三七等中藥及花卉、煙草等的危害也很嚴重。
1.3 土傳病蟲害一般會造成作物減產20%-30%,嚴重的減產60%甚至絕收。為了控制減產,農民大量不合理施用化肥,土壤狀況也隨之惡化。加上缺乏有效的防治技術土傳病蟲害主要采取農藥灌根防治,不僅造成土壤惡化,且極易造成農藥殘留超標和地下水污染,如2012年濰坊“毒生姜”及2014年青島“毒韭菜”事件,是農民使用違禁農藥涕滅威灌根造成的。
1.4 土傳病蟲害治理難。土傳病蟲害一旦發生,傳播快,且具有毀滅性,很難預警。土傳病原菌及根結線蟲快速檢測技術落后,防治缺乏針對性。由于土地有限和實行集約化種植,倒茬輪作很難實施。抗多種土傳病蟲害的品種和木很難培育。生物防治缺乏穩定性,農民不易接受。
2、 土傳病蟲害發生原因。
2.1連作:是病毒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連續種植同類作物,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累積,連年繁殖,形成病土,如草莓連作兩年則死苗30%-50%。
2.2施肥不合理。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壤有機質減少,加重土傳病害的發生。
2.3病蟲害侵害。作物根系易受病菌感染,特別是土壤線蟲的侵害而使病害加重。
3、 土傳病蟲害防治技術。
我國提出的植保方針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多年實踐經驗表明,這一方針是極為正確的。但與發達國家對比,我國注重綜合防治,而難以防治的土傳病蟲害主要采用預防為主。預防病蟲害得發生,將減少農藥的使用,是最為有效的植保技術,也極大地減少水資源的應用。
3.1土傳病蟲害防治技術有:
3.1.1 農業防治技術。
輪作:如果條件許可采用輪作,特別是水旱輪作是防治傳病蟲害的有效措施。隨著集約化農業的發展,輪作越來越困難,可通過政府協調的作用,合理布局的安排,進行大范圍、有計劃地輪作。農民由于受經驗和知識更新的限制,栽種其他高附加值作物比較困難。
換土:一般土壤比重為2.6-2.7之間,土壤容重1.15克/立方厘米,20厘米土層有土133.3立方米,一畝地總重為153.3噸,合5噸卡車,約30卡車,按每車裝費用100-200元計算,合3000元/畝。
嫁接技術:嫁接是一種古化的農業技術,對土傳病蟲害有優異的抗性,隨著育種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抗性品種和磚木已商業化生產。
深翻和有機質補充:深翻即將土層翻入土壤深層,而將深土層翻入表土層,這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措施。有機質補充是利用堆肥、綠肥或動物的糞便,農業或林業副產品加入土壤中,能夠降低土壤病原菌如腐霉菌的種群,從而減少農藥的使用。而有機質補充的最大困難是缺乏具體的實施標準,也無工廠化規模生產,因而效果有很大的差別。
無土栽培:包括水培、霧培技術等,如草莓、生姜無土栽培,巖棉栽培等。
肥水管理:加強水肥管理,增強作物的長勢,提高抗病蟲的能力,以減少農藥的使用。滴灌是一種節水、節肥的有效措施,可利用滴灌精確地施用農藥和化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有效地保護環境和使用者的安全。
3.1.2生物防治技術:生物熏蒸、太陽能消毒,使用生物防治制劑主要有木霉、枯草芽孢桿菌、熒光假單孢桿菌、植物根際促生菌、寡雄腐霉等。這些制劑的應用方法多為浸種、沾根、灌根、滴灌施用,混土等。
3.1.3物理防治:包括太陽能土壤消毒、蒸汽消毒、熱水消毒、烤土消毒等。
3.1.4化學消毒:包括臭氧消毒、注射施藥消毒、混土施藥 、化學灌溉、分布帶施藥技術等。
4、 土壤消毒后的種植與管理。1熏蒸后選擇合適的種植時間2應避免將未消毒的土壤帶人消毒土壤中3盡量避免病原菌的二次傳入4使用無病種苗和抗病耐病種苗5對苗床進行消毒處理6阻隔病原體隨水傳播7用膠囊打補丁,防止污染8合理輪作、倒茬9增施腐熟有機肥和有益微生物菌肥10合理密植改善田園環境。
【參考文獻】:
[1]:《合陽縣農作物土傳病害重發原因及防治對策》 王亞生 梁峰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