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永力 譚國明
【摘要】:作者利用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1962年-2012年植被覆蓋變化數據以及1951年-2008年地面觀測資料,分析了植被覆蓋變化對局地氣象要素的可能影響。結果表明,植被覆蓋率的增加,能有效降低平均風和最大風的風速,對浮塵日數的降低有正向作用,與年降水量、年雨日數無明顯關聯性。植被覆蓋變化對部分地面氣象要素存在反饋作用。
【關鍵詞】: 圍場縣; 植被覆蓋; 氣象要素; 影響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on local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Weichang Manchu and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Yiyongli Tanguoming
(Chengde Meteorological Bureau,hebei Chengde 067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from 1962 to 2012 and the ground observation material from 1951 to 2008 in Weichang Manchu and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analysed the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is likely to impact on local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wind speed about the average wind and the strong wi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reducing the dust day, with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annual number of rainy days without obvious correlation. The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 has feedbacks to som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the ground.
Keywords: Weichang County, vegetation cove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e
1、 引言
陸地植被覆蓋變化對全球、區域和局地尺度的氣候變化存在反饋作用。植被變化通過改變地表反照率、地面濕度和地面粗糙度等陸面參數,直接影響地表感熱、潛熱通量和地表長波輻射的變化, 還通過對大氣 CO2 的作用間接影響生地化循環過程。[1]
以往大多數研究多采用敏感性試驗來分析陸地尺度植被覆蓋變化對氣候的影響, 較少采用統計方法來定量分析局地植被覆蓋變化對氣象要素的影響。通過理解局地植被覆蓋變化與氣象要素的關系, 對理解區域乃至全球植被覆蓋變化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有幫助作用。作者采用1951年至2008年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觀測數據來分析植被覆蓋變化與氣象要素之間的關系, 關注的氣象要素主要包括最大風速、平均風速、浮塵日數、年降水量、年雨日數,其中主要對風速做了具體分析。
2 、 地理位置概況
圍場縣位于承德市北部,縣境東西長138公里,南北寬118公里,總面積9219平方公里,為承德市面積最大的縣。地理坐標為北緯41.58°-42.67°,東經116.53°-118.23°。圍場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高, 東南低, 海拔在 700- 2 000 m 之間。[2]全縣根據海拔高度分為北部壩上地區和中南部壩下地區,壩上地區地勢平坦開闊,有始建于1962年的塞罕壩機械林場。壩下地區山嶺溝壑密布,無高峰,許多山峰海拔在2000m以下。
3 、 植被情況
目前圍場縣擁有林地面積769萬畝,森林覆蓋率57.6%。圍場縣大面積植樹造林分為兩個時期,分別為1962年至1993年以及2000年至2012年兩個時期,其中第一個時期共植樹造林255萬畝,封山育林120萬畝,第二個時期共植樹造林74.5萬畝,退耕還林100萬畝。其中1962年至198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時期共造林127.6萬畝,保存80萬畝。[3]1978年至1993年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二期工程,即首都周圍綠化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175萬畝,封山育林120萬畝。[4]2000年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以及退耕還林,至2012年共造林64.1萬畝,退耕還林100萬畝。[5]2004年中德財政合作河北二期造林項目在圍場縣共造林10.4萬畝。[6]
4 、 氣象資料概況
氣象數據來源于圍場縣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觀測數據。觀測站始建于1951年,并于2009年遷址至新址,對氣象數據的延續性產生了一定影響,故數據主要選取的1951年至2008年各項氣象要素數據。
5 、 對氣象要素的影響
5.1 風
因圍場縣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1971才開始使用電接風進行風速測量,故最大風風速選取的為1971-2008年資料。其中平均風數據使用的是每日02時、08時、14時、20時風速的平均值。
5.1.1 最大風
其中把最大風風速分為六個檢驗區間,取值區間為大于8m/s、大于6m/s小于8m/s、大于5m/s小于6m/s、大于4m/s小于5m/s、大于3m/s小于4m/s、小于3m/s。按照不同風速檢驗區間對應天數進行統計,并將數據制作成曲線圖,如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對應1962年至1993年以及2000年至2012年兩個主要的植樹造林階段進行分析發現,最大風風速在6m/s以上的大風日數從1970年以后呈逐年減少態勢,其中最大風風速在8m/s以上的大風日數從1978年以后減少的最為明顯。最大風風速在5m/s至6m/s之間以及3m/s以下的大風日數無明顯變化。最大風風速在3m/s至5m/s之間的大風日數增加較明顯。可以看出,植被覆蓋率的增加對最大風的風速降低有正向作用,主要作用最大風風速在6m/s以上的大風。
5.1.2 平均風
根據對1951年至2008年平均風數據統計分析可以發現,隨著1962年開始的植樹造林,平均風大于3m/s的日數從1976年之后有明顯減少。將每年年平均風風速大于3m/s的日數除以年日數后,再分1951年至1976年和1977年至2008年兩個時間段求平均后發現。1976年以后,年平均風風速大于3m/s的日數占比由之前的平均22.1%降到了平均13.3%,降幅較為明顯。平均風在1.5m/s以下的日數,對應有所增多。
5.1.3 大風日數
圖2為1951年至2008年大風日數統計曲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大風日數從1951年逐年上升,隨著植被覆蓋率的增加,在1978年達到峰值45天之后逐年下降,且波動幅度也明顯減弱。
5.2 降水
數據分別采用1951年至2008年的年降水量和年雨日數。根據1951年至2008年年降水量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植被覆蓋率的變化與年降水量的變化沒有較明顯的關聯性,而根據1951年至2008年年雨日數統計數據發現,植被覆蓋變化與年雨日數的變化未發現較明顯的關聯性。圍場縣的降水主要與大尺度天氣系統活動有關,降水需要大規模水汽輸送條件,所以圍場縣植被覆蓋變化對降水量與降水日數的影響較小。
5.3 浮塵日數
根據1951年至2008年年浮塵日數統計分析,隨著1962年開始植樹造林進行風沙治理,自1978年以后,除2002年浮塵日數達到5天,其余年份浮塵日數明顯減少。1951年至1978年,年浮塵日數出現5次以上的年份達到4個,占比14.8%,無浮塵年份為6個,占比22.2%。1979年至2008年,年浮塵日數出現5次以上的年份只有1個,占比3.3%,無浮塵年份為13個,占比43.3%。特別是1994年至2008年這15年間,無浮塵年份達到了10個,占比達66.7%。可以看出植被的增加,對浮塵日數的降低有明顯作用。
6、 小結
6.1 植被覆蓋變化對風的影響
(1)隨著1962年至1993年以及2000年至2012年兩個階段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植被覆蓋率逐年上升。由于植被的增加,可以發現,圍場縣最大風風速在6m/s以上的大風日數從1970年以后呈逐年減少態勢,其中最大風風速在8m/s以上的大風日數從1978年以后減少的最為明顯。這與1962年開始建設的塞罕壩機械林場以及1978開始實施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二期工程,在時間上較為統一。最大風風速在5m/s到6m/s之間以及3m/s以下的大風日數無明顯變化。最大風風速在3m/s到5m/s之間的大風日數增加較明顯。大風日數從1951年逐年上升,在1978年達到峰值45天之后逐年下降。可以得出,防護林對最大風的風速降低有正向作用,主要作用最大風風速在6m/s以上的大風。
(2)得益于1962年開始建設的年塞罕壩機械林場以及“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植樹造林活動,圍場縣平均風大于3m/s的天數從1976年之后明顯減少;平均風在1.5m/s以下的天數對應有所增多。防護林對平均風的風速降低有正向作用,主要作用在平均風大于3m/s的風。
6.2 植被覆蓋變化對降水的影響
根據1951年至2008年的年降水量以及年雨日數變化,發現植被覆蓋變化與圍場縣年降水量和年雨日數的變化沒有較明顯的關聯性。
6.3 植被覆蓋變化對浮塵日數的影響
統計1951年至2008年年浮塵日數變化,發現自1978年以后,浮塵日數明顯降低,特別是1994年至2008年這15年間,無浮塵年份達到了10個,占比達66.7%。可以發現,植被的增加,對浮塵日數的降低有明顯作用。
【參考文獻】:
[1]Pielke R.Avissar R,Raupach M,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tm ospher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Influenceon weather and climate.Global Change Bidogy,1998,4:461~475
[2]狄彩云.基于遙感的承德圍場縣植被動態變化監測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 報,2007,(2):84~87
[3]趙云國.塞外明珠放異彩_塞罕壩機械林場四十年建設紀實[J].河北林業,2002,(3):19~21
[4]王永文.圍場縣生態建設結碩果[J].河北林業,2004,(2):24~25
[5]李博濤.圍場縣退耕還林的幾點工作體會[J]. 國土綠化,2012,(2):47~48
[6]池術學.中德財政合作河北二期造林項目要點[J].現代農村科技,2012,(1):73